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信

《的信》是元末明初詩人楊維楨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女子對其戀人平日的海誓山盟並不十分相信,但聽到他酒後所吐露的真言,望著昨夜他送來兩朵含苞待放的豆蔻,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表現出了一個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無邪少女的神態和心靈。全詩寫得活潑生動,充滿民歌氣息,且頗有意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的信
  • 創作年代:元末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楊維楨
  • 作品出處:《續奩集二十詠》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的信1
平時詭語難為信2,醉後微言卻近真3
昨夜寄將雙豆蔻4,始知的的為東鄰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的(dí):確實,的確。宋、元人表達這類意思時常說“的實”、“的確”、“的一確二”。的,也可作襯詞用,無意義,此類詞還有“的也”、“的這”。
2.詭語:假話。
3.微言:原指含義深遠、精微的言詞。這裡指醉後囈語,或悄悄話。
4.豆蔻(kòu):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又名草果,品種很多。紅豆蔻產於中國南方。人們常稱其花未全開者為含胎花,意思是懷妊之身。古詩中常以它比喻未嫁少女。
5.的的(dí dí):原意是形容鮮明的樣子。漢·劉安等《淮南子·說林訓》:“的的者獲,提提者射。”註:“的的,明也,為眾所見,故獲。”此處的意思是明白,明確。東鄰:戰國時楚人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序:“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君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後遂皆以東家子或東鄰子指美女。

白話譯文

平時所講的話,有捉摸不透的不著實感,一次醉後囈語中,方才摸著了他的真實心緒。
原來他昨夜送來的兩朵豆蔻花,是有明確含義的,自己的的確確是他的意中人啊。

創作背景

此詩是楊維楨《續奩集二十詠》中的一篇,是詩人歌詠少女的戀情之作。“續奩即是續《香奩集》之意”,據傳,《香奩集》問世之後,曾受到文壇某些人的指責,有的斥之為“麗而無骨”(《彥周詞話》),有的貶之為“皆裾裙脂粉之語”(《滄浪詩話》)。在他們看來,這些吟詠風花雪月的文字,難登大雅之堂。楊維楨卻唱出一支反調:“自是玉台新句好,風流無後數香奩”(《冶春口號》)不但為《香奩集》大唱讚歌,還創作了一些愛情詩,並題名為《續奩集》。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抓住一位少女在一剎那間的心態,把正在戀愛中的女子的活潑、真摯情態表現了出來。
首句“平時詭語難為信”,“詭語”在一般社交場合,被稱為“不道德”,往往受到人們的指責。可是,在愛情生活中,由於包裹著甜蜜的外衣,常常能騙取一些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詩中的女主人公並不輕信輕聽,從“難為信”可知,縱然她說不上有多么豐富的情感歷練,可是,不被虛情假意所迷惑,不被甜言蜜語所欺騙,在愛情的雲霧裡,不飄飄然,也不昏昏然,始終保持一份理智,這樣的女性是聰明的。次句“醉後微言卻近真”,則是緊承首句而來,寫詩中的女主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卻聽到了對方喝醉後的囈語。酒後吐真言。後兩句則是寫詩中的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前面的“醉後微言”使之聯想起“雙豆蔻”之含義了,無疑,這是佳偶天成的象徵,這是兩情相悅的信息。她平時的種種猜測與疑慮也就隨之釋然了。這位女主人公在纏綿繾綣的溫柔鄉里,不輕信對方甜蜜的“詭語”,隨時注意捕捉情感的信息;不但要觀其言,而且要察其行,然後審慎而理智地對對方情感,作出是真是偽的判斷。詩人通過這些,即完整地塑造了一個秀於外而慧於中的純情少女形象。
全詩寫得非常活潑、生動。抓住此少女一那的心態,用特寫的手法,加以放大、定格,使其為愛情所膨脹、陶醉的心靈活潑潑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她身上沒有什麼受禮教束縛的痕跡,她平日就和此男子有來往,交談饋贈,並沒有什麼顧忌,顯然這是一個平民身份的市井少女。這與《香奩集》中大量描繪的貴家女子有明顯的區別。後者是“懶卸鳳皇釵,羞入鴛鴦被”(《懶卸頭》),“敲折玉釵歌轉咽,一聲聲入兩眉愁”(《閨情》),感情悽怨,詩風靡麗;此詩則充滿了民歌氣息,雖然同為麗情詩,但風格卻麗而不靡,健爽活潑。

名家點評

原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艾治平《歷代絕句精華全解》:他(楊維楨)雖然寫過不少艷情詩,思想庸俗,趣味低下,被批為“以淫詞怪語,裂仁義,反名實,濁亂先聖之道;顧乃柔曼傾衍,黛綠朱白,而狡獪幻化,奄焉以自媚”(《王常宗集》)。但本首詩卻頗有意趣,顯示出這位女孩的清醒,能認清社會現實,在戀情中,不相信對方甜蜜的“詭語”;對於他“寄將雙豆蔻”,她理解為那是對她美若天仙的崇拜。以後呢?絕句,絕句,便至此而“絕”了,頗耐人尋味的。
江蘇大學教授劉達科《遼金元絕句選》:這首情詩活潑生動,充滿民歌氣息。我們從主人公的言行看不到封建禮教束縛的痕跡。她顯然是一個市井平民少女。元代是反映市民審美情趣的俗文學興盛的時期。此詩體現了新興俗文學對傳統雅文學的衝擊和滲透。
當代詩學史論學者楚默《楚默全集·楊維楨研究》:這首詩的構思很巧妙,從過去兩人的交往入手,寫對過去男方奇言詭語的疑惑,亦表明對男方說過的正話反語、奇話反覆揣摩和亦信亦疑。不敢否定又不敢全信的捉摸不定的心理托盤而出。然後寫男方的酒後真語,這是初步的推測;又聯繫到昨夜收到的雙豆蔻信物,方確信男方送花的真實含義。從過去到現在,從酒後微言到信物,從心疑到近真再到的信,少女複雜幽微的心理過程逐漸清晰。

作者簡介

楊維楨(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紹興路諸暨州楓橋全堂(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全堂村)人。元末明初詩人、文學家、書畫家。泰定四年(1327年)進士,放天台縣尹,後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繼升江西儒學提舉。元末避亂居富春山,後遷居錢塘(今杭州)。張士誠居浙西時屢召不赴,後徙松江,從此遨遊山水,以聲色自娛,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求教不絕。有《東維子文集》《鐵崖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