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齊桓公問
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
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人
君者,以
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詩云:‘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譯文
齊桓公問管仲道:“當君王的人,什麼最可貴?”(管仲回答)說:“天最可貴。”(於是)桓公抬起頭望天。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指一望無際的天,當君王的人,要把百姓當作天。(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百姓親附,就可安寧;百姓輔助,就能強盛;百姓反對,就很危險;百姓背棄,就要滅亡。《
詩經》說:‘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百姓埋怨他的官員,最後不滅亡的,從來就沒有過。”
註解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謚曰“敬仲”,漢族,中國
春秋時期
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
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
政治家、
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
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一書
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