皖江崛起戰略規劃,背景,產業承接發展重點解析,總體要求:“六個著力”與“四條原則”,戰略定位:構建“兩區一極一基地”,發展目標:五項指標定性定量,空間布局:“一軸雙核兩翼”,承接重點:六大產業最佳化升級,政策支持:保障措施明確有力,大型紀錄片《皖江崛起》,
皖江崛起戰略規劃
背景
國務院2010年1月12日正式批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作為首個獲批覆的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皖 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是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對於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新途徑和新模式、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具 有重要意義。
據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衛國介紹,皖江城市帶區位優勢明顯,是長三角向中西部地區實施產業轉移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具有產業基礎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 強等綜合優勢。安徽省近年來在開發皖江、加快融入泛長三角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具備探索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示範 的客觀條件。
據統計,2005年——2008年,皖江城市帶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速達到43%,分別比全國、長三角、中部地區平均增速高27.8、25.4和15.4 個百分點。同期,皖江九市利用省外境內資金年均增長達65%,2008年達到了2163.9億元,其中來自長三角的資金占55%,皖江城市帶已成為與長三 角聯繫最為密切、承接產業轉移較多的區域之一。
在產業結構方面,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將明確把裝備製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六大支柱產 業,並以現有的產業園區為基礎,推動園區的規範、集約、特色化發展,突破行政區劃制約,在皖江沿岸適宜開發地區高水平地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的集中區,以 適應產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的趨勢。
根據《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將依託現有的產業基礎,繼續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在空間布局上以沿長江一線為發展軸,以合肥和蕪湖兩市為“雙 核”,以滁州和宣城兩市為“雙翼”,構築“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分布的新格局。《規劃》還提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還將加快技術創新升級,強化技 術創新要素支撐,構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促進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相融合。
據悉,為保障《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的順利實施,使這一區域戰略儘快落實見效,示範區將在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對外開放等各方面得到中 央和地方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在規劃期內,中央財政將加大對示範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支持示範區的基礎設施、自主創新和環境建設,積極探索開展跨境貿易人 民幣結算試點等。
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人口3058萬人,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 5818億元,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皖江城市帶加工產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
皖江城市帶正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
新華社合肥1月21日電(記者楊玉華、葛如江)《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近日獲國務院批覆。有關專家認為,作為我國承接產業轉移的“先行先試 區”,皖江城市帶示範區必將依託自身優勢和政策扶持,成為承接我國新一輪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
根據規劃,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由於緊鄰我 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因此,皖江城市帶又被稱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近年來,伴隨著新一輪經濟成長周期,國內產業轉移明顯加快,皖江城市帶作為安徽省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第一方陣”,產業承接呈現良好發展態勢。這一區域 利用外資增速居全國前列,2005年,皖江城市帶實際利用外資近12億元,2008年增加到近35億元,年均增速超過43%,分別比全國、長三角、中部平 均增速高28、25和15個百分點。
這一區域利用國內資金呈爆發式增長態勢。2004年,皖江城市帶利用省外資金為348.2億元,2008年增長到2163億元,年均增速高達60%,顯示 了皖江城市帶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的優勢和發展態勢。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衛國表示,根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該區域將適應產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趨勢,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作用,依 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區劃制約,在皖江沿岸適宜開發地區高水平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未來示範區將重點圍繞新型化工、裝備製造、冶金及金屬材料深加 工和高新技術等產業,高起點承接沿海地區和國外產業轉移,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壯大一批規模和水平居全國前列 的產業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和世界品牌。
皖江城市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重點區域有哪些優勢?
