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佑新樂圖記

《皇佑新樂圖記》是宋代阮逸、胡瑗等奉敕撰寫的一部音樂著作,共三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皇佑新樂圖記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者:阮逸、胡瑗
  • 類別:音樂著作
逸字天隱,福建建陽人,天聖進士,調鎮江軍節度推官,康定元年(1040)為太子中允,上《鐘律制議》;慶曆三年(1043)始置武學,為武學教授,改國子監丞,遷屯田員外郎、睦親宅教授,皇祐五年(1053),特遷戶部員外郎。
瑗為北宋初著名學者,開一代理學的先聲,其生平仕履祥見《周易口義》。
仁宗景祐三年(1036)二月,以李照《樂》穿鑿,特詔校定鐘律,依《周禮》及歷代史志立議範金,至皇祐五年(1053),樂成奏上,此書即其圖記也。
舊本從明文淵閣錄出,後有宋陳振孫嘉定己亥《跋》云:“借虎邱寺本錄。”蓋當時所賜、藏之名山者。又有元天曆二年吳壽民《跋》、明萬曆三十九年趙開美《跋》,敘此書原委頗詳。
按北宋初置局時,阮逸胡瑗房庶等人皆繹召預議,詔命諸家各作鐘律以獻,但諸家的持論卻各有不同。司馬光主阮、胡之說;范鎮房庶之說,往返爭論,意見始終不能歸一。其往返書牘,都見於司馬光《傳家集》中。而范鎮所作《東齋記事》,亦略存其概。
大體上說,阮、胡以為黃鐘之管積八百一十分,容一千二百黍;又用《九章》圓田算法,計算出黃鐘管每長一分,積九分,容十三黍三分黍之一。空徑三分四厘六毫,圍十分三厘八毫。圍徑用徑三圍九古率,而改圍九分為九方分。
司馬光亦說:“古律已亡,非黍無以見度,非度無以見律。律不生於度與黍,將何從生?非謂太古以來律必生於度也。特以近世古律不存,故返從度法求之耳。”其論最明。
范鎮卻對其以度起律說進行駁難,認為秬、黍、律、尺、龠、鬴、斛、算數、權衡、鐘聲十者,必相合不相戾,然後才能有所得,亦不為無見也。
其實,阮、胡、司馬氏等所持的以律起度說與房庶范鎮所待的以度起律之說,其源流本無不同;因二家算術欠精,阮、胡等人得之於橫黍,而失之於圍徑;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實管,自相乖悖。房庶以千二百黍實之管中,隨其長短,斷之以為九寸之管,取三分以度空徑,則空徑不生於黍,而別有一物度以起分,竟不必實黍於管,此亦不能算無誤之通論。
此書之上卷,即具載律呂、黍尺、四量、權衡之法,均以橫黍起度,故樂聲失之於高;中下二卷,考定鐘磬、晉鼓及三牲鼎、鸞刀制度,所考甚為精核,內容多有可取之處。此書是現存最早、早為完備的樂類著作之一,對研究我國古代音樂理論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傳本有《四庫全書》本,《學津討原》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