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安徽省皖中皖北地區重要缺水區域、重要流域、重要城市等為重點研究對象。研究區人口密集,有我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省會合肥市,也有國家級重要能源基地淮南和淮北市,既是水資源主管部門關注的水資源重點領域,也是政府部門關注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地區。
皖中皖北屬極度缺水地區,且地表水體污染嚴重,集中式飲用水達標率低,整體上面臨極大的缺水和水污染壓力,部分區域面臨生存和安全壓力,供水安全和水環境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本書以皖中皖北為研究對象,揭示了水資源的演變特徵,分析研究了區域內重點缺水區域、主要城市的現狀及近期不同年型不同保證率的缺水態勢,評價了區域的供水安全狀況,提出了研究區安全供水方案及供水保障關鍵技術,為皖中皖北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基本介紹
- 書名:皖中皖北水資源演變與配置技術
- ISBN:978-7-312-03637-8
- 定價:59.00元
- 出版時間:2015.01
- 裝幀:平裝
目錄
序(i)
前言(iii)
前言(iii)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1.1.1皖中皖北水資源與水安全問題
1.1.2研究的意義
1.2皖中皖北供水現狀與水資源研究回顧
1.2.1皖中皖北供水現狀與缺水態勢
1.2.2皖中皖北水資源研究回顧
1.3研究現狀
1.3.1水文情勢
1.3.2水資源演變
1.3.3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承載能力
1.3.4供水安全
1.3.5水資源配置
1.1研究背景
1.1.1皖中皖北水資源與水安全問題
1.1.2研究的意義
1.2皖中皖北供水現狀與水資源研究回顧
1.2.1皖中皖北供水現狀與缺水態勢
1.2.2皖中皖北水資源研究回顧
1.3研究現狀
1.3.1水文情勢
1.3.2水資源演變
1.3.3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承載能力
1.3.4供水安全
1.3.5水資源配置
第2章皖中皖北地區概況
2.1區域概況
2.1.1自然地理
2.1.2社會經濟
2.1.3水文氣象
2.1.4河流水系
2.2水資源開發利用與配置
2.2.1水資源與分布
2.2.2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三條”紅線
2.2.3發展規劃與供水需求
2.2.4水資源配置現狀與問題
2.2.5水資源管理
2.3重點研究區域與重點城市
2.3.1江淮分水嶺易旱、易澇地區與淮北地區
2.3.2合肥市與阜陽市
2.1區域概況
2.1.1自然地理
2.1.2社會經濟
2.1.3水文氣象
2.1.4河流水系
2.2水資源開發利用與配置
2.2.1水資源與分布
2.2.2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三條”紅線
2.2.3發展規劃與供水需求
2.2.4水資源配置現狀與問題
2.2.5水資源管理
2.3重點研究區域與重點城市
2.3.1江淮分水嶺易旱、易澇地區與淮北地區
2.3.2合肥市與阜陽市
第3章水文及水資源要素演變規律
3.1皖中地區
3.1.1水文要素演變特徵
3.1.2水資源演變特徵
3.1.3水資源開發利用演變
3.1.4水資源演變驅動因子分析
3.2皖北地區
3.2.1水文要素演變特徵
3.2.2水資源情勢演變分析
3.2.3水資源開發利用演變
3.2.4水資源演變驅動因素分析
3.1皖中地區
3.1.1水文要素演變特徵
3.1.2水資源演變特徵
3.1.3水資源開發利用演變
3.1.4水資源演變驅動因子分析
3.2皖北地區
3.2.1水文要素演變特徵
3.2.2水資源情勢演變分析
3.2.3水資源開發利用演變
3.2.4水資源演變驅動因素分析
第4章水資源供需平衡與缺水態勢研究
4.1皖中地區
4.1.1需水預測
4.1.2節約用水
4.1.3供水預測
4.1.4供需平衡
4.1.5皖中地區缺水態勢分析
4.2皖北地區
4.2.2節約用水
4.2.3供水預測
4.2.4供需平衡
4.2.5皖北地區缺水態勢分析
4.1皖中地區
4.1.1需水預測
4.1.2節約用水
4.1.3供水預測
4.1.4供需平衡
4.1.5皖中地區缺水態勢分析
4.2皖北地區
4.2.2節約用水
4.2.3供水預測
4.2.4供需平衡
4.2.5皖北地區缺水態勢分析
第5章水資源開發潛力與承載力研究
5.1水資源開發潛力研究
5.1.1負載指數的引入
5.1.2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資源開發潛力
5.1.3安徽省江淮分水嶺地區水資源開發潛力
5.2基於模糊綜合評價的水資源承載力研究
5.2.1相關理論與評價模型
5.2.2主要城市水資源承載力研究
5.3皖中江淮分水嶺區域水環境承載能力初步研究
5.3.1皖中江淮分水嶺重點地區水功能區劃
5.3.2水環境現狀及污染分析
5.3.3水環境承載能力計算
5.3.4水環境承載能力分析
5.3.5水污染控制措施
5.1水資源開發潛力研究
5.1.1負載指數的引入
5.1.2安徽省淮河流域水資源開發潛力
5.1.3安徽省江淮分水嶺地區水資源開發潛力
5.2基於模糊綜合評價的水資源承載力研究
5.2.1相關理論與評價模型
5.2.2主要城市水資源承載力研究
5.3皖中江淮分水嶺區域水環境承載能力初步研究
5.3.1皖中江淮分水嶺重點地區水功能區劃
5.3.2水環境現狀及污染分析
5.3.3水環境承載能力計算
5.3.4水環境承載能力分析
5.3.5水污染控制措施
第6章供水安全評價方法與方案研究
6.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6.1.1建立原則
6.1.2建立方法
6.2水資源安全綜合評價模型
6.2.1層次分析法
6.2.2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6.3皖中地區供水安全評價
6.4皖北地區供水安全評價
6.5重點區域及重點城市
