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水庫,灌溉工程,流域地理,地形地貌,沿岸城鎮,
幹流概況
在岳西縣,皖水上游幹流,稱衙前河。源出黃毛尖東部,流向東南。湯池以上河床,多處岩石外露;溫泉鎮以下,砂夾卵石,至天堂鎮,向東流至毛尖山水庫,出水庫後,在毛尖山電站廠房下與鷺鷥河匯合,入潛山市境。因毛尖山水庫尾水的影響,自1959年至1985年間,流經縣城段河床升高1.45米,黃沙淤積,水庫以下河段,形成峽谷,水流湍急。
潛山市,皖水,亦名“後河”。境內長55.7公里。皖水自源頭由西北向東南流,由鷺鷥河入境後,經雷公井、畢家灘、龍潭河、杜埠、暗沖,至烏石堰出山入圩,再經余家井、老馬驛、界牌石、車軸寺、小市港(舊名小吏港,以下段為潛山縣、懷寧縣界河,懷寧縣境內為小市鎮,為孔雀東南飛發生地)、油壩,至青山渡出境,至懷寧縣瀏河口(潛山市程家渡),匯入皖河幹流。
烏石堰以上為山區河道,河道蜿蜒曲折,坡陡流急,比降1~0.5‰,河寬30~60 米;烏石堰至小市,流經丘陵地帶,比降0.2~0.5‰,河面寬60~300 米;小市以下流經畈區,比降0.5~0.4‰,河面寬350~800 米,河床中泥沙淤積嚴重,高出兩岸1~3 米,形成“懸河”。上游(鷺鷥河——烏石堰)屬山區性河流,下游為圩畈區河流。安慶市至宿松的皖水公路大橋(余家井)由於泥沙淤高,洪水常淹沒橋面而迫使交通中斷,於1973年另建公路大橋。
水文特徵
皖水烏石堰站有史最大流量為510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14日),皖水堤防潰口206處;最小為零(1957年9月12日);歷史最高水位為44.2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時河乾(1957年9月12日)。
主要支流
皖水入潛山市境後,在鷺鷥河口有逆水畈等水注入,徐家老屋左有五里崗水注入,右有周家嶺水注入,橫路下有河山寨、放馬淌等水注入,陰(土裴)有金家老屋、大灣、下田灣等水注入,陽(土裴)有水竹坪水注入,雷公井有祝家河水注入,陡河口有程家老屋、唐家河等水注入,楊家河有鳳梨河水注入,龍潭河有董家河、萬澗等水注入,龍灣有龍灣河水注入,張法灣有龍門岩水注入,小港河有下半嶺水注入,大港河有烏石畈水注入,杜埠左有謝家河水注入,右有陳家嶺水注入,堆棚有蛤蟆石水注入,暗沖有倒龍河水注入,湖田有鑼鼓沖水注入,烏石堰有鷺鷥河水注入,余坦有柴閣廟水注入,余井有長春水庫、薊河、騎龍庵等水注入,小市港有梅河水注入。
梅河,東源於潘鋪鄉石堰村,西源於野寨鄉桃子尖,經夏岩、色樹沖水庫,至金家畈,繞彰法山西麓至小河沿,再經縣城東門口入徐灣,出新口閘、夏家洲於小市港注入皖水。全長21公里,寬為70—150米。縱波為1.39‰。流域面積67.99平方公里。1959年堵截梅河上口,免皖水分洪之患。
珠琳河,亦名洙流河、珠流河,源於三妙鄉查沖垴,經徐家酒鋪、塘坊嶺、古來溝、牛車畈、冉家店,於鳳形莊入懷寧境內。再經毛庵、陳家灣、李家嘴、廣東橋、龍泉農場於捉生圩(懷寧縣聯合橋)下入皖水。全長17.75公里,寬為10—20米。縱波為0.4‰—1‰。境內流域面積為81.5平方公里。(懷寧縣誌謂:全長19.42公里,流域面積286平方公里)。該河因1969年皖水改道後水系變更,致使上官橋至解放閘一段河道及圩堤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洪水坡降增大,水流湍急,兩岸堤身沖刷嚴重。為確保沿河農田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972年和1985年分兩次對珠流河中段的9.07公里的河段進行了治理,治理後的河底坡度為千分之一,河底高程15.50~16.00米(吳松零點,下同),河底寬度42米,平槽寬度49.90米。開河築堤標準為10年一遇設計,20年一遇校核。10年一遇洪峰流量451立方米/秒,20年一遇洪峰流量766立方米/秒。
