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史宬(皇史窚)

皇史宬

皇史窚一般指本詞條

皇史宬,初名神御閣、表章庫,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南池子大街136號,始建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為中國明清兩代的國家檔案存放處,現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清檔案陳列室。

皇史宬分南北兩院,由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御碑亭、宬門等建築組成,總占地面積84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皇家檔案庫建築群,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藏書保護的優良傳統和技術成就。

1982年2月23日,皇史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史宬
  • 地理位置北京市東城區南池子大街136號
  • 所處時代:明代
  • 占地面積:8460 m
  • 保護級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08:30—16:30
  • 編號:2-0029-3-014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綜述,金匱,星圖,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線路,

歷史沿革

嘉靖年間,皇史宬的建造提上議程,其原因主要是皇家宮殿多次遭受火災,引起了嘉靖帝的高度重視。明代官員余繼登所撰《典故紀聞》卷十七記載,嘉靖十年大內東偏火災造成14座建築被毀,嘉靖帝隨後告訴大學士張璁:宮中建築密集,要做好防火預案;南京宮殿的宮門都採用磚砌,沒使用木料,這可作為建築防火的參考方法。考慮到皇宮內建築太密集,嘉靖帝打算在皇宮外面建造一座磚石材料的建築,用於存放皇家檔案。
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丁丑(1534年8月21日),嘉靖帝下令在“南內”(即皇宮外東南角)建造神御閣,用於保存祖宗神御像、寶訓、實錄等重要的檔案資料。要求神御閣與南郊的齋宮(天壇齋宮)一樣,採用磚石砌築;在布局上,神御閣擬分為上下二層,上層存皇帝畫像,下層存實錄。
皇史宬
皇史宬
明嘉靖十三年七月十七日(1534年8月26日),神御閣開工營建。
明嘉靖十五年七月戊寅(1536年8月11日)神御閣竣工,為單層磚石建築,用於存實錄等檔案棕嫌雅乘;皇帝畫像被安排另外儲存於景神殿內,神御閣被嘉靖帝更名為“皇史宬”。《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載:有“宬,即神御閣也”,“皇史宬”意為存放皇家檔案的場所。
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修皇史宬,建築沿襲明代初建時形制。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皇史宬遭到八國聯軍搶掠。
宣統三年(1911年),皇史宬歸清廢帝溥儀內務府管理。
民國十四茅幾戒年(1925年),皇史宬由北平故宮博物院接管,艱想只長期處於封存狀態。
1955年,國家檔案局成立,皇史宬移交國家檔案局管理。
195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重修皇史宬。
2019年,皇葛請應史宬文物完成騰退工作。
2020年5月6日,皇史宬院內拆違工作正式啟動;整個院內的違建共有597.14平方米,將按計畫逐步拆除,後由故宮博物院對文物古蹟進行原貌修復。同年10月,為配合北京中軸線申遺和加強皇史宬古建保護,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啟動“皇史宬修繕及安防消防升級改造工程”,對西配殿、院牆、院落地面進行修繕,對辦公用房進行修整,改造了院內安防、消防、給排水和電氣系統,工程已通過北京市文物局初驗。
2021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完成對皇史宬的修繕和展覽布設;同年9月1日,皇史宬北院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格局

皇史宬分南北兩院,總占地面積84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由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御碑亭、宬門等建築組成,四周圍以城牆。按照“石室”舊制,皇史宬正殿為磚石結構,建在高1.42米高的石台基上,繞以漢白玉護欄,面闊9間,拳辨總長約49.4米,寬約23.6米,總高約19.2米,為黃琉璃筒瓦廡殿頂拱券式無梁建築,南北牆厚6.4米,東西牆厚3.45米,殿內有高2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置雕雲龍紋鍍金銅皮樟木櫃152個;門額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額枋、斗拱、門、窗均用漢白玉雕成,額枋上施描金旋於彩畫;殿門5洞,均為兩重;山牆上設有對開窗,以便通風防潮。
皇史宬
皇史宬建築格局圖

文物遺存

綜述

皇史宬主要收藏明清皇族的玉牒、皇帝實錄、聖訓、印信等;均存放在金匱內,正殿記憶體有金匱151台,另貯《大清會典》等古籍;兩側配殿在清代還保存有內閣題本副本。除金匱外,正殿鞏艱龍內,石台東北和西北角各立有石碑1通,東北角石碑上刻有乾隆帝“恭瞻皇史宬”詩文,西北角石碑上刻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恭送實錄、御容、玉牒及御書。
皇史宬
皇史宬綜述

金匱

皇史宬正殿的基本陳列,配合金匱展出的展板上,詳細解讀了金匱所藏文獻檔案的作用;皇史宬內金匱為收藏絕密文獻的“保險柜”,每個約長1.35米、寬0.75米、高1.3米,使用楠木樟木製作,外部包裹鎏金銅皮,可防蟲蛀、霉變;根據史料記載的金匱大小估算用金量,平均每個金匱需要用1公斤黃金打造。
皇史宬
金匱

