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公寺造像--文物,山東省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出土于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原小張鄉南趙村(廣饒縣李鵲鎮南趙村)。該造像整石為高浮雕,創意深刻,內容布置均衡協調,畫面出勢層次分明,在雕刻技法上各種刀法混用極為嫻熟,使作品內容表現得非常自然圓潤,主佛像為阿彌陀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皆公寺造像
- 館藏地點:山東省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 出土地點: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原小張鄉南趙村
皆公寺造像--文物,山東省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出土于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原小張鄉南趙村(廣饒縣李鵲鎮南趙村)。該造像整石為高浮雕,創意深刻,內容布置均衡協調,畫面出勢層次分明,在雕刻技法上各種刀法混用極為嫻熟,使作品內容表現得非常自然圓潤,主佛像為阿彌陀佛。
皆公寺造像--文物,山東省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出土于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原小張鄉南趙村(廣饒縣李鵲鎮南趙村)。該造像整石為高浮雕,創意深刻,內容布置均衡協調,畫面出勢層次分明,在雕刻技法上各種刀法混用極為嫻熟,使作品...
皆公寺北魏石造像,在廣饒縣城西南楊趙寺村。為一浮雕彌勒佛,高3.46米,赤足立蓮花座上。法相莊嚴慈藹,衣紋舒展流暢。佛背光作舟形,周圍飾火焰紋,上部左右雕有飛天。蓮花座為方形,高0.66米,正面刻有人頂香爐、比丘供養人及雙獅相向形。兩邊刻文為“大魏孝昌三年正月二日奉詔建立皆公寺”、“大魏孝昌...
唐代皆公寺造像龕碑存放於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產於中國唐盛時期。該造像碑出土于山東廣饒縣南趙寺村得一口水井內。通高50.5厘米,石質堅硬,呈黃褐色,造像碑呈半舟形,高浮雕有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五身像。造像碑頂浮雕有一半身盤臂化佛,坐於覆蓮台上。被兩個飛天所承托,飛天對稱手持寶珠放置胸前。文物規格 ...
苟祖歡造像碑“在山陽城內法明寺東北半里民田中,藏梅寺舊址也。僅露碑額於地上,集夫掘而觀之。碑連額約高五尺,廣二尺,上鐫佛像一,陪像二,無文字。唯近趺一段高六寸‘。前三行書比丘惠遵、惠璨、惠纂_二其次像一,面西立,又二行書汲都公寺主僧照、山陽縣沙門都維那惠砒。其次傳.哈、惠願、...
《早期寺觀造像》是2003年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金維諾。內容簡介 本卷收集新疆地區早期寺院和十六國至隋唐時代塑像二百六十餘尊,包括泥塑、石像、木雕,均為具有時代和地區特點的代表性作品。本書所收各類藝術名品,以國內、境內公、私所藏為主,國外、境外藏品中最重要的名品具有代表性的,也酌量...
南山造像,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南山東南石壁上。系元代僧徒利用前期採石壁面,由工匠鑿出淺龕,並在龕內浮雕造像,綿延360餘米。南山造像尚存造像14尊,除1號造像為道教造像外,其餘的13尊皆為佛教造像。其中3號尊華宿王智佛像有元泰定五年(1328年)題記,11號阿彌陀如來坐像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題記...
延慶地區至今仍然還保存著十多處真武廟、多處泰山廟、三官廟遺蹟,在千家店朝陽寺、花盆關帝廟等處至今依然保留著娘娘信仰習俗。此外,在延慶地區還有很多奶奶頂、奶奶廟、娘娘廟之類的古地名。這些古蹟雖然沒有燒窯峪摩崖造像完整,但從另一側面也反應出延慶地區明清時期道教傳播情況。
欽浦摩崖造像,該造像位於西藏山南桑耶寺東南約13公里的欽浦。據傳,蓮花生曾在此修行+在石塔、尼姑寺及寺前小山上,有摩崖造像::尊,為釋迦佛、彌勒佛、無監壽佛、金剛手、文殊.度母、蓮花生明妃等,為線刻和淺浮雕兩種,石塔下有;組造像:第一組為釋迦佛,觀音、文殊3尊,均高o.65米,皆依形為龕,...
石梘摩崖造像、石刻位於江永縣城南35公里的桃川鎮石梘村,石窟面積為162.3平方米。現存石窟佛造像共48個、信士捐贈的石雕像4座、石刻構件的雕花香爐3個、原雄山寺建築柱礎4個,其中兩個有銘文記載。碑刻3方,其中摩崖石刻2方(分別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的《重修雄山寺記》和元至正三年(1343)的《重修石佛雄...
千佛崖造像對研究唐朝時期的宗教藝術有著較高的參考價值。其中,龍虎塔在唐代佛塔中造型別具一格,刻工尤為清晰、完整,顯示出唐朝時期雕塑的獨特風格,是研究雕塑的重要資料。1988年1月13日,千佛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十六國時期前秦初年,朗公寺始建。隋開皇三年(...
主殿大佛殿宏偉巍峨、氣勢恢宏,五間寬的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的雕像,旁邊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的造像。雕像均栩栩如生,衣絡流暢,神情莊嚴,身材修長。史料記載 據林宏躍先生《臨汾宗教》一書說,1983年,文物工作者在普淨寺大殿左側廢墟中發現了明成化元年(1465年)殘碑一座,碑文有“後漢明帝永平七年,聲教...