河道治理
皖河中游,地跨潛、懷兩縣,支流密布,災害嚴重,糾紛頗多。河道分支越多,堤線愈長,堤質愈差,河患愈烈。塞支流,強幹堤,束水歸宗,為建國後一項重要的防洪措施。縣內皖水分支,亂穿於圩內,遇洪漫溢,造成重災。1951年冬,塞皖水右支凌家樓河上下口;1955年冬,塞皖水鐵鎖河右支甘凸子河進口和皖水右支古河上下口;1958年夏,塞皖水右支鐵鎖河進口;1959年冬,塞皖水右支陶溝河進口和皖水右支梅河進口;1969年冬—1971年春進行的皖水治理,又廢橫河、直福寺河、牛鼻子河、唐埠河等支流。至此,皖水塞支強幹工程告竣。
中共安慶地委、安慶專員公署,為治理皖水,自1962年冬—1965年夏,先後組織潛、懷兩縣有關領導,正式協商8次,非正式磋商20次。在取得一致意見後,安專水電局編制《皖水改道設計任務書》,報經省計委批准。1965年8月,地委、專署對治理皖水作了具體部署。後因“文化大革命”浪潮掀起而被擱置。
1969年7月大水,皖水潰堤嚴重,小市港以下河堤,百孔乾瘡,難於修復。11月,安慶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召集潛、懷兩縣革委會負責人,就治理皖水問題,進行協商,並達成協定:小市港以上以復堤為主,結合退建立壩、切灘、掃障、開引河;小市港以下對河流進行改道,自小市港至黃龍一段走西線,黃龍以下走東線,經鼎成圩、人定圩入皖河。施工步驟:先進行小市港以下河流改道,後完成小市港以上退建、復堤,然後再建烏石堰水庫。工地成立“安慶地區革命委員會治理皖水工程指揮部”,設在潛山縣油壩國小。指揮部下設潛、懷兩個皖水工程指揮所,具體指導施工。
1969年11月底,潛山從縣直機關抽調20餘名幹部到指揮所辦公。12月中旬,從全縣各地組織3萬多民工開進工地,在從小市港至捉生圩10公里長的河堤上擺開戰陣。至1970年4月,新建了高7米、長22.5公里的新堤,開通了寬229米、長10公里的新河,完成油壩大閘1座和小閘4座,實做土方374.61萬立方米,石方6000多立方米。共移民200多戶,遷房1300餘間,挖壓農田2000餘畝。
1970年冬,潛山縣皖水工程指揮所由油壩遷至梅城八一堤委會。11月中旬,油壩、梅城、余井、模範4公社,動員民工11000多人,再次掀起皖水治理高潮。至1972年冬,小市港以下新河、新壩全部達到標準;小市港以上退建、立壩、切灘、開引河等任務也全部完成,共退建7處,總長3.15公里,開引河2處,長2.1公里,切灘、掃障15處。共完成土方327.8萬立方米。國家先後下撥潛山經費380萬元。
皖水中游經過治理,既使小市港以下支流歸一,又使小市港以上河寬達400米,僅潛山境內堤線就由106.3公里縮減至41.3公里(不含梅河22.5公里堤防),減少防洪負擔堤線65公里。縣內皖水兩岸5.9萬餘畝農田,擺脫了“二十年一遇”洪水的威脅,潘鋪、梅城、油壩等鄉的釘螺也因之得以消滅。
水利工程
水庫
毛尖山水庫,中型水庫,1958年6月破土修建。1965年4月,竣工。水庫壩址坐落岳西縣毛尖山鄉夏沖。大壩為粘土心牆、土石混合壩,壩高72.7米,頂長215米。設計庫容5395萬立方米,實際庫容4553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682萬立方米,集水面積202平方公里,死水位345米高程,正常高水位365米高程,蓄水面積2.4平方公里。庫區淹沒耕地1965畝,遷移居民2821人。
