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岩銘刻
- 派別:道教
- 創立年代:東漢後期
- 創始人:張道陵
簡介,主要景點,《題道岩二十韻》,《敕賜葆真觀記》,九老題名石,太極圖石刻,葆真觀鐘銘,《續九老題名記》 次青元度書石,
簡介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教派,正式創立於東漢後期,創始人張道陵。道教尊老子為教祖,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即所謂“老子設經,道陵傳典”。張天師倡道於四川鶴鳴山,四川與湖南毗鄰,故平江為道教最早傳播區,所以我縣“名山道占多”。它們稱龍阜山、幕阜山、連雲山,天岳山、密岩山、古羅山等為“昌江二十二名山”,道岩列於前。道士居住的地方叫“觀”。觀,本是古代帝王侯的宮闕名。春秋時,有雉門兩觀,西漢初,有東觀、白虎觀。至漢武帝時,以仙人好樓居,建築蜚廉觀。蜚廉,即飛廉,古代傳說中之仙人名。此後,觀不再屬於帝王侯,而專屬於道家了。平江道家以崇真觀、奉真觀、葆真觀、顯真觀、沖真觀、金鋪觀、紫清觀、紫霄觀、玉真觀為“昌江九觀”。自宋元及清,葆真觀為最盛。
葆真觀,即修於道岩山中。道岩俗呼“穿岩”,因其中空虛,有一洞穿山而過,把它分為前 岩和後岩。前岩建葆真觀,原有三清殿、祖師宮、關帝殿、玉皇殿、天師宮等建築,大多以懸岩為天蓋,架屋百楹。後岩,建有九老祠。道岩景點,除上述前岩葆真觀、後岩九老祠外,還應包括艾仙壇、華蓋。合道岩山, 成為平江著名“昌江八景”之一,即三峰疊嶂。我本打算將這一景區作一全面介紹與概括, 因現在資料還蒐集未全,不能如願。下面先介紹一下道岩的石刻和鐘銘,並稍加評說,以引起大眾的注意。
主要景點
《題道岩二十韻》
崇寧五年八月十八日江夏黃誥撰,開岩建觀住持焚修三洞道士胡元周立石。按崇寧為宋徽宗年號。崇寧五年為公元1106年。在 此三十年前,即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洪州(今南昌)西山逍遙觀道士胡元周,經歷岩下,徘徊不忍去。乃披荊棘,具香火,作章醮,為人祈福。信善之士,翕然歸向,爭出財力與之興建。凡十五年,自門庭至於殿宇,自殿宇至於堂奧,莫不完備。名為崇仙觀。黃 誥,是平江人,署江夏,是寫黃姓郡名。在宋朝做過頗有名氣的地方官。詩的首句:“道士 元周其姓胡,朝來遺我仙岩圖。”接著寫的就是上述建觀的經過及規模。詩的最後兩句:“ 郡邑何時能剡奏,華封之祝相歡呼。”剡奏:是把本地的風景名區、宗教聖地向朝廷申報。剡,即浙江剡縣,其天台山、天姥山,有如仙境,李白也曾神往夢遊,作詩寄意。黃誥希望地方官也能像剡縣一樣申奏朝廷。不久,守令監司果然論奏上去,是時正是宋徽宗趙佶掌朝 ,他最信道教,自稱道君皇帝。於大觀元年,即公元1107年敕賜葆真觀額。
《敕賜葆真觀記》
右朝議大夫、知岳州軍州、管勾學事、兼管內勸農事、輕車都尉借紫鞏捧奏請觀額,並立石。朝請大夫、直秘閣新差、知江州軍州、兼管勾學事、兼管內勸農事、兼江南東路兵馬都監、 上柱國黃誥謹撰。《記》首先講述敕賜原因:“大觀元年秋九月,天子祀神宗於明堂,澤及四海,乃降敕書, 以岳州平江縣道岩為葆真觀。此千歲一遇也。”按大觀元年,即公元1107年,是宋徽宗即位的第六年,是黃誥作《道岩二十韻》的另一年。
宋神宗是宋徽宗的親生父親。神宗歿,繼位的是宋哲宗趙煦。哲宗在位十四年逝,無子,兄終弟及,徽宗即位。故祀神宗於明堂,藉此賜崇仙觀為葆真觀額。地方官辦事這么快,朝廷批示這么急,真正是千歲一遇。《記》接著描述道岩云:“繞岩四柱,森然相望,若有所獻,此香爐峰也。南一峰,仰視霄 漢,有軒昂不可屈之勢,此席帽峰也。北一峰,深入煙霞,與星斗為鄰,此雲蓋峰也。”按此即“昌江八景”中之三峰疊嶂的形勢,描述稍有拔高,但未失真。《記》又云:“有試劍石,此許吳真君驅邪斬蛟之故事也。有燒丹爐,此葛艾先生修煉飛升 之遺蹟也。有井深不可測,故神物蟄藏其中。”按此皆為牽強附會迷信的故事,然而中國大多數著名風景區都有這種相類似的民間神話傳說。遊客可以因之產生各種不同的遐想,但決不會被它牽著鼻子走的。《記》還說:“至於名花茂草,珍禽奇獸,開落飛鳴,千狀萬態,非筆墨之所能盡,唯覽者 自得之。”按《葆真觀形勢全圖》所標示,玉樹、方竹早已消失,千歲草、萬年松也很難尋覓。但時序 更新,山河依舊,道岩自然風光依然秀麗,望願覽者一往覽之,並自得之。
