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寫給大眾看的辛亥革命

百年孤獨:寫給大眾看的辛亥革命

《百年孤獨:寫給大眾看的辛亥革命》是2011年9月1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亞鵬。

基本介紹

  • 書名:百年孤獨:寫給大眾看的辛亥革命
  • 作者:丁亞鵬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9月1日
  • 頁數:335 頁
  • 定價:28.00 元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4950841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百年孤獨——寫給大眾看的辛亥革命》為名敘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在表達他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和感悟,“孤獨”一詞應當內含著歷史所留給它的那種脫節。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事實,但內含於歷史事實中意義則需要解釋和解說。同一段歷史之能夠一遍一遍地書寫,正在於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一個人和另一個人讀史之際的理解和感悟常常不會一樣。而每一種理解和感悟都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視野,能使我們對歷史的本相和內涵看得更分明一點。業鵬隨我讀史有年,是個肯用功夫的人。他作這本書立意雖是“寫給大眾看的”,而其敘述則於通俗之中一秉史家筆法,自有一種學術上的嚴謹。因此,寫給大眾看的歷史同時也是可靠的歷史。

作者簡介

丁業鵬,(1981- ),2002年6月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任教於廣東海洋大學理學院。2010年6月畢業於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生。

目錄

第一章 先行者:一個人在戰鬥
一、通往革命之路
二、l’m lonely lonely lonely
第二章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You are not alone
二、黃興:投筆方為大丈夫
三、成立同盟會
第三章 屢敗屢戰
一、失敗是成功之母
二、十次之外
三、天下事尚可為也
第四章 武昌起義
一、非一日之寒
二、辛亥革命第一槍
三、黎元洪“被”都督
四、陽夏之戰
第五章 各省回響
一、湖南、陝西
二、山西、江西、雲南
三、貴州、浙江、江蘇、安徽
四、廣西、廣東、福建、四川
第六章 論清政府的倒掉
一、孫黃和南京“臨時政府”
二、袁世凱“拔樹”
第七章 二次革命
一、張振武案
二、宋教仁案
三、二次革命
尾聲

序言

民國初年康有為曾追敘晚清“各省督撫任意賦課於民,別設善後局,聽其調度,督撫意欲如何,政府不得難之,且或不得預聞也”,視為大悖;然後舉“今各省都督自收其稅而不納於國”,且“以私意署群司,以喜怒專殺戮,體制類國君,僚屬如臣僕”作對照,統括言之曰:“因舊督撫專權之弊,成今都督割據之害,而適於革命之後,更因軍興之制,擁兵自立,無所稟承,豈徒不奉號令,亦且不奉貢職。”他意在用晚清的大悖反襯民國的更悖,而連類相比之際,則實證地說明:在晚清與民國的歷史連線中,曾以“新紀元”為願想的革命不知不覺便已捲入其中,變成被淹掉和被消化的一方。而後是在歷史中產生的革命,又為歷史所改變。革命之不能離地飛天而遊走於歷史之外,蓋在於此。因此武昌起義後三個月,孫中山作《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說:“夫中國專制政治之毒,至二百餘年來而滋甚,一旦以國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過數旬,光復已十餘行省,自有歷史以來,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他用“踣而去之”說革命之後的赤地新立,富有代表性地表達了黨入共有的自負與自信。但相隔五年,他在閱世既久之後已經深知“踣而去之”的東西其實依舊還在眼前:“夫去一滿清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比之“踣而去之”,這些話非常痛苦地承認了一場“成功未有如是之速”的革命並沒有在中國改變他最想改變的東西。其時孫中山與康有為立論完全相反,而對比革命前後,所見到的今時之弊猶往昔之弊和今時之弊甚於往昔之弊,則顯然很相近。
然而作為一種歷史的震盪,革命過後,留給中國的不會真是了無痕跡。當時和後來袁世凱都被視為革命的反面,但即使是袁世凱,其謀劃帝制之日所操弄的各種團體請願和各個地方請願,都意在營造多數,使洪憲皇帝在外觀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被選舉出來的皇帝。在初試共和之後的中國,這種人造的多數和選舉,顯然都是以民權政治和代議制度為樣式模仿而來的。而比之兩千多年裡新朝之君以“天命所歸”和“奉天承運”為理據,則此日之皇帝須借用多數和選舉作理據,便不能不算是大異。這種古今之間的歧義,正說.明了帝制反共和,但帝制同時又在共和帶來的觀念制約之下而不知不覺地被牽著走。繼起的宣統復辟以“虛君共和”為宗旨,其間所臆想的行民權的帝王又因深深的牴牾而去古益遠。之後,皖系的安福國會和直系的曹錕賄選,皆因太多的收買而穢聲四起。這些人手裡都有槍,然而他們面對共和留下的代議制度,皆寧可用金錢運動政治,買一條路來走,而不敢推翻既有的成法以另造一局,則亦見共和觀念雖然屢經風雨飄搖已千瘡百孔,但他們所代表的那一套道理,彼時依然在為當日的社會立規則。因此,十多年裡武人當道而攻戰不休,但其彼此之間以通電相討伐,則多見“國際公例”、“本國法律”、“受人民託付之重”、“夫共和主權在民”、“現代新潮流”,以及詈人“專制”而自居“民主”,等等。究其來路,這一類被用來申張大義和魁制對手的東西,顯然都取之於革命播撒的共和論說之中。這些作通電的武人都由晚清入民國,就其一人一身而言,皆非那個時代自覺的共和主義者。但也正因為這樣,他們一個一個地引共和論說中的概念和辭彙來表達自己,又非常具體地以其各自的歸附時趨為實例,顯示出民國與晚清之間社會心理與社會觀念的不同,從而折射了革命在中國留下的變化和影響。
為革命所改變的東西和革命沒有改變的東西共存於歷史之中,寫照了這一場革命的程度和限度。自19世紀中期以來的七十年中西交沖里,中國社會始終在回應西潮,又始終在回應西潮的同時不斷嬗蛻。由此形成的近代化過程曾明顯地促成了知識人的變遷,城市的變遷,沿海沿江地區的變遷以及思想意識與政治制度的變遷。但與之同時發生而相為表里的,則是知識分子與大眾脫節,城市與農村脫節,沿海沿江與內地脫節,思想意識政治制度與社會的基本結構和深層結構脫節。若以後者比前者,顯見得七十年變遷所造成的近代化,其實是一種扭曲的近代化。因此,辛亥革命繼七十年歷史變遷而起,便不能不成為一場先起於沿海沿江的革命,一場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一場以知識人為重心的革命,一場用思想意識改造政治制度的革命。而七十年累積起來的脫節,又使革命想要“踣而去之”的東西成了與之間隔太遠力所不及的東西。其程度和限度都以此為因果。一百年來,後人讀史最能觸發深思久想的,常常是這種與革命交纏在一起的歷史矛盾。
丁業鵬君以《百年孤獨》為名敘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在表達他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和感悟,“孤獨”一詞應當內含著歷史所留給它的那種脫節。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事實,但內含於歷史事實中意義則需要解釋和解說。同一段歷史之能夠一遍一遍地書寫,正在於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一個人和另一個人讀史之際的理解和感悟常常不會一樣。而每一種理解和感悟都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視野,能使我們對歷史的本相和內涵看得更分明一點。業鵬隨我讀史有年,是個肯用功夫的人。他作這本書立意雖是“寫給大眾看的”,而其敘述則於通俗之中一秉史家筆法,自有一種學術上的嚴謹。因此,寫給大眾看的歷史同時也是可靠的歷史。
楊國強
2011年8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