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龍王廟會

每年正月初九趕皂河龍王廟會成為很多宿遷人的首選,自清代以來,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這三天,為皂河安瀾龍王廟廟會之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皂河龍王廟會
  • 地域:皂河
廟會由來,廟會盛況,文化展示,商品貿易,

廟會由來

每年正月初九趕皂河龍王廟會成為很多宿遷人的首選,自清代以來,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這三天,為皂河安瀾龍王廟廟會之日。屆時眾多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拜佛,祈福求祥。附近山東、河南、安徽幾省的行商坐賈、民間藝人也紛至沓來,雲集皂河。一時間逛廟的、敬神的、看景的、購物的人來來往往,熱鬧非凡。
龍王廟的得名
沿著駱馬湖南行就來到了位於宿遷城西北二十公里處的皂河鎮,皂河鎮因皂河得名。皂河源於山東郯城縣墨河,南流入中運河,因河底沙土呈墨色而得名。皂河鎮這裡最著名的就是敕建安瀾龍王廟了,據縣誌記載,該廟始建於清順治年間,改建於康熙中期,雍正以後又有三次重修和擴建。從這座廟宇的興建,可以推斷當時這個黃運交流的地區水患嚴重,就是清政府也無能為力,只能建龍王廟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希望“安瀾息波,消除水患”。該廟規模宏大,占地三十六畝,四周有高大的圍牆,為三院九進封閉式合院,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左右對稱、雕樑畫棟,是典型的清代皇家建築。傳說乾隆六次下江南,有五次到此廟住宿,故又稱乾隆行官,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龍王廟的南北中軸線北行,過了禪門,來到一院落,兩邊建有鐘鼓樓,中間是御碑亭,石碑的四面均有乾隆不同年代的御筆碑文。再往前行,有忻殿、東海龍王殿、大禹殿,大禹殿即是當年乾隆寢宮。院內植有柏、柿、桐、椿、槐、楊六樹,取“百市同春”、“百世懷楊”之意。

廟會盛況

民間祭祀,參加廟會活動,人們稱之為“趕會”,這種“趕會”,幾百年來,約定俗成。歷史上的廟會,會期為三天,初八焰火日、初九正祭日、初十朝山日,這是民間祭祀的基本內容。
焰火日是廟會的開始,在過年之前,龍王廟的主持和皂河鎮的百姓,就把本地區的扎匠和火藥師集中起來製作焰火,初八的晚上集中在龍王廟西側的龍潭廣場燃放。焰火的燃放是拉開初九廟會的序幕,前來趕會的客商紛紛拿出自己生產的煙花爆竹,逐一登場競相燃放。整個廣場,頓時成為煙花的海洋,夜景極為壯觀,熱鬧非凡。
初九是正祭日,祭台設在龍王廟內龍王殿的月台廣場,正中擺放祭台,上面放置香燭、供果。祭祀時,樂隊演奏祭祀樂曲,祭祀者按順序上台祭祀。廣大善男信女為祈福降祥紛紛為龍王廟水神敬奉供品、燒香化燭。祭神活動結束後,緊接著的就是皂河地區“四山盛會”半朝鑾駕儀仗隊的游廟活動。半朝鑾駕是清朝乾隆皇帝敕封給龍王廟的禮儀執仗。有鑼、傘、扇、管、笛、簫等。乾隆皇帝南巡,下榻龍王廟時,廟內執仗人員啟用半朝鑾駕恭迎皇帝。到初九廟會時,執仗人員手拿12把黃蓋傘、4面4米高的龍門旗、1面老班梢、12把大龍旗、24把小龍旗、12盞大沙燈、24盞小沙燈以及執扇和金瓜、月斧、朝天登等儀仗器具、口念佛號、朝拜水神。祭祀活動要持續4-6個小時,成為龍王廟會活動的主要內容。初九晚上和初十上午的“五會朝山”的文藝表演更是把廟會推向高潮。廟會活動幾百年來從未中斷,沿襲至今。

文化展示

除了民間祭祀,皂河龍王廟會還有文化展示。文化展示和祭祀活動同步進行,活動地點分為內場和外場。內場是指在龍王廟的大院內,外場是在龍王廟外的鎮區內。其中有曲藝、技藝等,各種類型達二十餘種。特別是在內場,各路精英匯集龍王廟,表演各類拿手絕活,高潮迭起、熱鬧異常。內場、外場的鑼鼓聲、鞭炮聲、笑聲、掌聲匯成一片、此起彼伏。尤其是皂河鎮內的旱船隊、花車隊、舞龍舞獅隊、高蹺隊齊到皂河廟祭拜龍王,他們輪番表演、祭拜,整個皂河鎮區錦旗招展、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盛況空前。商品貿易也是廟會必不可少的內容,人們興致勃勃地逛街遛巷,採購自己喜歡的生產用具、生活用品和工藝美術品。

商品貿易

山東、河南、安徽地區的商人,一直利用皂河初九廟會大搞商品貿易。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廟會流動的人員都在16-18萬人以上。近年來,蘇州、無錫、常州、杭州、上海等地的生產廠家,還利用廟會人員高度集中的機會,招聘各類工人和技術人員。皂河廟會期間,商品貿易成交額都在一億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