九老題名石
據《平江縣同治志》載:“宋邑人魯仕能、吳,集一時齒德,會於此。逮元至元戊寅,各題姓名及詩刻於石。”按至元為元世祖忽必烈年號。戊寅,為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宋九老為:魯仕能(年七十三)、吳斤 (年七十八)、魯仕行(年七十七)、方采(年六十九)、鄧希恕(年七十七)、李應春(年六十九)、張萬全(年六十七)、羅大岜(年六十二)、羅大亨(年六十),九人合計共632歲,他們作詩刻石共632句,
就是記下九老632年的事。石碑不知毀於何時, 九老全詩也已失傳。《平江縣同治志》及霞靈堂《清微重修宗譜》都出載其警句,錄於後:
魯仕能:萬劫灰中存世界,千層浪里惜儒珍。
李應春:像繪耆英希五老,鶴歸華表認千年。
張萬全:乍接笑言疑是夢,相看顏貌老於年。
鄧希恕:龜鶴為群同壽考,鹿麋相伴共時賢。
羅大岜:素絲不改衣冠舊,黃道從教日月新。
羅大亨:且追白社為耆會,縱買黃金肯少年。
按宋九老,作上詩時,正是宋已亡,元正興的時候。他們有的在宋朝做過五品以下小官。如 魯仕能任過監利令、沅州錄事參軍。吳斤 作過石 埭縣令,兩人又都是宋進士。他們有的是宋 理學名儒。如鄧希恕,曾作白鹿洞講書。魯仕能受學饒雙峰,吳斤 是吳雄的次子,皆朱熹的 再傳弟子。他們都是宋的遺民,又不甘作元的順民。他們有亡國之痛,常懷故國之思。以他們的地位、權力與才能,不能像文天祥一樣領兵抗元,又不能像陸秀夫一樣負帝投海殉難。
因此,但求:“苟全性命於亂世”,放浪林泉,寄情山水,探勝尋幽,以文會友,寫些詩歌 ,發出一些無可奈何的哀嘆。也可以說是“可憐無補費精神”。不過,比那些變節屈膝、負 心背主、賣身求榮者要好得多。據說他們完成石刻以後,同聲嘆息,吟成一絕,詩曰:
九人六百三十二,雲鬢霜髯壽且康。
更向丹崖題姓字,永同地久與天長。
這就是他們上述內心的寫照,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與理想的目的。他們曾相約:每歲值菊金榮 錦之時,擇山水勝處,更迭主會。凡歷十二年,吳斤、魯仕能相繼卒,會終散。九老中最年輕的羅大亨便嘆道:勢利朋儕隨處有,詩章我輩逐年無。即是說:大多數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元朝的日益強大,而逐漸成為了識時者的俊傑;寫點 不合時宜、發點無謂的牢騷的詩人也就逐漸不見了。可能這就是潮流,或者叫順乎潮流,這並不甚可惜。可惜的是刻有宋九老詩的詩碑早已不見了。不管它起的是正面的或者是反面的作用,它總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的見證。
太極圖石刻
此為宋九老之一的鄧希恕所繪所刻。他在《游道岩二首》的序言中說:“鹹平辛未,偕里人 方雪甫、鄱陽胡濟可趙惟學來游。講《太極圖說》,因以詩紀歲月雲。”詩二首錄一:
石敲新火煮雲腴,細講濂溪太極圖。
此去不知千載後,有人來講此圖無。
按鹹平為宋度宗年號,辛未即鹹平七年,公元1271年。《太極圖說》:宋大理學家周敦頤(
濂溪)著,兼采《易》說和道家思想,提出一個以“太極”為中心的世界創成說,是程朱理
學的理論基礎。因朱熹曾講學嶽麓書院,湖南程朱理學,宋時最盛。平江亦然,並出現了以宏揚理學為己任的“九君子”。九君子之一的方 作《道岩》詩 ,亦論及太極岩圖。詩曰:
太極岩圖出道州,茲岩名道實相猶。
元公圖說茲岩具,好向其中仔細游。