新華社合肥1月21日電(記者馬姝瑞、葛如江)國務院近日正式批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為何選擇皖江城市帶作為首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 示範區?專家分析認為,皖江城市帶在區位優勢、資源要素、產業基礎、環境承載、內需拉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專家認為,皖江城市帶的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是長三角向中部地區轉移產業的最近區域。目前,皖江城市帶通往東部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初步形 成,這一區域距離長三角最遠的城市安慶,到上海也只有3個多小時,隨著寧安城際鐵路、800里皖江黃金水道治理、安慶機場擴容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的建成,將進一步改善皖江城市帶的交通條件,實現與長三角交通的網路化對接,讓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進一步 降低,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更加凸現。
皖江城市帶具有突出的資源要素比較優勢。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程必定說,皖江城市帶岸線資源豐富,一級和二級岸線總長近300公里,占總岸線的近四成,特別 是巢湖、安慶、池州等地分別擁有數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線,具備發展重化工業的環境資源,這些行業正是下一步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
皖江城市帶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相對較低。目前,安徽常年在外務工人員1000餘萬人,有大量的熟練產業工人,勞動力平均成本只相當於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 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可以有效吸引並承接未來來自長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同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一批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密集於此,安徽全 省70%的科教資源在這裡集中,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5萬人以上,能夠為產業轉移和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皖江城市帶還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綜合配套能力。目前,皖江城市帶已經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擁有馬鋼、奇瑞、安慶石化、 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現代農業、物流服務業、金融業等產業綜合配套能力不斷進步。在與長三角經濟圈的長期融合中,形成了產業發展的共生圈,皖江城 市帶加工產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與此同時,皖江城市帶的產業承接平台也更趨完善,共擁有4個國 家級開發區,65個省級開發區,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工業園區,支持政策也日趨完善。合肥、蕪湖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承接國內外高技 術項目的優勢更加凸顯。
皖江城市帶在內需拉動方面也具有優勢,是國家啟動內需的重點區域。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社會消費額,安徽及周邊地區在全國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國內市場、 啟動內需的關鍵區域。
此外,皖江城市帶還將對吸納勞動者就業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皖江城市帶開發空間大,承接產業的能力強,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廣闊。加之區位居中,便於縮短 勞動力來回遷徙的距離,是解決就業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皖江城市帶還擁有較強的環境承載能力。
新聞背景:安徽皖江城市帶
新華社合肥1月21日電(記者楊玉華、馬姝瑞)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 縣,共59個縣(市、區),土地面積7.6萬平方公里,人口3058萬人,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5818億元,分別占安徽全省的54%、45%和 66%。皖江城市帶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泛長三角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皖江城市帶是我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區域,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範圍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等省 市。皖江城市帶將是拓展國內市場、啟動內需的關鍵區域。
1990年,為呼應浦東開發,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機遇、開發皖江的重大決策。1995年,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皖江開發開放若干問題的意見》,制 定了《安徽省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外向帶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支柱”的總體戰略,初步形成了以蕪湖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 進的開發開放格局。
進入新世紀後,安徽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明確了東向發展戰略,皖江地區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逐步形成了沿江製造業產業帶和重點城市帶。2006年,國家將皖江 城市帶納入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重點發展領域。
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既是長三角“產業發展共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三角城鎮體系的延伸,還是沿長江經濟帶中發達地區進一步擴張延伸的紐 帶。在中部地區幾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帶擁有水資源、岸線資源和環境容量等方面的組合優勢。
在產業和資源要素方面,皖江城市帶工業門類齊全,已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是國家級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國內重要的銅基材 料精深加工基地和優質鑄管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內河船舶及家電等裝備製造業基地、世界級水泥生產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非金屬礦及製品生產基地。皖江城市帶與長 三角已經形成“產業發展共生圈”,皖江城市帶加工產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是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 要紐帶。
產業承接發展重點解析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將圍繞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增長點,積極吸納資本、技術、人才、品牌 等要素,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提升原材料產業,加速壯大輕紡產業,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構建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 的現代產業體系。 裝備製造業產業基地(集群)建設重點
