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醮山居山章仙人詞》是唐代杜光庭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皇帝醮山居山章仙人詞
- 作者:杜光庭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皇帝醮山居山章仙人詞》是唐代杜光庭創作的一篇散文。
《皇帝醮山居山章仙人詞》是唐代杜光庭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皇帝醮山居山章仙人詞大蜀皇帝謹稽首北邙化得道章真人,夫以紫府高真,元洲上士,乘飆駕,坐有立無,升汗漫以游神,入鴻濛而隱景。或明符邦社,旁濟生民;或幽贊帝王,共清...
竊以臣叨荷寵恩,久司藩屏,封圻六鎮,襟帶重江,水惟四瀆之尊,山居五嶽之長。仙壇靈化,皆驂虬馭鶴之蹤;珠岸金堤,乃禹導秦通之野。真靈攸處,祥應實繁,必介休符,以副虔祝。是敢齋陳黃籙,醮啟羅天,冀眾聖之垂光,會萬靈而降福,共安天步,永奉帝圖。盪昏曀於神京,重瞻聖日;混車書于海宇...
《記》前寫道:“同治辛未,元度山居多暇,屈指同邑任京外官歸林下者得九人,乃折柬招 集爽溪精舍。越日游道岩。”按同治辛未,為公元1871年。爽溪精舍是李次青平江沙土段 老 家的別墅。可見這次請九老集會,發起人是李次青,組織者也是李次青。距宋九老集會已六百年了。續九老姓名:余士鏡(年七十四)...
憑陵:逾越;登臨其上。崑崙:晉·張華《博物志》卷一:“《河圖括地象》曰:‘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崑崙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於天,最居中,八十城布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五嶽:《說苑》:“...
」又微笑謂二譯者曰:「汝不曉『近臣』謂何,乃是皇帝跟前行走的。」予二人亦笑答譯者云:「素聞王讀書好禮,今得見果然。」又拱手連稱「惶恐,惶恐」。)門廡殿庭,皆蹈以席。賓主座分,則加以襲。彼章數則虬並偃而戢鱗,此織文則鳳雙飛而展翼。 (三席執事恆卷以隨,交拜時各設之。) 食器也間用...
仙人白玉蟾與僧和靖皆曾修煉於此。鄉人刻有神像奉祀,名白衣公。”從這些資料看,白玉蟾沒有在樂會的白石嶺、文昌的抱虎山、澄邁的白石洞修煉,只在黎母山、松林嶺修煉。拜師學道 紹興二十四年(1156年),白玉蟾隻身渡海,拜師學道。他身上只有三百錢,蓑衣、竹笠都沒有,隨身只有一把傘,光著腳,滿身疥虱,...
王海澄之堂兄、著名書畫家王應羌亦不仕隱居於此,從其《山居詠懷寄鶴溪潘琴甥詩》中可見一斑:“巢居鳳山阿,白雲自呑吐;懶性共幽閒,怡悅將終古;造物無盡藏,隨人自領取;我欲持贈君,出山作霖雨。”其善因終結善果,兒王有榘,官上林監丞,五世孫王一卿,官雲廣兵巡。還真子 名山不乏神奇。浮雲有聰慧...
如山居百韻詩及紀道德懷古今二篇,有□一言至十五言頗有益於教化。蜀主王建初賜號廣德先生,又欲優於名秩,詢於故事,毛文錫獻言:唐武德初祁平定為金紫大夫,開元中尹惜居諫省,於是以為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延之玉局化,通正初遷戶部侍郎。衍襲位,尊為傳真天師,特進檢校太傅太子賓客兼崇文...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當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煉成仙之人,亦是歷代不絕。東漢時,張陵來到青城山傳道。張陵之後,從漢末至明清時期,來青城山修道的先後有李阿、陳勛、范長生、杜光庭、楊超遠、徐無極、陳清覺等名士。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結茅舍。到了晉代,青城山始建宮觀,主要有:古常...
當時的古琴高手任新庭,祖居濟南府,詩書門第,自幼愛撫琴與音律,官至七品,因與當時惡吏衝突,便棄職還鄉,與隨從抱琴攜書,東至嶗山白雲洞出家為道,在此山居三十餘載,誦經鍊氣,編曲彈琴。據歷代嶗山道士述,宋元明清時代道士們彈的古琴曲《秋山行旅》和《鵲華春山》,便是任道士之作,此二曲典雅抒情,纏綿...
遠山誰放燒,疑是壇邊醮。仙人錯下山,拍手壇邊笑。卷267_21 題山頂寺 顧況 遙聞林下語,知是經行所。日暮香風時,諸天散花雨。過臨平 (元)吳景奎 舟過臨平後,青山一點無。大江吞兩浙,平野人三吳。逆旅愁聞雁,行庖只膾鱸。風帆如借便,明日到姑蘇。臨平道中① (宋)道潛 風蒲獵獵弄清柔②,欲...
憶與鴻乾訂交,襟懷高曠,時興山居之想。重九日,余與鴻乾俱在蘇,有前輩王小俠與吾父稼夫公喚女伶演劇,宴客吾家,余患其擾,先一日約鴻乾赴寒山登高,借訪他日結廬之地。芸為整理小酒(木盍)。越日天將曉,鴻乾已登門相邀。遂攜(木盍)出胥門,入面肆,各飽食。渡胥江,步至橫塘棗市橋,雇一葉...
關王廟院內現存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殘幢載: “奉為皇帝萬歲,郡主千秋文武百官,常居祿位,趙國弟六帝,熙寧五年四月十八日建立閏七月”。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殘幢載“武安王醮盆記……嘉靖四年五月上旬吉日重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重修碑載“至其殿宇之宏敝壯麗,古人謂有神鬼斧之能...
萬曆四十六年,以孫延壽、房宗義、徐應元人結成“爐行醮會”規定每年三月初三為祭祀祖師的日子。這一天全行業停產搞紀念活動,爐工們可以在爐神廟中飲酒作樂,歡度節日,各類商販也都往這裡匯集,逐漸形成了博山地區的三月三爐神廟會。後來爐神廟年久失修,加上博山富戶蔣、錢二家在附近建起一座規模很大的洪覺寺,...
熙寧三年(1070年),陸詵卒,張伯端歸台州,築室山居,於熙寧八年(1075年)著成《悟真篇》。後出山轉徙秦隴(今陝西甘肅一帶),事河東馬處厚,於漢陰山中修煉。處厚被召,臨行前,伯端托以《悟真篇》。晚年返台州,居桐柏山崇道觀,廣授道徒,卒於百步溪。張伯端是北宋內丹學的集大成者,早於全真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