明朝理學衛士丘萬璣,曾作《道術二論》及《間居札記》,闡揚理學。他在《游道岩》一
詩的序言中說:“昔年平江在宋鳴理學者最盛,若魯公仕能常主會茲岩,當時白鹿洞講學鄧 德夫(鄧希恕)者亦與客來此,聚講太極圖,並刻圖於石,去今數百載矣。方伯黃公梅岩偕余石潭與余兄弟數輩,乃復來游。衣冠之盛,誠足擬古,而議論吟詠之間,當必有默契於先
哲者,未可直為游觀已也。於是相與次梅岩韻,俾後之者知所考雲。”詩曰:
憶昔諸賢此地游,高談太極坐深幽。
岩鐫落落空憐古,澗草萋萋幾度秋。
千載獨今修故事,一時同賞更情投。
圖出此日猶無恙,來講還誰得舊籌。
同游者皆有和詩,和詩皆和意,言不同而意相近。如余石潭詩有句云:“名題石上身曾到, 道在圖中意默投。”可見其一瓣心香,亦投諸太極。其它,包括黃梅岩原唱皆略而不錄。梅岩,即黃昭道,字文顯,號梅岩,平江人。宏治己未進士,曾作過江西僉事、山東巡 海副 使、雲南左布政使等,科名和官職都比較高。“千載獨今修故事”,丘萬璣余大乾等人,大 概是想推黃昭道為領袖,續宋九老之會,搞個明九老會。他們僅互相唱和一陣,集會終沒有搞成。
葆真觀鐘銘
葆真觀原有一巨鐘,上刻“正統十二年丁卯”鑄造。正統為明英宗朱祁鎮年號,十二年丁卯 ,即公元1447年,上刻有鐘銘,錄於下:
道岩之巔,世號洞天,內藏境界,中隱神仙。
去古雖遠,道學精傳,開山創宇,善化有緣。
洪鐘新鑄,清音嘹然,振聾發聵,啟聖真賢。
永充供奉,香火綿延,同聲祝壽,億萬斯年。
下署名:葆真觀當代住持余德貞
連雲山道女河普澄
本縣道會司掌教游功滿
本縣知縣韓清
縣丞嚴新
主簿徐瓚
典史神端
募緣善士方興高
《續九老題名記》 次青元度書石
《記》前寫道:“同治辛未,元度山居多暇,屈指同邑任京外官歸林下者得九人,乃折柬招 集爽溪精舍。越日游道岩。”
按同治辛未,為公元1871年。爽溪精舍是李次青平江沙土段 老
家的別墅。可見這次請九老集會,發起人是李次青,組織者也是李次青。距宋九老集會已六百年了。
續九老姓名:
余士鏡(年七十四)、李漢章(年七十一)、朱光瑞(年七十二)、方儒照(年六十七)、周圭(年 六十四)、鐘昌勤(年六十四)、黃益傑(年六十三)、張岳齡(年五十四)、凌文奎(年五十二) ,合計年齡581歲,與宋九老總年齡632歲,少51歲。李次青時年五十一,如李入會恰合宋九老 壽年總數。他們嘆為前定,我疑為人定,或者是一種偶合和巧合。李次青在眾人勸說下,便入會、作詩、寫記。清九老,實為十老。但李次青仍以“親在不敢稱老”,題名時仍寫“續 九老”。續九老共作詩二十二首,李元度、黃益傑各四首,其它人各二首,鐘昌勤因守制未作詩。今九老祠已倒塌,詩碑亦不翼而飛,平江縣同治志亦未載續九老此會作品。我家尚存 有《續九老題名記》拓本複製本。現從中每人各摘詩兩句,以見一斑。
余士鏡:年齊白傅初開社 身是淵明已去官
朱光瑞:今月照人仍古月 後賢容我步先賢
李漢章:萬家煙火重陽酒 四皓春秋五簋筵
方儒照:詩書有味聯知已 天地多情屬老人
周 圭:為語種桃諸道士 何如曳杖幾詩翁
黃益傑:騎牛老子曾飛舄 射虎將軍且歇肩
張岳齡:正當林下優遊日 莫負樽前健在身
凌文奎:幾人出處關青史 半刺功名感白頭
李元度:何幸木分 榆陪老輩 共將歌詠答明時
宋九老與清九老比,大不相同。前者所處時期是“國破山河在”,他們是前朝遺老、亂世孤 臣。後者所處時代是所謂“同治中興”,他們大多是鎮壓過太平天國的中興功臣。李元度、 張岳齡、鐘昌勤、黃益傑都曾因此誥授榮祿大夫,文偕封贈一品,他們便是平江的“曾左彭 胡”。宋九老多崇尚理學,恥事科場。魯仕能吳斤雖為進士,其它人多是逸士。清九老中李 漢章、鐘昌勤是進士,李元度、余士鏡是舉人,其它也都是科第出身,皆有庠生、貢生等功名。因此,他們的詩文更具文采。清九老比宋九老官做得大,李次青雲南按察使加布政使銜 ,張岳齡甘肅按察使加布政使銜(相當今省〈市〉級),黃益傑湖北黃州府知府加鹽運使銜,鐘昌勤四川寧遠府知府即補道加鹽運使銜(相當今地〈市〉級)。又都帶兵作戰,位高權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