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秋光今夜

百字令月夜過七里灘一般指本詞條

《百字令·秋光今夜》是清代文學家厲鶚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從聽覺方面寫乘船夜過七里灘時的景色,重點在剛出發時的思緒、行動和見聞;下片從視覺方面寫月夜下七里灘的美景,由近而遠,展現了一幅“桐江夜月圖”。全詞清俊秀逸,氣象不俗,宛如畫境,以寫景為主,又融入對古代高士的崇敬之情和超然物外、情景神會的獨特感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百字令·秋光今夜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厲鶚
  • 作品出處:《樊榭山房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百字令1·秋光今夜
月夜過七里灘2,光景奇絕。歌此調,幾令眾山皆響。
秋光今夜,向桐江3,為寫當年高躅4。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5。萬籟生山6,一星在水7,鶴夢疑重續8。挐音遙去9,西岩漁父初宿10
心憶汐社沉埋11,清狂不見12,使我形容獨。寂寂冷螢三四點13,穿破前灣茅屋。林淨藏煙,峰危限月14,帆影搖空綠15。隨風飄蕩,白雲還臥深谷1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百字令:詞牌名,又名“念奴嬌”等,雙調,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韻,一韻到底。
  2. 七里灘:又稱“七里瀨”、“七里瀧”,在浙江省桐廬縣嚴陵山西邊,兩岸群峰峭立,綿延七里而水流湍急。
  3. 桐江:也稱“桐廬江”,即錢塘江流經浙江省桐廬縣的一段。
  4. 當年高躅(zhú):當年高人嚴光隱居的遺蹤。嚴光,字子陵,東漢會稽餘姚人。與劉秀同學,劉秀稱帝,他改名隱居。後劉秀召他入京,授諫議大夫,不受,歸隱富春山。後世把他居游、垂釣之地名為嚴陵灘、嚴陵山、嚴陵釣台(亦稱西台),均在桐江岸邊。躅,足跡。
  5. 吹竹:吹竹笛。
  6. 萬籟(lài):各種秋聲。
  7. 一星在水:星月倒映在水裡。嚴光曾被指為客星夜侵帝座。
  8. 鶴夢:駕鶴成仙的夢。陸游秋夜》:“露濃驚鶴夢,月冷伴蛩愁。”
  9. 挐(ráo)音:船槳撥水的聲音。挐,通‘‘撓”,船槳。《莊子·漁父》:“方將杖挐而引其船。”
  10. 西岩漁父初宿:化用柳宗元漁翁》中“漁翁夜傍西岩宿"句。
  11. 汐(xī)社沉埋:文天祥被殺後八年(1290年),謝翱與吳思齊、馮柱芳等登西台大哭遙祭,並把他們詩酒聚會之所稱為“汐社”,取期晚而信之意。謝翱死後,被吳思齊等人葬在釣台。
  12. 清狂:放蕩不羈的意思。
  13. 螢:即螢火蟲。
  14. 峰危限月:峰高遮月。
  15. 帆影搖空綠:化用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中“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句。
  16. 白雲遠臥深谷:南齊時,陶弘景答齊高帝詔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後以白雲象徵隱士的高風。

白話譯文

在一個月夜渡過七里灘,見到的風光景色奇異無比。我吟誦此詞,聲音差不多傳遍各山。
今夜秋月的光,正灑向桐江。像專為照耀嚴光高隱的足跡。風景夜露都不是人世所有,我獨坐船頭吹奏竹笛。無數秋聲產生於群山,星月倒映在水中,我懷疑又在駕鶴成仙的夢裡。遠處傳來了船槳划水聲,那是漁翁傍著西岩剛剛歇宿。
心中回憶謝翱被葬在這裡,從那以後再不見狂放不羈的人,使我感到孤獨。流螢靜靜地閃著三四點冷光,穿過了前灣的茅屋。清淨的林中藏著煙霧,山峰高得遮住了月,帆影搖晃在倒映翠峰的綠水裡。我乘船隨著流水飄蕩,遠處的白雲靜臥深谷。

