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的結晶:中華思想

百家爭鳴的結晶:中華思想

基本介紹

  • 書名:百家爭鳴的結晶:中華思想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84頁
  • 開本:16
  • 定價:19.80
  • 作者:盧林冬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3404769
  • 品牌:吉林省吉出書刊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百家爭鳴的結晶:中華思想》講述中國人不會忘記的歷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今天,學習歷史,繼承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銘記中華民族的深刻歷史教訓,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奮發向上的基礎。

圖書目錄

歷史的選擇
周文王——老子、孔子之前的聖人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
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發展
百家爭鳴時代
吸取眾長的儒學大師——荀子
清靜無為的老子
夢蝶的莊子
墨家的創始人——墨子
惠施——萬物方生方死
公孫龍——白馬非馬
一統天下的讚歌
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
“大一統”的設計者董仲舒
羅網中的舞蹈
偉大的古代唯物思想家——王充
魏晉玄學
偉大的無神論者——范縝
程朱學派與朱熹後學
陸九淵與朱熹的辯論
“致良知”說的宣導者王守仁
黎明前的求索
民主思想的啟蒙者黃宗羲
被遺忘的隱居思想家王夫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離經叛道”的思想家李贄

文摘

著作權頁:



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發展
孟子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權威的代表人物。
他生活的時代,是列國紛爭、互相攻伐、戰火頻燒、動盪不安的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長期的兼併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他生活的時代,又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階級和政治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在思想上、政治上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
孟子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長遠統治,提出了以安定人民生活、限制兼併戰爭為主要內容的仁政學說,還提出了“性善論”等一系列與仁政學說相適應的理論觀點。同時,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孟子又在百家爭鳴的論壇上,為宣傳孔子思想,維護儒家學說,大展雄辯之才。像其前輩孔子一樣,他一生周遊列國,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呼號,‘先後遊歷了齊、魏、宋、滕、魯、鄒等諸侯國。晚年,他和學生們一起編著了《孟子》七篇,為後世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孟子名軻,字子輿,公元前372年左右出生在鄒(今山東鄒縣),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他三歲時,父親去世,在母親的撫育下渡過了少年時代。他的母親是一個既有見識又很會教育子女的人。在《列女傳》、《韓詩外傳》等古書中,記載了不少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其中“孟母三遷”、“殺豚不欺子”、“斷織勸學”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孟子年歲稍長之後,就拜師求學。他的老師是子思的門人。子思是儒家學派創立者孔子的孫子,在當時是頗有名望的儒學大師。在學習中,孟子對孔子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志畢生從事宣傳儒家學說的事業。他把學習孔子、繼承孔子事業作為自己最大的志願。直到數年後,他的學生問起他的願望時,他仍然堅定地回答說:“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學習孔子。”
孟子不僅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且為了適應戰國形勢的需要,還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的社會正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激烈變革之中,孔子的思想基本上都是為維護奴隸制統治而服務的。到了戰國時期,封建制的轉變已經基本完成,地主階級掌握了政權,各國之間展開了以統一為目的的兼併戰爭。在這種形勢下,如果墨守孔子的思想,儒家學派就會被歷史所淘汰。於是,孟子就改造並發展了孔子思想,使儒家學派成為為鞏固地主階級政權、完成統一大業服務的政治學術團體。
孟子是怎樣繼承和發展孔子思想的呢?以儒家的“仁”學思想為例。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早在孔子之前,“仁”這個詞就廣泛使用了。自從孔子把“仁”的思想納入哲學範疇並加以強調後,它就成為儒家的傳統觀念了。但是,同一個“仁”字,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體系中,其主要內容卻是不一樣的。
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復禮”。有一次,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淵向他請教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約束自己,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禮的原則,就是仁。”這裡的“禮”不是禮貌待人的禮,而是指一種社會政治制度,也就是以“周禮”為中心的周朝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就是維護等級秩序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它要求天子、諸侯、大夫、士等各級統治者都安於名位,遵守禮制,不得僭越。怎樣做才是復禮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個人視、聽、言、動等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周禮的規定,才算是做到了恢復周禮。

序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擁有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的史前歷史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樣也經歷過漫長的洪荒時代(母系氏族階段),而從黃帝時代開始,至今最少也有五千年之久了。
中國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年之前,甲骨文的發現可為確證。而從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時期開始,中國的信史記錄就一天也沒有中斷,也為世界各民族所欽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不但是前人留給中華子孫的寶貴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化作出的巨大貢獻。
現在的中華民族是由56個兄弟民族組成的。這56個民族是在中華5000年歷史過程中經過不斷地融合逐步形成的。現在的漢族實際上是由古代華夏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融合而成的。歷史上和現存的許多少數民族也都認為華夏族是自己的祖先,如匈奴出於夏、羌出於姜氏、鮮卑出於黃帝、氐出於夏時的有扈氏,這都是史有所據的。
5000年的歷史是中華各民族共同進步的歷史。
中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有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千米。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但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也影響了整個世界。
中國的文化和經濟在歷史上曾長期領先於世界,但從近代開始卻經歷了備受欺凌、喪權辱國的百年之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中國人不會忘記歷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今天,學習歷史,繼承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銘記中華民族的深刻歷史教訓,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奮發向上的基礎。
由於水平所限,本書限於篇幅,難免掛一漏萬,還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2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