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市商代遺址

皂市商代遺址

皂市商代遺址位於石門縣皂市鎮,1959年省博物館進行文物調查時被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皂市商代遺址
  • 出土地點:石門縣皂市鎮
  • 所屬年代:商代文化遺址
  • 出土時間:1959年
位於石門縣皂市鎮石坪村5組,距縣城18公里,遺址在渫水北岸,高出河床5-6米的台地上,面積約70000平方米。
1959年省博物館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當即進行了小面積試掘,證明是一處遺物相當豐富的商代文化遺址。1977年底至1978年初進行了正式發掘,1981年第2次發掘,2001年進行了第3次大規模的發掘,前兩次發掘面積1300平方米,第3次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3次發掘面積共2500平方米。
文化層厚1-2米不等。遺址分布區的東、西兩頭包含有新石器時代、商、東周三個時期的文化堆積,商文化層堆積較厚,遺物較豐富,個別探方有商周之際的文化遺存。皂市商代遺址  新石器時化的文化遺存即皂市下層文化,前面有專節作了介紹。
商文化遺存,一般厚0.8-1米左右,主要部分相當於鄭州二里岡遺址的上層,為商代中期,出土的銅器全為小型工具,有箭簇、魚鉤、錐、鑿等,石器多磨製甚精、個體較大的石斧、錛、紡輪等。出土的陶器,就陶質而論最多的是泥質紅胎黑皮陶,次為夾砂紅陶,再次為泥質灰陶、泥質黃白陶,而夾砂灰陶所占比重甚小。這種中原同時期遺址以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為主有一定的差別。紋飾多方格紋、繩紋,另有附加堆紋、雲雷紋、重圈紋,S紋、淺刻劃橫人字紋。器形有鼎、鬲、斝、爵、簋、盆、碗、大口缸、豆、罐等。如果和中原同時期遺址陶器器形比較,可以看出以下情況:①部分器物,如鼎、分襠鬲、斝、爵、大口缸等,與中原所出差異甚小,後是接受中原的器形。②部分器物如假腹豆、簋等,應是在中原器形的基礎上作了較大的改變。③另有部分器物,則不見或少見於中原地區,應是本地土著文化的產物,如花邊圈足碗、喇叭口長頸平底罐、聯襠鬲等。而這第三部分器物,在數量上占相當大的比重。因此,可以認為石門皂市商代中期文化遺存是在中原商文化後期影響下產生的,它包含有中原商文化強烈影響的一種土著文化。
1977-1978年發掘時,曾發現沾有銅渣的紅燒土塊。1980年發掘時,發現有熔銅爐,在爐旁留有大塊的銅渣和2件石范,同時又出土有4件銅器,2001年發掘時又發現有青銅箭簇、魚鉤和小件青銅飾物,因此可以證明已進入青銅時代。
在部分探方內,發現有較薄的商周之際文化遺存,這一時期,泥質灰陶尚有增多,假腹豆和簋消失,出現了仿銅器扉棱裝飾的盆、尊形器,盆內往往有淺刻劃的橫人字紋、網紋,另有葫蘆狀高柄豆等。發現這一時期的墓葬2座。
皂市遺址出土的銅器,是湖南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說明洞庭湖地區商代中期已進入青銅時代,這為解決過去湖南各地零星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的原產地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皂市遺址發現的平民墓,填補了湖南考古上的一段空白,從而使湖南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各個時期的墓葬齊備了。皂市遺址的發掘對了解洞庭湖西北岸和湖北江漢平原西南部的商周時期,古文化有重要價值。皂市遺址已列名於郭沬若著《中國史稿》第二冊,1981年10月皂市遺址被公布為石門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附:1977年省博物館率常德地區考古培訓班來此實習。1981年省博物館率湘潭大學歷史系80級學生和進修班來此實習,學員百餘人。200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率全省各地市、縣考古工作人員30餘人對該遺址進行大型發掘。
皂市商代遺址皂市商代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