星圖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為明代木印彩繪紙本,屏掛式,由8條幅縱向拼組而成,原件寬4.52米,高1.715米,色彩部分全部用礦物質原料,星座採用泥金標繪,圖上繪有大小20幅星圖及天文儀器圖,另附有2篇圖說;2個大圖分別是南赤道所見星圖和北赤道所見星圖,外圈標有赤道和黃道12宮;在兩幅主圖之間及外沿,分別繪有《赤道圖》《黃道圖》等各種小星圖14幅、黃道經緯儀等各種格茅影凝天文儀器4幅;在整幅圖的首尾還印有徐光啟所撰《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敘》及湯若望署名的《赤道兩總星圖說》2篇長文。
皇史宬
星圖

歷史文化

建造原因
皇史宬的建造原因與防火密切相關。弘治五年(1492年),大學士丘濬弘治帝進呈:“自古帝王藏國史於金匱石室之中,蓋以金石之為物堅固耐久,非土木比;又能扞挌水火,使不為患。有天下者斷石以為室,錮金以為匱,凡國家有秘密之記、精微之言,與凡典章事跡可以貽謀傳遠者,莫不存貯其中,以防意外之虞。”其中“扞挌”為牴觸之意。邱濬認為,自古以來國家重要的檔案都放在金匱石室里,相對於土木材料而言,金石更加堅固,可防潮防火,長久保存檔案。他向弘治帝建議:為穩妥保存國家重要文獻檔案,應該在紫禁城內建造一座磚石材料的建築,把檔案放入金質的柜子里,再把柜子放到該建築內。同時,他還建議該建築的選址地點為文淵閣附近。這個建議得到了弘治帝的認可,但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施。

文物保護

1982年2月23日,皇史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史宬
皇史宬碑牌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皇史宬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南池子大街136號。
皇史宬

交通線路

乘坐北京公交2路、4路、10路、20路、60路等至天安門站下車即可到達。

文物遺存

綜述

皇史宬主要收藏明清皇族的玉牒、皇帝實錄、聖訓、印信等;均存放在金匱內,正殿記憶體有金匱151台,另貯《大清會典》等古籍;兩側配殿在清代還保存有內閣題本副本。除金匱外,正殿內,石台東北和西北角各立有石碑1通,東北角石碑上刻有乾隆帝“恭瞻皇史宬”詩文,西北角石碑上刻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恭送實錄、御容、玉牒及御書。
皇史宬(皇史窚)
皇史宬綜述

金匱

皇史宬正殿的基本陳列,配合金匱展出的展板上,詳細解讀了金匱所藏文獻檔案的作用;皇史宬內金匱為收藏絕密文獻的“保險柜”,每個約長1.35米、寬0.75米、高1.3米,使用楠木樟木製作,外部包裹鎏金銅皮,可防蟲蛀、霉變;根據史料記載的金匱大小估算用金量,平均每個金匱需要用1公斤黃金打造。
皇史宬(皇史窚)
金匱

星圖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為明代木印彩繪紙本,屏掛式,由8條幅縱向拼組而成,原件寬4.52米,高1.715米,色彩部分全部用礦物質原料,星座採用泥金標繪,圖上繪有大小20幅星圖及天文儀器圖,另附有2篇圖說;2個大圖分別是南赤道所見星圖和北赤道所見星圖,外圈標有赤道和黃道12宮;在兩幅主圖之間及外沿,分別繪有《赤道圖》《黃道圖》等各種小星圖14幅、黃道經緯儀等各種天文儀器4幅;在整幅圖的首尾還印有徐光啟所撰《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敘》及湯若望署名的《赤道兩總星圖說》2篇長文。
皇史宬(皇史窚)
星圖

歷史文化

建造原因
皇史宬的建造原因與防火密切相關。弘治五年(1492年),大學士丘濬弘治帝進呈:“自古帝王藏國史於金匱石室之中,蓋以金石之為物堅固耐久,非土木比;又能扞挌水火,使不為患。有天下者斷石以為室,錮金以為匱,凡國家有秘密之記、精微之言,與凡典章事跡可以貽謀傳遠者,莫不存貯其中,以防意外之虞。”其中“扞挌”為牴觸之意。邱濬認為,自古以來國家重要的檔案都放在金匱石室里,相對於土木材料而言,金石更加堅固,可防潮防火,長久保存檔案。他向弘治帝建議:為穩妥保存國家重要文獻檔案,應該在紫禁城內建造一座磚石材料的建築,把檔案放入金質的柜子里,再把柜子放到該建築內。同時,他還建議該建築的選址地點為文淵閣附近。這個建議得到了弘治帝的認可,但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施。

文物保護

1982年2月23日,皇史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史宬(皇史窚)
皇史宬碑牌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皇史宬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南池子大街136號。
皇史宬

交通線路

乘坐北京公交2路、4路、10路、20路、60路等至天安門站下車即可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