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甲辰版》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教節目中心推出的講壇類節目。
《百家講壇甲辰版》圍繞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體育文化、廉潔文化展開,讓傳統品牌欄目煥發新生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家講壇甲辰版
- 出品方: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教節目中心
節目形式,播出信息,節目列表,
節目形式
圍繞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體育文化、廉潔文化展開,讓傳統品牌欄目煥發新生機。
播出信息
宣傳活動
2024年2月2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教節目中心2024年精品節目片單發布,該欄目亮相“國之大者 青春中國”板塊。
節目列表
播出時間 | 節目標題 | 節目內容 | 節目嘉賓 |
2024年7月7日 | 《金融之道》(1)《九萬里風鵬正舉》 | 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它從無到有,潤物無聲,卻滲透於生活的每一細節中。很久很久以後,它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金融。 其實,在漢字歷史上,“金”和“融”二字可謂資質深厚,歷史悠久,它們曾被我們的先民一遍遍地刻於甲骨、鑄於青銅、書於竹簡 ,這兩個閃光的字,在“金風玉露一相逢”之前,各自有著怎樣的本義?與之相關的“寶貝”、“銀行”等字詞,又藏著多少你不知道的文化密碼呢? | 本集主講嘉賓: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羅煜,訪談嘉賓: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郭威教授。 |
2024年7月8日 | 《金融之道》(2)《一諾千金守誠信》 |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誠實守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涵之一。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於誠和信,都有諸多論述,其中尤以儒家開創者孔子和法家人物商鞅為代表,他們共同認為,小至一個人的安身立命,大至一個國家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誠實守信。 那么,孔子和商鞅的誠信思想如何跨越兩千多年,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當誠信文化與商業、金融碰撞在一起,又迸發出了怎樣嶄新的生命力呢? | 本集主講嘉賓: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亞光,訪談嘉賓:中國人民大學何平教授、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曾剛主任。 |
2024年7月9日 | 《金融之道》(3)《信用為本鑄基石》 | 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民幣,人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人民幣,—張小小的人民幣牽動著無數人的心,是個人和社會的財富象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人民幣更是走向世界,承擔起國際貨幣的重任。 回首崢嶸歲月,重拾紅色印記,1948年12月1日,是我國金融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式成立,這一天,第一套人民幣也隨之誕生。 那么,人民幣獲得人民信任和擁護的底氣,來自哪裡?中國人民銀行又是如何打贏意義非凡的“上海金融保衛戰”的呢? | 本集主講嘉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金融學院院長王天一教授,訪談嘉賓: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曾剛主任。 |
2024年7月10日 | 《金融之道》(4)《以義取利成大業》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義利關係的探討與爭論從未停息。古人常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其中的“道”,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義”與“利”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刻洞察。 那么,古人對於“義利之辯”的探討究竟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從“以義制利”到“以義取利”這一字之差,又揭示了我國古代道德倫理與商業利益怎樣的觀點碰撞與平衡? | |
2024年7月11日 | 《金融之道》(5)《義利相兼恆久遠》 |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金融事業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可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但人民至上、為民服務的精神貫穿於每一歷史時期的金融實踐活動之中。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誕生的一張面值七角五分的貨幣,不僅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在金融領域的鮮明立場與創新智慧,更彰顯了黨對義利關係的深刻理解和開拓實踐。 新中國成立伊始,面值三元的人民幣應運而生,它不僅承載了那個時期我國金融工作的艱辛與探索,更反映了金融工作者的堅韌不拔與勇往直前。 時代環境條件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永遠不變,那么,在推進金融工作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始終紮根於人民,做到義利相兼、以義取利的? | |
2024年7月12日 | 《金融之道》(6)《行謹則能堅其志》 | 穩與慎,是貫穿於中國哲學思想史的重要精神品格。無論個人修為,還是治國理政,穩與慎的處世態度都須臾不可或離。 穩健審慎也一直是黨領導下的金融工作的文化品格。從長征路上的“扁擔銀行”,到抗戰時期的“邊幣”政策,再到氣象萬千的新時代,穩健審慎的工作作風,已經積澱為我們金融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穩健審慎,不僅是金融工作行業屬性的內在要求,更是黨領導下的金融工作的使命擔當與時代要求。 | |
2024年7月13日 | 《金融之道》(7)《千磨萬擊還堅勁》 | “穩”字的篆書字形是左邊一個“禾”,代表穀物,右邊一個略寫的“隱”字,表示藏匿。在《說文解字》中,“穩”的本義是聚藏穀物,意思是家有藏糧,心中才能安穩。可見自古以來,未雨綢繆、行穩致遠就是中華文化的鮮明特徵。時至今日,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金融環境,“穩健,不急功近利”,成為我們國家有效防範和化解各種金融風險的實踐要求。 那么,追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穩健審慎的智慧與化解危機究竟有著怎樣的關聯?面對區域性或全球性金融風暴,中國政府又是如何未雨綢繆,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的呢? | |
2024年7月14日 | 《金融之道》(8)《驚濤百折終歸海》 | 在中國錢幣博物館裡,有一個特殊的仿古建築,益州交子務。公元1024年,宋朝政府在成都設立益州交子務,作為政府發行、管理貨幣的專屬機構。同年,發行了世界上的第一張法定紙幣——“官交子”。官交子的誕生距今整整1000年。它的發明,打破了傳統金屬貨幣的束縛,開創了世界貨幣史上的重大變革。 中華民族有著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同時也具備堅守正道的守正品質,而這種守正創新的精神品質,正是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 那么,回溯綿延數千年中國貨幣發展史,守正與創新的文化傳承究竟體現在哪裡?金融發展所要堅守的“正道”又是什麼呢? | |
2024年7月15日 | 《金融之道》(9)《萬紫千紅總是春》 | “守正為本,創新為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向強調守正與創新並重,既強調固本培元,又推崇創新精神,“守正”與“創新”的對立統一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智慧。 時至今日,隨著我們國家金融事業的蓬勃發展,“守正創新”成為我們金融發展的重要實踐要求。 那么,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的金融領域如何做到守正創新?我們所要堅守的“正道”又究竟是什麼呢? | |
2024年7月16日 | 《金融之道》(10)《無規矩不成方圓》 |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規則。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規矩的重要性被一次次地反覆強調。而依法合規,在金融領域尤為重要。早在秦代,我們就在貨幣立法方面有著非常詳細的規定。而在宋代,在金融領域不依法合規的行為,將會受到嚴懲。金融領域對規矩的重視,從秦代至今,從未缺失。 那么,“規矩”一詞的本義是什麼?它在金融領域為何如此重要?中國古代在貨幣立法、民間借貸、海上貿易中到底蘊含著哪些獨具特色的法律法規呢? | |
2024年7月17日 | 《金融之道》(11)《奉法者強則國強》 | 春秋時期的管仲說:“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呂氏春秋》有云:“治國無法則亂。”這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認識到,法律是最基本的行為標準,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而在金融領域,“要依法合規,不胡做非為”,顯得尤其重要。如今,我國構建起了多層次、廣覆蓋、富活力、有特色的金融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之路。 那么,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與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呢? |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