灌溉工程
潛山縣境內建有烏石堰灌區和余井閘灌區。
烏石堰在縣城西北10公里,位於皖水右岸烏石堰山口。自漢獻帝十九年(214年)廬江太守朱光開烏石陂以來,歷史上多次進行整修加固。但由於屢遭破壞,效益很低。
1954年,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整修烏石堰一案,並確定由安慶專署皖河工程處主辦,隨即制訂規劃:新建閘外攔沙堤,新開引水乾渠和新路溝,調整高溝、過山溝,廢除馬家閘,恢復白虎溝,新建分水閘。1954年10月,成立“潛山縣整修烏石堰灌溉工程工務所”,組織施工。11月16日,受益區的潘鋪、蛟河、石堰、玉澗、模範五個鄉,動員1900餘人上工。至1955年4月,完成上述工程。
1955年10月—1956年春,又將烏石堰進水閘上遷100米改建成高2米、寬1米雙孔大閘,共做土方57115立方米,石方1878立方米。皖河工程處投資5萬元,民眾自籌資金2.37萬元。灌溉農田1.03萬畝。
1957年冬,開通長近2公里、底寬8米鷺鷥河撇洪溝,免去山水入圩。1959年冬,堵塞皖河支流梅河,使堤壩由12公里縮減到7.5公里。1969年7月,烏石堰堤潰,當年修復,共做土方55萬立方米。1972年,為消滅釘螺,改造三條排水大溝,使灌區成為無螺地區。1975年,改造烏石堰進水閘門,將疊梁式木門,改成鋼筋混凝土平板閘,用兩台5噸啟閉機啟閉,並動員民工整治了灌區下游東關河。
1976年冬,灌區動員勞力6000人,開大溝5條,小溝14條,平整土地0.9萬畝,共移民82戶,遷房417間,遷墳2000多棺,移動土方56萬立方米。從此,烏石堰灌區面貌煥然一新。灌溉面積達1.4萬畝,為建國前的3.5倍。1978年特大幹旱,不但保證了灌區農田豐收,且有餘水支援梅城、油壩兩公社農田灌溉。1987年,於烏石堰閘內建裝機7千瓦的電灌站1座,提水灌田。同年,又接長閘外攔沙堤60米,將引水口上移至烏石堰渡口,改善了引水條件。兩項工程由縣水電部門投資4.2萬元。
1955年10月—1956年春,又將烏石堰進水閘上遷100米改建成高2米、寬1米雙孔大閘,共做土方57115立方米,石方1878立方米。皖河工程處投資5萬元,民眾自籌資金2.37萬元。灌溉農田1.03萬畝。
1957年冬,開通長近2公里、底寬8米鷺鷥河撇洪溝,免去山水入圩。1959年冬,堵塞皖河支流梅河,使堤壩由12公里縮減到7.5公里。1969年7月,烏石堰堤潰,當年修復,共做土方55萬立方米。1972年,為消滅釘螺,改造三條排水大溝,使灌區成為無螺地區。1975年,改造烏石堰進水閘門,將疊梁式木門,改成鋼筋混凝土平板閘,用兩台5噸啟閉機啟閉,並動員民工整治了灌區下游東關河。
1976年冬,灌區動員勞力6000人,開大溝5條,小溝14條,平整土地0.9萬畝,共移民82戶,遷房417間,遷墳2000多棺,移動土方56萬立方米。從此,烏石堰灌區面貌煥然一新。灌溉面積達1.4萬畝,為建國前的3.5倍。1978年特大幹旱,不但保證了灌區農田豐收,且有餘水支援梅城、油壩兩公社農田灌溉。1987年,於烏石堰閘內建裝機7千瓦的電灌站1座,提水灌田。同年,又接長閘外攔沙堤60米,將引水口上移至烏石堰渡口,改善了引水條件。兩項工程由縣水電部門投資4.2萬元。