6.5.1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
6.5.2蚌埠閘以上地區
6.5.3合肥市(建城區)
6.5.4阜陽市(建城區)
6.1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6.1.1建立原則
6.1.2建立方法
6.2水資源安全綜合評價模型
6.2.1層次分析法
6.2.2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6.3皖中地區供水安全評價
6.4皖北地區供水安全評價
6.5重點區域及重點城市
6.5.1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
6.5.2蚌埠閘以上地區
6.5.3合肥市(建城區)
6.5.4阜陽市(建城區)
第7章供水保障關鍵技術研究
7.1區域水資源調度技術的研究
7.1.1淮河上游水資源調度與管理關鍵技術
7.1.2蚌埠閘與懷洪新河聯合調度利用
7.2特殊水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究
7.2.1雨洪資源安全利用技術研究
7.2.2特枯水期及突發事件時期水資源應急方案研究
7.2.3皖中江淮丘陵地區地下水分布規律與開採技術的研究
7.3重點區域與水資源利用技術研究
7.3.1皖中皖北地區重點區域供水保障方案研究
7.3.2皖中皖北地區主要城市安全供水保障技術研究
7.1區域水資源調度技術的研究
7.1.1淮河上游水資源調度與管理關鍵技術
7.1.2蚌埠閘與懷洪新河聯合調度利用
7.2特殊水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究
7.2.1雨洪資源安全利用技術研究
7.2.2特枯水期及突發事件時期水資源應急方案研究
7.2.3皖中江淮丘陵地區地下水分布規律與開採技術的研究
7.3重點區域與水資源利用技術研究
7.3.1皖中皖北地區重點區域供水保障方案研究
7.3.2皖中皖北地區主要城市安全供水保障技術研究
第8章成果與建議
8.1研究成果
8.1.1揭示了皖中皖北地區動態條件下的水文循環變化特徵
8.1.2探明了流域水資源情勢演變的主要規律
8.1.3剖析了皖中皖北地區水資源供需狀況和缺水態勢
8.1.4提出開採潛力和水資源承載力等級和指標
8.1.5構建供水安全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安全供水現狀評價
8.1.6開展供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綜合研究,綜合提出了重點區域、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最佳化配置保障方案
8.2成果綜合套用
8.2.1為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和農村水利規劃編制提供技術支撐
8.2.2為區域水利工程建設提供支撐,保障供水安全
8.2.3指導灌區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節水增產,保障糧食安全
8.2.4為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制定與實施提供水資源支撐,保障經濟安全
8.2.5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套用
8.2.6在水利基礎研究方面套用
8.2.7在人才培養方面
8.2.8在國內外學術交流方面
8.3水資源安全的對策建議
8.3.1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工程,提高雨洪資源和中水利用量,實現水資源最佳化配置
8.3.2新建和擴建水資源攔蓄工程及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
8.3.3建立水資源及水環境安全實時調度管理系統,實現水資源科學調度管理
8.3.4加強皖中皖北水資源統一配置和調度,進一步加強水環境承載能力
8.1研究成果
8.1.1揭示了皖中皖北地區動態條件下的水文循環變化特徵
8.1.2探明了流域水資源情勢演變的主要規律
8.1.3剖析了皖中皖北地區水資源供需狀況和缺水態勢
8.1.4提出開採潛力和水資源承載力等級和指標
8.1.5構建供水安全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安全供水現狀評價
8.1.6開展供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綜合研究,綜合提出了重點區域、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最佳化配置保障方案
8.2成果綜合套用
8.2.1為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和農村水利規劃編制提供技術支撐
8.2.2為區域水利工程建設提供支撐,保障供水安全
8.2.3指導灌區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節水增產,保障糧食安全
8.2.4為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制定與實施提供水資源支撐,保障經濟安全
8.2.5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套用
8.2.6在水利基礎研究方面套用
8.2.7在人才培養方面
8.2.8在國內外學術交流方面
8.3水資源安全的對策建議
8.3.1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工程,提高雨洪資源和中水利用量,實現水資源最佳化配置
8.3.2新建和擴建水資源攔蓄工程及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
8.3.3建立水資源及水環境安全實時調度管理系統,實現水資源科學調度管理
8.3.4加強皖中皖北水資源統一配置和調度,進一步加強水環境承載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