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百字令·人生能幾
人生能幾,總不如休惹、情條恨葉。剛是尊前同一笑,又到別離時節。燈灺①挑殘,爐煙爇②盡,無語空凝咽③。一天涼露,芳魂④此夜偷接。
怕見人去樓空,柳枝無恙,猶埽⑤窗間月。無分暗香深處住,悔把蘭襟⑥親結。尚暖檀痕⑦,擾寒翠影,觸緒添悲切。愁多成病,此愁知向誰說。
注釋譯文
【注釋】 ①燈灺(xiè}:燈燭。亦作“炧”。
②爇(ruò):燃燒。
③凝咽:形容悲泣幽咽之聲。
④芳魂:謂美人之魂魄。此處指某意中人或指亡妻。
⑥猶埽句:謂柳枝遮掩了窗間的月色。
⑥無分二句:意謂你我沒有緣分,不能同居共處,真悔恨當初那樣的親昵。 無分,沒有機緣。宋黃庭堅《江城子·憶別》:“有分看伊,無分共伊宿。” 暗香,幽香。蘭襟,本指芬芳之衣襟,又比喻為知己之交,心心相連,此處指與情人的濃密情意。
⑦檀痕:帶有香粉的淚痕。參見《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注②。
【譯文】
上闋寫人生能有多長呢?還不如別去沾惹那些愛恨情仇,燈油已燃盡了、爐煙也燒盡了,說不出話,空自哽咽 。
下闋轉回現實,寫“人去樓空”後的孤獨寂寞。怕看見她曾經住過的樓閣,卻偏偏又看到了,如今已是人去樓空,但卻已經物是人非了。接下二句轉寫痛悔之思,說既然沒有緣分結合,當初與她就不該雙雙用情太深,那么多濃情密意,以致到如今還難以消解遺忘。後三句再轉,想到她不免傷心流淚,只要想到這樣的情景可能出現,就更令人添悲增恨。最後以此時孤獨無告的寂寞收煞全詞。一句反問,讓一切盡在不言中。全詞折轉跌宕,遞進層深,讀來令人黯然銷魂。
作品賞析
此篇雖語淺率露,但真摯感人。上片寫幽會,似是與某意中人“此夜偷接”,又可能是痴情懷念亡妻而生的幻覺,讀來撲朔迷離。下片寫“人去樓空”後的孤獨寂寞。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詞人。
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
納蘭性德以詞聞,現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
納蘭詞初名《側帽》,後名《飲水》,現統稱納蘭詞。
納蘭容若誕於清順治十一年,正黃旗人,其祖於清初從龍入關,戰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時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後晉一等侍衛,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寒疾而歿。
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後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後,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