余井閘灌區,在皖水左岸余井鄉境內。1955年冬—1956年春,由安慶專區水電局投資1.3萬元,集中潛、懷兩縣受益區民工,新建孔徑高1.7米、寬1.2米餘井進水閘,用木質疊梁門啟閉。共做土方3800多立方米,石方285立方米,累計用工2841個。1955年冬,余井區組織民工修復卓越河以下堤壩,使余井圩連成一體。1957年冬—1958年春,安專水電局投資3800元,組織受益區民眾開通余井閘至東山汪家塝乾渠13公里,並完成附屬工程5處。共做土方5.2萬立方米,石方38立方米,用工3.27萬個。在此同時,新建汪家塝東山老閘1座。1961年冬—1962年春,在東山老閘旁又建東山新閘l座。經潛、懷兩縣協商:懷寧縣在潛山劉家新屋建機灌站,提灌區余水澆灌懷寧茅庵一帶農田;潛山在東山閘外懷寧縣境內擴大排水渠,排除內水。
1966年大旱,皖水上游毛尖山水庫大興灌溉之利。余井公社發動千名民工,擴大余井閘至川門口乾渠,並切開川門口山崗,開通南北兩溝共長13公里,引水灌溉馬道、萬豐兩個大隊農田。
1969年洪水沖潰余井堤張家灣、兜率寺堤壩,灌區遭受毀滅性災害。縣革委會迅速動員民眾堵口復堤,當年恢復生產。皖水整治期間,又截彎取直了余井堤張家灣、陷三斗、兜率寺三處堤防,新建了張家灣、大橋上、吊罐樓、陷三斗、卓越河等處險段護岸,並用鵝卵石鋪砌沙堤壩面,使灌區堤防達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1975年,國家補助4000元,將余井進水閘、東山老閘,改用鋼筋混凝土平板閘,用啟閉機啟閉。
灌區進水口經常泥沙淤積。1986年10月,從商品糧基地建設經費中投資5萬元,將進水口上遷4公里至余坦閘,並將余坦閘改建為雙孔,為鋼筋混凝土平板門,用啟閉機啟閉。又新開乾渠長4000餘米,新開乾渠泄洪閘、長沖河泄洪閘各1座,1987年夏完工。共完成土方2.15萬立方米,石方650立方米,乾砌石559立方米,漿砌石470立方米,澆築混凝土99立方米。1987年秋,縣農業局、水電局聯合投資4萬元,在余井堤陷三斗建反濾層1.7公里;開“井”字溝6條,共長2公里;改漚(漚水田)擴午(擴種午季作物)700餘畝。
余井閘灌區經過不斷修建、治理,現自流灌溉面積為6330畝(設計效益8030畝),提水灌田為1986畝(設計效益12270畝)。
1966年大旱,皖水上游毛尖山水庫大興灌溉之利。余井公社發動千名民工,擴大余井閘至川門口乾渠,並切開川門口山崗,開通南北兩溝共長13公里,引水灌溉馬道、萬豐兩個大隊農田。
1969年洪水沖潰余井堤張家灣、兜率寺堤壩,灌區遭受毀滅性災害。縣革委會迅速動員民眾堵口復堤,當年恢復生產。皖水整治期間,又截彎取直了余井堤張家灣、陷三斗、兜率寺三處堤防,新建了張家灣、大橋上、吊罐樓、陷三斗、卓越河等處險段護岸,並用鵝卵石鋪砌沙堤壩面,使灌區堤防達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1975年,國家補助4000元,將余井進水閘、東山老閘,改用鋼筋混凝土平板閘,用啟閉機啟閉。
灌區進水口經常泥沙淤積。1986年10月,從商品糧基地建設經費中投資5萬元,將進水口上遷4公里至余坦閘,並將余坦閘改建為雙孔,為鋼筋混凝土平板門,用啟閉機啟閉。又新開乾渠長4000餘米,新開乾渠泄洪閘、長沖河泄洪閘各1座,1987年夏完工。共完成土方2.15萬立方米,石方650立方米,乾砌石559立方米,漿砌石470立方米,澆築混凝土99立方米。1987年秋,縣農業局、水電局聯合投資4萬元,在余井堤陷三斗建反濾層1.7公里;開“井”字溝6條,共長2公里;改漚(漚水田)擴午(擴種午季作物)700餘畝。
余井閘灌區經過不斷修建、治理,現自流灌溉面積為6330畝(設計效益8030畝),提水灌田為1986畝(設計效益12270畝)。
流域地理
地形地貌
