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公祭日

百姓公祭日

2010年3月20日上午,中國首個為百姓設定的“百姓公祭日”活動在上海某園舉行。一千多名上海市民追憶先人寄託清明情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姓公祭日
  • 時間:每年的3月20日
  • 地點:上海等地
  • 事件:生態殯葬、百姓公祭逝者
社會背景,歷年活動,優點,社會觀點,

社會背景

公墓存量用地逐年減少,而死亡人口數量逐年上升,必須通過葬式改革來破解土地困境。殯葬改革是一項社會風俗改造工作,指革除一切以迷信、鋪張浪費的方式處理死者遺體和辦理喪事的習俗,以科學、儉樸的殯葬方法和哀悼形式代替。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要求黨員、幹部帶頭火葬和生態安葬,保護生態環境。
上海舉行百姓公祭日活動上海舉行百姓公祭日活動

歷年活動

公祭逝者殯葬改革墓區新亮點
一種只見鮮花、綠草的“公益節約土地地生態葬”成為亮點。“生態殯葬”採用的是“無碑深埋”的形式。逝者的骨灰放置於環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內層級深埋,最大限度地節約土地。墓區內只有青草、綠樹,沒有單獨的墓碑。入葬者的姓名篆刻在紀念牆上。每年定期舉辦一場民眾性的公祭活動--“百姓公祭日”活動。
生前影像回顧令人動容生前影像回顧令人動容
2010年百姓公祭日
沒有紙錢、也沒有鞭炮,只有鼓樂和隆重的祭祀儀式。2010年3月20日,全國首個為百姓而設的“百姓公祭日”紀念活動在上海福壽園海港陵園舉行,該活動由市民政局、浦東民政局、上海臨港產業區管委會等共同主辦。來自全市各區縣的近千名市民代表手舉百家姓,共同追憶先人、寄託清明情懷。
2010年“百姓公祭日”的主題為百家姓,形成百姓文化,將社會公祭與集體祭掃、家庭祭掃結合起來,以提倡全市百姓文明祭掃,移風易俗迎世博。主會場通過擊鼓、就位、獻祈福牌等祭祀禮儀,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賦予了現代清明文化。分會場則以臨港先人紀念廣場、南匯紅十字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和南匯革命紀念園為主題進行了群體祭掃活動。
2011年百姓公祭日
2011年上海市百姓公祭日活動20日上午在上海福壽園海港陵園隆重舉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偉、市精神文明辦副主任陳振民、市民政局副局長王萬里、浦東新區副區長朱嘉駿等領導與來自全市各區縣的市民代表、社會團體等1000餘人,共同追憶先人、寄託清明情懷。
活動現場,浦東新區、盧灣區、楊浦區民政局當場與福壽園海港陵園簽訂協定。浦東新區、盧灣區、楊浦區的低保家庭、支出性貧困家庭、優撫對象等其他特殊困難群體均被納入公益安葬範圍。據悉,每位安葬者收費僅為980元,特困對象憑所在區民政局相關部門出具的證明材料,可實行部分費用減免或全免。
2012年百姓公祭日
2012年上海市百姓公祭日活動3月20日在上海福壽園海港陵園舉行。選擇“公益節地生態葬”的首批百戶家庭為逝者舉行了集體安葬儀式。
百姓公祭日
本次參加“公益節地生態葬墓區”集體安葬儀式的百戶家庭中,非貧困家庭超過30戶。這些家庭選擇“無碑葬式”,並非入不敷出的無奈之舉,也不是吝嗇墓碑錢,他們希望讓生命溶入青草、綠樹之下,給後世留下美麗的生態環境和寶貴的土地資源。
2013年百姓公祭日
2013年活動在福壽園海港陵園舉行。公祭日活動上,選擇“公益節地生態葬”的約60戶家庭舉行了隆重的集體安葬儀式。公益節地的生態葬式,正漸漸為普通市民所接受,成為一種保護生態、節約資源的人生態度和社會風尚。很多選擇無碑葬式的是“非貧困家庭”的市民。
當天的公祭日活動,一改傳統的祭奠程式,而是注入了更多富有現代氣息的內容。整個現場以黃綠色為背景,以五線譜來布置,預示著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交響樂。伴隨著大螢幕播放的陽光雨露協奏曲和花開鳥鳴進行曲,仿佛看見春暖花開,生命如音符般緩緩流淌,生生不息。
2013年百姓公祭日2013年百姓公祭日
公祭活動中最為隆重的儀式是集體安葬儀式,漫天飄灑的花瓣、翩翩放飛的蝴蝶、手手傳遞的杯燭……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最美的葬禮”表達了對生命最高的崇敬,而讓每一個生命更有尊嚴地離開,讓土地資源得到更好地利用和保護——這是對先人們最好的懷念,勝過任何一場盛大的祭祀典禮。
2014年百姓公祭日
2014年上海市百姓公祭日活動暨公益節地生態葬集體安葬儀式在上海福壽園海港陵園舉行。來自全市各區縣的市民代表、社會團體以及浦東新區泥城、萬祥、書院、蘆潮港各鎮的幹部與百姓總計約600餘人,共同追憶先人、寄託清明情懷。
百姓公祭日
公祭日活動上,選擇“公益節地生態葬”的42戶家庭舉行了隆重的集體安葬儀式。儀式上,沒有沉重的哀樂,取而代之的是明朗舒緩的背景音樂,以及大螢幕上家屬的採訪視頻和逝者照片集錦。場面莊嚴肅穆,平靜而溫情。在這個桃花即將盛開的季節里,採用這樣一種方式讓逝者歸於自然,是對生命的致禮和尊敬。
2014年百姓公祭日,將致敬生命與和弘揚文化相結合,讓生命融入春天,歸於自然。
公祭活動,播放逝者的視頻、照片集錦。逝者鮮活的面容點點滴滴滲入心靈。
2014百姓公祭日2014百姓公祭日

優點

文明公祭,節約公墓存量用地。

社會觀點

集體立碑方式,地面只見鮮花芬芳、綠草幽幽。“這一葬式是公益葬的延伸。”魏超表示,不僅耗用土地和石材資源少,還可長期保留骨灰且價格低廉。在節約利用資源的同時,也減輕了市民“入土為安”喪葬需求的經濟負擔。
殯葬改革就是指革除一切以迷信的、鋪張浪費的方式處理死者遺體和辦理喪事的習俗,代之以科學、儉樸的殯葬方法和哀悼形式的一項社會風俗改造工作。實以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移風易俗、減輕民眾負擔為宗旨的殯葬改革,符合中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殯葬改革代表了人民民眾根本利益,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但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動仍然活躍,突出表現在:火葬區遺體火化率下滑、骨灰裝棺再葬問題突出,土葬改革區亂埋亂葬、濫占耕地現象嚴重,浪費了大量自然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重殮厚葬之風盛行,盲目攀比、奢侈浪費現象滋生蔓延,加重了民眾負擔;少數黨員、幹部甚至個別領導幹部利用喪事活動大操大辦、藉機斂財,熱衷風水迷信,修建大墓豪華墓,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