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工醫術,清虛庵,善相人,死後,相關書籍,
簡介
皇甫坦
皇甫坦初避走蜀地,隱居道教第七洞天峨嵋山。據說,有一天他暮行風雪中,寒氣襲身,四肢冰冷,忽聽見道旁有人呼喚。他相顧四望,發現一道人安臥小庵中,遂留下與之(左⻊右氐)足相眠。尋即感覺到一股熱氣自兩足入,“蒸蒸浹體,甚和適”,很快便入夢境,安甜地睡至天明。這時早起的道人對他說:“他日可訪我於靈泉觀。”皇甫坦應其言,前往靈泉觀拜訪。兩人相談甚歡,皇甫坦方知此道人正是宋代名道、妙通真人朱桃椎。不久,皇甫坦又在酒肆中巧遇妙通,以為有緣,遂從之學道,“盡得坎離虛實之旨,內外二丹之秘”。
工醫術
皇甫坦工醫術。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49年),顯仁皇太后患目疾,宮中御醫幾治無效。據說,一夜皇太后夢見一黃衣道士,須髯長耳,自言能治其疾。即告於宋高宗。宋高宗詔命有司到全國各地道觀查找該道士,終被臨安(今浙江杭州)太守打探到,入見慈寧殿告訴宋高宗,此人遠在峨嵋山,姓皇甫名坦。宋高宗當即詔請皇甫坦入臨安。“坦以噓呵布氣,目即愈,瞖脫隙然矣。”之後他又為仙韶甄娘治好了瘸腿。由此倍受朝廷器重。當他告辭還峨嵋時,兩宮賜齎甚厚。不久,高宗又遣使送御香到青城山丈人觀祈禱,並至皇甫坦隱居地拜謁安撫,為其建觀。
清虛庵
清虛庵,在廬山山北撥雲峰(一名半雲峰)下。左有青蓮庵,右有凌虛閣,側有“神泉”。說起“神泉”,還有一段傳聞。當年,觀初成時,皇甫坦苦水遠,汲取不便,“使人荷鋤斫庵側地”,尋即泉水如涌。宋光宗趙惇聞訊,大感神異,大書“神泉”二字以賜。皇甫坦將二字鐫刻於石,蓋亭覆之,名曰神亭。又據張淏《雲谷雜記》載,宋光宗曾於東宮詢問皇甫坦缺乏什麼,有何困難。皇甫坦回答說,山中一切齊備,無所缺,只是“去水差遠,汲取所勞”,光宗聞之,遂書“神泉”二字,囑之持歸庵中隨意開掘。坦遵囑於庵側穿小井,方揮畚鍤,泉即噴涌而出。兩種說法一為張揚皇甫坦神跡,一為贊宋光宗神明,不足全信,但仍可看出庵之影響。泉早已湮沒,今不知所在。
清虛庵因為御賜而頗具規模。煥文閣、清虛堂置其間,依山造勢,宏麗壯觀。堂閣中收藏著高宗及後幾代皇帝的御賜的《黃庭經》、《道德經》和《陰符經》等道教經籍、宸翰題榜、御賜繪像和贊文,滿壁生輝,富麗堂皇。宋人張孝祥有詩記述:“石側疑無路,山回別有天。神泉通玉海,帝畫麗奎躔。紫闥雖重到,青瑤卻未鐫。只須香案吏,為寫白雲篇。”
皇甫坦在清虛庵,注意內外丹修煉,有所成就,“善布氣”。據說,他常“宴坐不寐”。久之,兩足外踝皆平偃,頂有珠光瑩瑩。又山中道士雲其年七十二,容顏雖不及二十年前,但仍滿面紅光,老態不顯。這些正是他內功達到一定境界的表現和反映。
皇甫坦雖居清虛庵,但並非清靜虛無,而是常常被大宋皇帝召入宮廷,醫疾問道。高宗在宮內坐禪,他被召見於康壽殿,陪侍左右,隨時聽調。以後又三度入宮問答。宋孝宗趙眘即位後,他仍不得閒,四次受君命持香往返於(左氵右上既右鬲)山、廬山和青城山,代為祈禱神靈。光宗時更是頻頻入京,“遣問不絕”。由於他在宋幾代皇帝心目中都很有份量,所以道徒聞風歸附,“道流鹹集”,以沾榮耀,使清虛庵一度名震江南,成為廬山著名道觀之一。
善相人
據史書記載,皇甫坦“善相人”,有未卜先知之術。《宋史》中有一則記載:湖南帥李道雄素來敬奉皇甫坦。有一次找來自己的幾個女兒請他看相。當他看到其中一女時,大驚道:“是他日為天下母。”既而將此事告訴宋高宗。宋高宗遂將此女許配給皇太孫、孝宗第三子趙惇。趙惇登基為帝後,李氏貴為皇后,是為慈懿皇后。李氏“性妒悍”,權力欲極熾。入主後宮不久便操縱宮中事務,使朝政為留正等反戰主和妥協派所把持,陳亮、辛棄疾等一些主戰派人物遭到排擠打擊,並造成宋光宗與其父宋孝宗間的不和,導致宋光宗退位。所以宋光宗大為惱怒,遷怒於皇甫坦,大罵“皇甫坦誤我”。該記載說明皇甫坦與高宗關係確實密切,“相人”有一套。遺憾的是,他卻因此而失去恩寵。從青城山祈禱還廬山後,便沒有再出山。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農曆9月,他抱憾地離開了曾紅極一時的塵世,庵也隨之沒落,至明代更為僧徒所據,改為廟宇,道跡無存。
死後
皇甫坦雖“晚節未保”,但為道一生,獲得幾朝皇帝恩寵和炙手可熱的地位,也足以令他寬慰,令道俗眼紅。所以,他死後,道俗還每每憶起他,吹噓和美化一番,試圖為道教撈取些許資本。《真仙通鑑》里的一則有關皇甫坦神異道工的描述就說明了這點。書中載道:在靖康之難(公元1127年)不久,大臣曹勛奉宋徽宗御札自金營還朝。行至大河,無舟以渡。皇甫坦縛葦為箋送其過河,並為之燃葦去寒,解救了其僵死生命。曹勛醒後問之姓名,閉口不答,只拋下“朱真人以公為社稷計,故使濟公。後二十年,當見公於錢塘”的暗語。事隔二十年後,曹勛果然在杭州與皇甫坦再度見面,相從話舊,感激涕零,再三叩拜,贈詞禮謝。此事不久傳入宋光宗耳中,遂宣問皇甫坦於迎勞館,益加器重,以後每次召問必命曹勛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