潛水發源地黃毛尖,屬大別山山脈的岳霍交界的多叢山脈,由多枝尖經團凸寨東越西界嶺、公界尖(1562.8米)、來榜坳、黃毛尖(1578.4米)、黑黎尖(1286米)、貓耳尖(1416米)、二祖山(1365米)、銅安寨(1342.3米)、雙坪抵叢毛尖與潛山交界,全長約60公里,古為潛霍兩縣界嶺。多枝尖至二祖山一段山脈為大別山東部江淮主分水嶺。為中山山地,坡度在40度至60度之間,少量切割深度達千米以上。區內山峰林立,山勢陡峻,岩石外露,溝谷呈“V”字形。風化殼厚約三四米。本區氣候溫涼,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大,天然林蓊翳蔽日。區內還有一部分草地和名茶產地,近萬畝農田零星分布,一年一季中稻常遇“青封”災害。
該區域,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複雜,小氣候差異大。多為海拔800米以上的的江淮分水嶺以北高地,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下,大於或等於10℃積溫在3900℃以下,年極端最低溫度-19.8℃,氣候偏寒,為宜林之地。為大別山集雨中心,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低山區域年平均降水在1400——1600毫米之間;低丘盆地年平均降水1400毫米。
河流上游,屬於大別山侵蝕構造中山區,該區位於潛山縣境西北部,屬大別山腹地,跨官莊、水貴、彭河、逆水、槎水、龍潭、割肚等鄉及國營駝嶺、天柱林場內的一部分。區內崇山峻岭,峰巒迭幛,山勢陡峭。海拔均在800米以上,標高超過千米的山峰有60餘座,最高峰豬頭尖標高為1539米,次為天柱峰,標高為1488.4米。山頂多呈尖狀,山脊狹窄。坡度一般在30°—40°之間,部分在60°以上。沖溝發育完善。峽谷呈“v”型。出露的岩層為晚太古界淺海相的變質岩。土壤母質為酸性結晶岩類殘積物。該區景觀綺麗,有發展旅遊事業的天然條件,是發展林業及小水電業的基地。
河流下游,流經大別山前丘陵區及堆積平原區。大別山前丘陵區位於潛山縣境中部,依山呈條狀分布。包括雙峰、源潭、嶺頭、余井、潘鋪、野寨、痘姆、牌樓等鄉的局部地域。海拔為100—400米。相對高差為50—300米。山勢平緩,丘陵起伏,河谷迂迴其間,山頂多為渾園型。坡度一般為10°—30°。山丘脊線平滑,頂面舒坦。沖溝發育顯著,溝谷呈“U”型。出露的岩層為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和少量的中性岩。土壤母質為酸性、中性結晶岩類及少量的碳酸鹽岩坡積物。該區剝蝕和堆積作用並行,相對濕度大。宜植松、杉樹和經濟作物。堆積平原區,位於潛山縣境東南部,包括王河、油壩、梅城等鄉和梅城鎮的全部及余井、潘鋪、羅漢、黃泥等鄉(鎮)的大部分地域。地勢平坦低洼。海拔在50米以下。該區以下降運動為主。進入中生界後,山區的大量泥砂在這裡堆積,形成河流迂迴曲折、溝渠縱橫交錯的現代地貌形態。出露的地層為白堊紀時期湖相砂礫岩沉積物和第四系砂層。土壤母質為湖相沉積物和河流沖積物。該區土層深厚,水肥條件好,是縣內糧食作物的主要生產基地。
沿岸城鎮
岳西縣毛尖山鄉,因毛尖山水庫取名。駐高峰村鳳形。距縣城7公里,面積55平方公里,耕地4539畝,轄高峰、岳峰、夏沖、曙光、下舍、上舍、上水、高嶺、團結9個村民委員會,101個村民組,139個自然村,1916戶9582人。
岳西縣溫泉鎮,原湯池鄉,因境內溫泉得名。駐湯池村雙墩組,距縣城7公里,面積51平方公里,耕地8500畝,轄湯池、龍井、集星、金獅、鷺鷥、應沖、桃嶺、柏枝、羅城、解放、蓮花、石台、榆樹13個村民委員會,160個村民組,166個自然村,有3188戶16343人,其中有回族3人。