蕪湖、合肥、馬鞍山等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安慶、宣城、滁州、銅陵、巢湖、六安等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
合肥、馬鞍山工程機械基地;無為、合肥、天長、蕪湖等電纜產業集群,合肥、蕪湖等電氣設備產業集群;馬鞍山、銅陵等冶金設備產業集群,合肥、蕪湖水泥設備 產業集群,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等環保設備產業集群;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池州等工具機製造,沿江大型鑄鍛件產業集群,寧國耐磨材料產業集群。
沿江造船及船用設備產業集群,銅陵、馬鞍山等軌道交通關鍵部件集群。
原材料產業基地(集群)建設重點
馬鋼、合肥鋼廠環保搬遷,六安、廬江鐵礦採選;銅陵、蕪湖等銅及銅材深加工產業,銅陵有色、馬鋼集團海外辦礦工程。
安慶沿江石化產業基地,無為煤化工產業基地,定遠、肥東煤化工鹽化工園區;銅陵、宣城化肥,廬南硫基化工,銅陵硫磷化工,東至香隅硝基化工和精細化工,和 縣、廣德、馬鞍山慈湖精細化工,合肥輪胎,蕪湖、合肥塑膠製品產業基地(集群)。
沿江水泥熟料產業基地;鳳陽、蕪湖玻璃等矽產業集群;池州碳酸鈣、白雲石,滁州凹凸棒、絹雲母,宣城碳酸鈣,含山、定遠石膏,廬江高嶺土等非金屬礦產業深 加工集群。
輕紡產業基地(集群)建設重點
合肥、蕪湖、滁州家用電器基地,天長秦欄電子電器產業集群。
沿江糧油加工基地,合肥、馬鞍山乳製品,馬鞍山、宣城等畜禽肉類加工,沿江、環巢湖水產品加工基地。
安慶、蕪湖、馬鞍山、銅陵、六安等沿江紡織服裝基地,安慶桐城、六安舒城羽絨製品,宣城箱包,蕪湖鞋帽產業集群。
高技術產業基地(集群)建設重點
合肥新型平板顯示基地,合肥、銅陵等積體電路產業鏈,合肥語音電子,蕪湖、合肥汽車電子,銅陵電子材料,馬鞍山、巢湖磁性材料等產業集群。
合肥、蕪湖、馬鞍山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合肥公共安全產業集群。
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
強化承接產業轉移配套服務,積極承接以長三角為重點的國內外高端服務業輻射。
優先聯動發展物流產業,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加快發展公路、鐵路、水運聯運和江海聯運,形成以蕪湖為核心的皖江現代物流產業帶。在合肥規劃建設新橋空港物流 園區等若干綜合性、專業性物流園區,形成全國重要的區域物流中心。
進一步發展金融、文化、旅遊等產業,建設與長三角聯繫緊密的現代服務業基地。
現代農業
引進農業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龍頭企業,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打造面向長三角的農產品生產、 加工和供應基地。
建立健全林業生態保障體系,提升皖江城市帶生態保障水平。
總體要求:“六個著力”與“四條原則”
示範區下一步建設的總體要求可以歸納為“六個著力”“四條原則”。“六個著力”:一是著力深化泛長三角 分工合作,以區域對接促產業轉移,推動區域聯動發展。二是著力最佳化資源配置,引導各類企業及要素資源向示範區有序轉移,有效解決當前東部地區存在的“區域 內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存在的無序承接、低水平重複承接等問題,探索科學承接新途徑。三是著力打造產業承接平台,增強產業承載能力。四是著力加快自主創 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五是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條原則”實際上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規劃思路。一是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原則,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 用,充分尊重和調動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和積極性。二是承接創新、最佳化升級的原則,強調承接產業轉移不是簡單的搬遷或位移,而是將承接與創新有機結合,是改 造式轉移、提升式承接。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強化轉移方與承接方的合作,同時加強皖江城市帶內部各縣市,以及皖江城市帶與安 徽其他區域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四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堅持培育內源與引進外源相結合,注重結構最佳化與生態環保,實現可持續發展。
戰略定位:構建“兩區一極一基地”
建設示範區,要立足安徽,依託皖江,融入長三角,聯接中西部,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不斷探索科學發展新途徑,努 力構建區域分工合作、互動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長三角拓展發展空間的優選區,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引領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具體包括四大 戰略定位:
合作發展的先行區——創新合作機制,深化與長三角分工合作,在設施對接、園區共建、信息互通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利益分配機制等方面先行探索,在更大範圍內 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加快與長三角一體化步伐,把示範區建成長三角產業拓展優選區,形成與長三角地區優勢互補、分工合理、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科學發展的試驗區——探索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統籌發展新思路,推進承接產業創新提升,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探索區域聯動發展新模 式,強化發展分工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探索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新途徑,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城鄉統籌發展新模式,縮小發展差 距,推進城鄉一體化。探索體制改革新舉措,強化政策支持,促進產業有序轉移。
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加快產業集聚,加速規模擴張,推進結構升級,不斷增強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使皖江城市帶成為承接東 部、輻射中西部的重要平台,成為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
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 壯大一批規模和水平居全國前列的產業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和世界品牌。
發展目標:五項指標定性定量
規劃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確定了到2015年的五項發展目標。
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顯著提高,城鎮化率達到55%。
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農業基礎地位穩固,非農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汽車、鋼鐵、有色、機械設備、化工、建材、家電、農產品加工等八大優勢 產業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凸顯,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日趨完善。
開放合作不斷加強。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市場體系、體制機制等與沿海發達地區全面對接,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約 化發展的產業開發園區,外來投資繼續大幅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穩步提高。
公共服務日趨完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基本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就業更加充分,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 加,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人居環境更加良好。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節能減排效果明顯。
規劃還對2020年的目標進行了展望,到那時,皖江城市帶將建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空間布局:“一軸雙核兩翼”
