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百花石刻(百花石刻)

廣元百花石刻

百花石刻一般指本詞條

廣元百花石刻是四川名特產品,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百花石刻是中國四大石刻之一,廣元白花石刻歷史悠久,相傳從隋、唐開始,藝人們就利用當地一種細密柔潤、赤白相間的白花石(在豬肝色和墨綠色的石塊中,呈現出白色、灰白色和淡綠色石層),因材施藝,雕刻成各種石屏、硯台、筆筒、花缽、花瓶、煙缸、果盒等日用器皿,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工藝品,被中外譽為“百花石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元百花石刻
  • 地點:四川
  • 類型:中國四大石刻之一
  • 史載:《辭海》 《廣元縣誌
發展歷史,史載,重建,

發展歷史

解放後,廣元石刻有了極大發展,創造了高雕鏤空的飛龍石硯、梅花筆筒;玲瓏秀氣的松鶴花瓶、荷花魚缽和以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嫦娥奔月”、 “蘇武牧羊”等石屏,以及以山水、蟲魚、花草為表現內容的作品。產品暢銷國內外,深受各界人士的讚譽。早在隋、唐時期,廣元石刻就由鑿崖造像逐步演變為雕石為器,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廣元民間藝人利用赤白相間的白花石,因材設計,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石屏、硯台筆筒、花缽、筆架等。到了近代,白花石刻已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文風格。以濃厚的地方特色及精湛的雕刻工藝形成一絕,被譽為全國四大名刻之一,著稱中外。

史載

據《辭海》藝術分冊工藝美術章雕刻工藝一節記載:四川廣元地區出產的富有特色,細密柔潤的石料,在豬肝色和墨綠色的石塊中呈現出白色、灰白色、淡綠色的石層,當地藝人用以雕刻各種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實用工藝品,被中外譽為廣元白花石刻。(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第409頁)
廣元縣誌》文化卷,第二節民眾文藝中第六項工藝美術,首先介紹了廣元白花石刻。廣元縣誌記述了白花石刻的歷史狀況。縣誌中介紹道,白花石刻始於清鹹豐年間,民間藝人采縣北太平鄉一帶白花石(一種細密、柔潤的石料,在豬肝色和綠色石層中顯出白紋),刻制石硯出售。光緒末年,巴中魏喜先、魏禮先來廣隨叔學藝,後在縣城北街(今市中區幼稚園南)開設“老鐵筆齋”,因料設計,雕刻成帶有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的石屏、硯台、筆筒、花缽、魚缸、石瓶等工藝品。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書法家於佑任路過廣元,見魏氏所刻“蘇武牧羊”硯台,十分稱讚。新中國成立後,石刻社藝人在廣元縣城東山辦石刻社,繼承發展石刻術,生產高雕鏤空的“飛龍”石硯、“梅花”筆筒,玲瓏剔透的“松鶴”花瓶、“荷花”魚缽,以民間傳說、山水景色為題材的“嫦娥奔月”、“劍門雄關”石屏。產品曾參加歷屆省和全國工美術展覽。1956年全國工藝美術代表會上,朱德委員長曾親切接見魏禮先等藝人併合留念。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選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國、蓋亞那展出.1979年石刻老藝人張禮榮出席全國工藝美術設計製作人員代表會,在北京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重建

512大地震給具有百年歷史的百花石刻生產工作室鐵筆齋造成巨大損失,原料基地和廠房都遭到嚴重破壞,很多成品也在地震中損毀,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萬元。震後,百花石刻第五代傳人唐駿帶領員工克服困難,迅速復產。由於白花石刻始終堅持純手工製作,雕刻難度大,一件作品,需要2~3個月。而在震後的7個月裡,鐵筆齋已雕琢出6件精美的作品,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