岳西縣縣城,天堂鎮,古稱衙前街。明、清時期在此設定天堂巡檢司,其街道橫於衙署之前,因名衙前街。建治之後,即以此為縣城。1951年建立鄉級衙前鎮。1956年5月更名城關鎮。1959年撤銷城關鎮,併入天堂大公社。1965年改為天堂鎮。天堂鎮位於縣境東南部皖水上游岸邊,北倚花果山,南銜虎形山烈士陵園,四面遠山屏立,岡巒環抱,皖水衙前河北來環繞,穿城而過,曲轉東流,注入毛尖山水庫。西南有建設、勝利兩橋橫跨衙前河,將城區聯成一體,城內有解放、環城、天堂、前進、建設、高灣、老街等7條主要街道,組成“井”字形的街道格局(參見第十二章《城鄉建設》),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城四周均有公路相通,東至安慶117公里,並直達鄰縣潛山、太湖;西經縣境來榜、白帽兩區,直達湖北英山;北通合肥197公里,途經舒城,可折轉霍山、六安;南面“潛岳”西線直達潛山。
懷寧縣小市鎮,位於縣城北20公里,皖水中游。東臨白洋湖,南接楊林畈,西隔皖水與潛山縣相連,北與三祝鄉接壤。鄉以駐地小市港得名。小市港舊名“小吏港”,是東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因處古代官道,水陸交通便利,商業興盛,“小吏港”遂演變為小市港。建國初屬三橋區的小市、順橋、茅庵、楊棋、四松、平坦、受泉等鄉。1956年並為小市鄉,1958年建小市人民公社,1960年併入三橋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小市公社,1984年改為鄉。小市港已成為農村文化中心和銷售竹簟為主的專業市場。小市港原有“孔雀台”,系《孔雀東南飛》的紀念建築,已毀。花山墩,又名烏龜墩上的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已修葺一新。
潛山縣龍潭鄉,位於潛山縣中部,全國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天柱山後山,皖水的上游。皖河兩岸分布,距潛山縣城15公里,距安慶機場和長江港口66公里。縣城至天柱山後山的柏油路從中穿過,合安、滬蓉高速、合九鐵路、六潛高速等交通幹線依旁而過。全鄉村村通油路(公路),95%的村民組通公路。資源豐富,物產富饒。龍潭鄉擁有豐富的竹木資源,森林履蓋率71%,居全縣第一,被省林業廳評為“安徽竹鄉”;曾出產朱嶺貢茶;有“板栗之鄉”美譽;龍潭鄉水力資源豐富,皖河從中穿過,境內有大小河流近50條,水力發電站已建成7座,總裝機容量達5萬千瓦,龍潭鄉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天柱山後花園”之美譽,2012年被省旅遊局評為“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既有仙人橋、萬畝竹海、千年古樹、龍潭飛瀑、奇松異石等自然風光,又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家祠堂、上封禪林(庵)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匯一起,相得益彰。
潛山縣余井鎮,位於縣境中部。東與懷寧縣毗鄰,西與水吼區的割肚鄉相接,南與水吼區的白水鄉和梅城區的野寨、潘鋪、梅城3鄉相連,北與黃柏區的槎水鄉和源潭區的源潭、三妙2鄉接壤。境內主要河流有皖水、長沖河和珠琳河。區內交通方便,安(慶)宿(松)公路自東北向西南從境中穿過。60年代以後,興建了嶺頭——青樓、余井——杜埠公路。80年代以後,又修通了杜埠——龍潭公路。區內東南部是縣內重要糧油生產基地之一。