規劃從皖江城市帶各市產業現狀、資源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考慮,提出了“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的構想。
“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線資源,發揮產業各具特色、互補性 強、聯繫緊密的優勢,強力擴張主導產業,積極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形成現代化工業和物流業的重要集聚區域。其中包括安慶、銅池樅、馬蕪巢三個產業組團。
“兩核”指合肥、蕪湖,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級,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發揮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全國科技創 新型試點市、綜合交通樞紐的作用,強化蕪湖皖江開發開放龍頭地位和重要節點城市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兩市產業集聚和創新能力,增強服務功能,發揮輻射作用, 帶動示範區產業加快發展。
“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充分發揮兩市毗鄰長三角、民營經濟活躍、礦產和農產品豐富、開發空間廣闊的優勢,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集群式發展,著力 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
同時,規劃還從空間上對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實現產業與城鎮互動發展作出了整體安排。
承接重點:六大產業最佳化升級
圍繞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增長點,積極吸納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確了皖江城市帶構建現代產業 體系的方向。重點從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提升原材料產業,加速壯大輕紡產業,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與長三角聯繫緊密的現代服務業,建設現代農業等 方面提出了產業承接發展的六大重點。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主要規劃指標
指 標 單位 2008年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5818 13500財政收入 億元 854 1700城鎮化率 % 46.4 55非農業比重 % 88 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開發區所占比重 % 53.4 65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1.23 2.2科技進步貢獻率 % 55 ≥6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4012 2850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元 4739 9900每年城鎮就業新增人數 萬人 30 40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 萬人 217 285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 % 4.5 累計20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噸 255 175城市污水處理率 % 55 7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80 90
政策支持:保障措施明確有力
國家提供的保障措施,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從投資、財稅、金融、土地、對外開放5個方面明確了支持政策,含金量很高。二是加強組織實 施,重點對國務院有關部門、長三角兩省一市和我省明確了具體要求,提出要在國家層面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指導我省和長三角等沿海地區共同推動產業轉移工 作。三是強化監督檢查,確保規劃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投資政策:示範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內的投資項目,享受國家鼓勵類產業產品相關支持政策。對示範區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產業項目,國家在建設規劃、產業 布局、審批核准及投資安排、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財稅政策:規劃期內,中央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傾斜力度,支持示範區基礎設施、自主創新和環境建設。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 轉移示範區稅收優惠政策。
金融政策: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節能環保要求等產業轉移的信貸投放力度,積極為示範區建設和發展提供有效信貸支持。支持符合創業板發行 上市條件的自主創新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進入創業板融資,鼓勵示範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
土地政策: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最佳化土地利用結構,創新土地管理方式,落實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統籌協調承接產業轉移 特別是集中區的用地需求。產業集中區等各類建設用地統籌納入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安排。國家在編制土地利用年度計畫時,根據示範區建設情況,適當增加安徽 省用地指標。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整體規劃,開展整村推進試點。繼續推進城鎮建設 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減少掛鈎試點,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可在示範區內調劑使用。
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和全球行業龍頭企業,鼓勵在示範區設立地區總部、研發機構、採購中心和產業基地。鼓勵在華外資金融、保險、會計、 審計機構在皖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外資併購示範區內企業,參與區內企業改造。引導和鼓勵海內外優秀人才到示範區創業、投資。支持區內企業廣泛承接服務外包, 建設合肥、蕪湖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支持合肥、蕪湖等符合條件的地區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合理構建保稅物流監管體系。支持示範區城市成為加工貿易重點承接 。
大型紀錄片《皖江崛起》
由安徽電視台製作的八集電視專題片《皖江崛起》,將從2010年2月6日 起每晚19:30在安徽衛視播出。昨天,該片首播儀式暨看片會在我市舉行,出席會議的領導、專 家、學者稱讚該片大氣恢宏,製作精良,富有藝術感染力,並提出許多獨特看法和中肯意見。
《皖江崛起》拍攝背景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近日獲國務院審批通過, 這是建國以來我省第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區域性發展規劃,對實現安徽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該片由安徽電視台公共頻道從去年7月開始拍攝,攝製 組踏遍皖江上下,並遠赴京滬等地採訪拍攝,掌握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和大量寶貴畫面,訪談對象從決策層到專家、企業家,為觀眾形象而生動地勾勒出皖江崛起的宏 偉藍圖。據該片總編導王世偉介紹,八集系列節目分別為《應運而生》、《泛長時代》、《產業夢想》、《築路向東》、《轉承之間》、《集群發展》、《創新引 擎》、《皖江城市夢》,整部專題片“以人物為主角,故事為載體”,通過運用人物穿插故事等電視手段,採取紀實的手法,運用生動、鮮活的故事打動觀眾。獨特 的視覺效果、平實的鏡頭、樸實的語言、精緻的畫面,真實地記載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從理念到實施的過程,展 現了“皖江崛起”的無限可能和輝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