創作背景

康熙六十年(1721年)秋,詞人拜訪友人,夜過桐廬七里灘時創作此詞,藉以記述所見所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專從聽覺感受方面寫乘船夜過七里灘時的景色。詞人重點寫剛出發時的思緒、行動和見聞。“秋光今夜,向桐江,為寫當年高躅。”這三句交代了夜渡的原因:為了追尋古代高尚隱士足跡。但是,往事千年,夜靜天黑,時間、環境變化,古蹟看不見了。“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風景奇絕,仿佛連風露也不一般,詞人不禁情動於中,提簫吹奏。接著,詞人筆鋒一轉,集中寫吹簫的音響效果:“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簫聲飛揚於夾岸連山之中,引發各種自然聲籟,在山中到處出現。天上星光,水中也反映著星光,天水相映,萬籟齊鳴,甚至把睡著的鶴也驚醒了。“孥音遙去,西岩漁父初宿。”在詞人所乘船附近,忽然傳來船槳撥水的響聲,原來是夜漁的老人,已經收網歸去,停船宿夜了。夜已深這層意思,自然表達出來。上片在描寫上,突出人物、山水、自然界對聲音的感受。以聽覺感受來寫夜行船的經歷,使讀者體會到黑夜的環境特點,同時又暗示了月上之前詞人就急於過七里灘的迫切心情。這也為下片集中寫月夜下的視覺感受做了很好的過渡。從詞人急切乘船,船頭吹簫的行為,也體現了他愉悅、和諧的情緒。
下片專從視覺感受方面寫月夜下七里灘的美景。過片先以懷古引出,遙與上片“當年高躅”呼應:“心憶汐社沉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獨”字,點明了聯想歷史時的自身感受。由於“獨”,無人交談,只好訴諸視覺。接著便集中眼中所見的桐江兩岸,山水景物。最吸引視覺的,在黑暗中莫如光亮了:“寂寂冷螢三四點,穿過前灣茅屋。”螢光雖小,但在黑夜中是活動的亮點,襯托出兩岸村落的寂靜。夜深人靜,所見只有自然界的山水了。“林淨藏煙,峰危限月,帆影搖空綠。”林木清秀,煙靄陣陣;山峰高聳,月亮也被擋住。江上白帆,出沒在與碧空一色的江水上。詞人的眼光,從近而遠。先寫近岸的螢光、茅屋、樹林,再寫高處的山峰、月亮,最後寫遠處的帆影波光,逐層伸延,如展開一卷桐江夜月圖,使江山勝景,由近而遠展現在讀者面前。最後再收回視線,“隨風飄蕩,白雲還臥深谷。”白雲在深谷中舒捲,既是詞人所見,也是詞人的寄意。只有象白雲那樣自由自在,才能體味大自然的美好。
全詞清俊秀逸,氣象不俗,宛如畫境,以寫景為主,很精巧地體現了夜遊的特點,所描繪的景色則突出了清秀幽雅的韻味,給人一種秀雅的審美情趣,同時又融入對古代高士的崇敬之情和超然物外、情景神會的獨特感受。

名家點評

清代陳廷焯①:無一字不清俊。②鍊字鍊句,歸於純雅,此境亦未易到也。(《白雨齋詞話》)
清代譚獻:與洞庭詞壯浪幽情,各極其用。(《篋中詞》)

作者簡介

厲鶚(1692年—1752年),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又自號南湖花隱,又號西溪漁者,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籍慈谿,“浙派詞”中堅巨匠,少孤,家貧,發憤讀書,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舉人。其後十年,兩赴京闈,不第。乾隆元年(1736年)被薦博學鴻詞試,又報罷。設館授徒以養母。客居揚州馬曰琯馬曰璐兄弟之小玲瓏山館近三十年,與馬氏並同鄉陳章、陳撰等結社酬唱,主盟壇坫,影響遍及大江南北。詞成就最高,其詞學主張見《論詞絕句》十二首以及《群雅詞集序》、《陸培白蕉詞序》、《張今涪紅螺詞序》等篇章。《樊榭山房全集》有詞《秋林琴雅》、《樊榭山房詞》、《續詞》、《集外詞》,共八卷。精治宋詩,與查慎行齊名。著有《宋詩紀事》、《南宋院畫錄》、《遼史拾遺》、《東城雜記》、《湖船錄》、《南宋雜事詩》、《玉台書史》,與查為仁同撰《絕妙好詞箋》等,《四庫全書》著錄者七種。《清史稿》、《清史列傳》、《杭州府志》均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