潛山縣梅城鎮,潛山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縣境東南部,梅城鎮系皖、潛二水沖積的平原。土層深厚,土地肥沃。東臨梅河,西抵潛水,南瀕雪湖南埂,北靠彰法山。平均海拔20米。最高的天寨海拔23.5米。東關河流經縣城北部和東部。“梅城”因何而名,史志無記載。民間傳說有四:一是城牆系梅花小姐捐資督築(舊縣誌載有梅花小姐墓地),為紀念梅花小姐,故名“梅城”;二是此處古時候梅子樹殊多,因此得名;三是三國時期曹操驅兵南下,曹兵口渴難行,時逢梅子成熟季節,入城後,曹兵飽嘗了梅子,嘩稱“梅城”;四是城依梅河,故稱“梅城”。梅城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今縣域為皖國所轄,皖國都城就在今日的梅城。此後,歷代為州、郡、府、縣治所在地。為中共潛山縣委、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梅城鎮歷史上有1寨2井,3塔3湖,4巷4橋,5廟6寺,24座牌坊,42座祠堂。不少古建築,有的因年久失修自毀,有的在日軍入侵時被炸焚毀,有的建國後被拆除改建。現存的城北太平塔,“晉鹹和年間創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東南的天寧寨,曾是明崇禎年間,張獻忠義軍與史可法部兩次激戰處。該寨是重要的古文化遺址。1982、1984年,兩次發掘新石器時代的墓葬12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70餘件。寨上有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時修建的供其“秉燭夜讀”的“舒台夜月”,為“潛陽十景”之一,寨上綠樹蔭濃,風景秀麗,為中共潛山縣委機關所在地。城北彰法山麓,有漢末“喬公墓”和喬公二女大喬、小喬梳妝後倒殘脂剩粉的“胭脂井”,城南有南湖、雪湖、學湖,三湖相連,面積近千畝。夏秋之際,碧波蕩漾,綠蓮吐艷,垂柳舞絮,舉步湖畔,心曠神怡。三湖盛產雪湖藕,鮮嫩味甜,潔白如玉,為縣內一大傳統名產,年產量在7.5萬多公斤以上。相傳,明代的地方官吏曾將此藕作為貢品送京,故遠近聞名。
潛山縣油壩鄉,位於潛山縣城東南12公里的皖河北岸。地處東經116°33′-40′,北緯30°38′-45′,西北接梅城鎮,東與懷寧縣平山、黃龍、小市三鎮接壤,南與潛山縣王河鎮相鄰。油壩鄉區位優勢顯著。北與國家級風景區天柱山相距15公里,西與薛家崗遺址隔河相望,東距孔雀東南飛影視城僅距2公里,獨特的區位使之成為全縣重要的農特產品邊貿集鎮。油壩鄉物產豐富。油壩土地肥沃,水面相對集中,林地相對集中,生態環境良好,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以養殖業為輔,俗有“魚米之鄉”美稱,境內有千畝綠色農產品基地和千畝速生用材林基地,有3000畝水面觀光養殖景區和萬頭標準化養豬基地。
懷寧縣黃龍鎮,位於縣城北15公里。東南與平山接壤,東與龍泉鄉為鄰,北以皖水與三橋、小市鄉為界,西南與大窪鄉、潛山縣油壩鄉為鄰。鄉以境內黃龍舌得名。建國初屬黃龍、楊林、小畈等鄉,1958年屬龍泉人民公社,1961年劃為黃龍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全鄉以圩畈區為主,少數丘陵。礦藏有大理石。楊聯圩是主要圩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