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福圖村

百福圖村

百福圖村是山東省泰安市潮泉鎮最大的行政村,由6個自然村組成, 全村1167戶,4147人,耕地面積5380畝。該村堅持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舉措,不斷加大措施,統籌安排,協調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經濟發展“紅旗村”,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泰安市“五好村先進黨支部”。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佩雲兩次到該村視察計畫生育工作,該村被國家計生協評為“全國計畫生育系統先進集體”,是計畫生育村民自治的發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百福圖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泰安市潮泉鎮
  • 人口:4147
  • 耕地面積:5380畝
歷史,名字由來,名勝古蹟,發展,

歷史

名字由來

明隆慶年間石氏自山西洪洞縣張村遷此建村,因此處風起時常有白色浮塵飄揚,遂取名白浮土,後演變為百步頭,清光緒年間,肥城縣令裴廷貴將白浮土改為白浮圖,民國時期,國民黨肥城縣縣長姚文蔚改白浮圖為百福圖。
百福圖村明代屬榆成鄉沙溝社。1910年屬鎮東鄉,民初屬沙溝社。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二區建國鄉。1949年劃歸一區,1957年後,先後屬潮泉鄉、城關公社、老城區、潮泉鎮至今。

名勝古蹟

舊時百福圖村廟宇眾多,自西向東有關帝廟、二郎廟、土地廟祠堂菩薩廟娘娘廟、真武廟,多為明代修建,清、民國時期修復補建。
百福圖村南500米有座形似金瓶,舊稱金山、塔山,今名玉皇山。據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縣誌》載:“塔山在城東六七里,山上石塔因名。崇寧二年(1103年),鄉人建玉皇廟於上,又名玉皇山”。光緒十七年(1891年)《肥城縣誌》載:“塔山,上有玉皇廟,中有石塔,名白浮圖,建自唐時,禱雨輒應。”塔山與北鄰的孤山一脈相承。民間傳說,當年兩山欲比試高低,競相增長,驚擾了鄉民。周圍11村百姓籌資在山頂立一石塔,有建廟請來玉皇大帝,以求得一方平安。
塔山面積約150餘畝,翠柏覆蓋,蔭森蔽翳,秀色蔚然。整個建築座落在5畝的山頂上,朱紅山門,面南,外有2米石砌圍牆,分東西兩院,東有真武殿、石塔、玉皇廟、後寢宮,西院為後建關帝廟,前有鐘樓,每60年一次廟會,商賈雲集,進香者不絕於途,會台設在山門南30米處。晨光初照時,金山、古剎、石塔掩映在一片綠樹翠柏之中。黃昏月下,田野、村莊、小溪描繪出一幅山野畫卷。1935年12月,中共山東工委組織部長趙健民以教學為掩護在此開展秘密工作,把玉皇廟當教室,把後寢宮作為辦公室兼宿舍。百福圖創辦了“平民夜校”,創建了肥城第一個黨小組。
百福圖玉皇山關帝廟百福圖玉皇山關帝廟
1930年代,百福圖村富庶戶石氏汝勵、汝弼、汝楷三兄弟經營的肥桃園選在村西南台地上,面積10餘畝,植樹2000多株,這裡地勢平坦,質地松沃,通風透光,有水井澆灌,是理想的果園區。每當成熟季節,美味香甜的佛桃,水晶色的肉質,讓人唾涎欲滴。飲譽泰安、曲阜、濟南,甚至進入京城。1938年,因兵燹果園被廢,時隔60年後,肥桃園又煥發了青春。

發展

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先後引進建成了4處工業企業,實現民眾的家門口就業,直接帶動了村集體和農民收入的增加。開展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蔬菜大棚200多個,葡萄600多畝,存養蛋雞10萬多隻, 牛羊等牲畜4000頭,2006年實現村集體收入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29元,為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規劃建設村莊。以“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為目標,聘請市規劃局制定了村莊建設總體規劃,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2010年已有948戶民眾的住房進入了規劃線,舊村改造率達到了 90%以上。同時,抓好了道路建設,先後開通8米寬的街道 44條,4米以上的街68條,硬化8米寬的主街道12公里,在村村通路段嚴格實行路宅、路田分家,提高了管護效果。
整治村容村貌。設立垃圾掩埋場和垃圾池,清理“四大堆”。制定了環境衛生公約,實行門前衛生“三包”。成立村環衛隊,形成了長期保潔的機制。尤其是大力推行農村改水、改廁、改圈、改灶,戶戶吃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有600 多戶民眾用上了分集式生態廁所,並建起沼氣池120個,從根本上改善全村衛生條件。
提升文明層次。建起了10多個村級文明角,紮實開展了道德評議、鮮花送文明等文明創建活動,全村上下形成了積極向上的村風、民風。
推進民主管理。認真落實上級減輕農民負擔政策,搞好財務、村務公開,對事關全村發展和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進行民主討論、民主決策、全民公決,使村裡的工作走上了民主法、法制化軌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