吳夲逝世的第二年,即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白礁村的父老鄉親為紀念這位救死扶傷的名醫,自發籌款在家鄉建“龍湫庵”造像紀念。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下令在白礁建造宮殿式廟宇祭祀“吳真人”。歷經數代,吳夲受冊封為“吳真君”“英惠侯”“保生大帝”。保生大帝信俗 宋景祐元年(1034年),閩南...
建國以來,阿嵯耶觀音造像在國內也不斷有新的發現,在劍川石鐘山石窟、崇聖寺千尋塔以及佛圖塔等處發現的一系列南詔大理國觀音造像中,“阿嵯耶觀音”屢屢出現。1978年崇聖寺三塔維修時,在千尋塔頂部發現了一尊極為珍貴的金質阿嵯耶觀音造像,這尊觀音造像為純金鑄造,高26厘米,重1135克,背部有鏤空雕花銀質火焰紋形背...
東大寺大佛是聖武天皇於天平15年(743年)發願造像。到天平勝寶4年(752年)的開眼供養會,總計260萬人參與工程,關西大學的宮本勝浩教授以平安時代的《東大寺要録》為參考嘗試計算,當時建造大佛與大佛殿的建造費用換算成貨幣則需要4657億日元!最初,大佛建造並非選址奈良,而是計畫在紫香樂宮附近的甲賀寺(今滋賀縣...
青州龍興寺文化公園,位於青州博物館南面,始建於南北朝,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明初因建齊王府而湮滅。遺址東西長150米,南北長200米,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公園內甬道連通,植被豐富,設有迎賓牆和石刻佛造像,與范公亭公園相連,形成文化遊覽區。龍興寺最初為私人佛堂,後發展為官方大寺,宋金時期因戰火荒廢。1996年...
經過國內外學術界研究認為:“阿嵯耶觀音”的造像可能有印度尼西亞、寮國的佛教造像的影響,但又具有很強的大理特點。南詔、大理的阿吒力僧人中,也有著一些高僧大德,據萬曆《雲南通志》載:“施童陀以得觀音圓運心印,施傳道悟,再傳玄凝,玄凝傳凝真,自施童陀至真,皆住崇聖寺。在大理,由於有著獨特的地理...
復如元代的明教,也稱摩尼為“摩尼光佛”,並施捨建寺、造像。元代的印度教徒為感謝皇帝賜給神像,竟刻碑“御碑佛像”以留念。而明代泉州的伊斯蘭教清淨寺竟然按道教和儒家的要求,以象天、方象、太極、倆儀、四象、八卦和乾元等形式進行修繕和改建。然基督教石碑仍所雕刻的飛天,有的甚至就是“佛像”。又日本教...
之後,悟深成為龍門寺主僧。名稱更迭 “法華寺”的名稱僅見於志書和碑碣關於創建的敘述中,現存碑碣中沒有以“法華寺”來命名的。“法華寺”是何時因何更為龍門寺(院),現有資料中未見任何記載。關於“龍門院”的最早記載見於2005年龍門寺維修時發現的《五代後唐長興元年造像碑》“長興元年(930年)八月二十日...
諸葛寺石刻位於高坪高坪區高坪鎮龍頭寺村三社,此處原有寺廟一座,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所建,名諸葛寺,現已毀。有碑一通,龕三個,造像九尊,為明至清代鑿造。碑寬1.5米,高1.9米,陰刻明萬曆元年(1573年)吏部尚書陳以勤的《諸葛寺懷古》七律詩一首,字跡清晰,字型行草,遒勁多姿,剛健飄逸,頗具晉唐...
第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生中,為了眾生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些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為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相。第二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
大足石刻最早的千手觀音,要數大足聖水岩的千手觀音像,該像有40隻浮雕手,100多隻陰刻手。這種造像在敦煌以及巴蜀地區的石窟寺藝術中,保存甚多,來到大足之後,隨著大足石刻的歷史而逐漸演變、豐富,以至於鼎盛。大足北山石刻千手觀音像 大足聖水岩千手觀音的造像技法在大足北山石刻中也有出現,北山石刻有觀音造像陳列館...
響堂寺石刻位於榆社縣城西南五公里的廟嶺山。北魏至唐時依山造像,隨之即像造宮,建成寺院,明清重修。位於榆社縣城西南五公里的廟嶺山。北魏至唐時依山造像,隨之即像造宮,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現寺宇已毀,佛像尚存,並有千佛洞一區。今存摩崖造像一尊,高3.3米,面形方圓,肩披袈裟,羅紗透體,結迦趺...
鐘靈寺始建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建築占地兩畝有餘,有正殿、廂房、寮房。寺後是高大的蕎木林,綠蔭掩映,寺前一片毛竹林,翠竹青青,寺後側一汪清泉,遺址內有石牆,石佛造像和殘碑。7、洞德寺,洞德寺位於永義鄉張家壩楊家廠月亮壩。該寺始建於明宣德二年(1426年),是梵淨山覺庵之一。距護國禪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