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龍洲大橋
- 外文名:Bailongzhou Bridge
- 始建時間:2019年1月11日
- 投用時間:2022年8月17日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福州市
- 類型:斜拉橋、特大橋、公路橋
- 長度:560 m
- 寬度:38.5 m
- 別名:閩侯二橋
- 車道規模:雙向六車道
- 設計速度:60 km/h
- 起止位置:316國道、濱城大道
- 管理機構:閩侯縣交通運輸局
建設歷程,橋樑位置,建築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設備設施,建設成果,價值意義,
建設歷程
- 閩侯二橋
2017年9月21日,《閩侯二橋項目建議書》通過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批。
2018年3月27日,《閩侯二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批;5月30日,《閩侯二橋工程環境影響報告表》通過福州市環境保護局審批。
2019年1月11日,閩侯二橋項目動工建設;4月17日,閩侯縣在閩侯縣會議中心舉行閩侯二橋施工契約簽訂儀式,閩侯二橋施工契約簽訂;5月20日,閩侯二橋召開第一次工地例會;6月6日,閩侯縣城鄉規劃局頒發閩侯二橋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字第350121201900118號);8月23日,《閩侯二橋工程初步設計》通過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批;10月16日,《閩侯二橋(南互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閩侯縣發展和改革局審批。
2019年12月14日-2020年1月13日,閩侯二橋項目一線指揮部公開向全縣人民徵集閩侯二橋(工程名)名稱。
2020年1月21日,《閩侯二橋工程洪水影響評價報告》通過福建省水利廳審批;4月28日,閩侯二橋(南互通)工程施工、監理契約簽訂;5月26日,《閩侯二橋(南互通)工程洪水影響評價報告》通過福建省水利廳審批。
2021年5月11日,閩侯二橋完成橋面疊合梁0號塊首件鋼樑吊裝;7月31日,閩侯二橋完成南岸主塔封頂工作;8月18日,閩侯二橋舉行主塔加冠儀式,閩侯二橋完成北岸主塔加冠工作。
2022年1月27日,閩侯二橋完成橋面板架設工作,閩侯二橋完成合龍工程。
- 白龍洲大橋
2022年7月,閩侯二橋(工程名)定名“白龍洲大橋”;8月17日,白龍洲大橋通車運營。
橋樑位置
白龍洲大橋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連線甘蔗街道、荊溪鎮和竹岐鄉,西距閩侯大橋4.4千米、東距福州繞城高速公路閩江橋0.46千米;大橋南起閩侯縣竹岐鄉316國道,自南向北,依次與竹岐大道平交,主線上跨南濱江路,跨越閩江,之後上跨北濱江路,北至閩侯縣甘蔗街道濱城大道。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白龍洲大橋主要由跨江主橋、水上引橋、北岸互通立交、南北岸引橋及接線組成;主橋路段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局。
- 設計特點
結構特點 | |
---|---|
總體 | 白龍洲大橋為雙塔斜拉橋,採用半漂浮的支承體系。 |
主塔 | 白龍洲大橋3號、4號主墩索塔採用水滴型混凝土結構,兩墩索塔結構相同,主要由2個塔柱、下橫隔板、下橫樑、頂部交匯段及塔冠組成,索塔採用四邊形倒圓角截面。 |
主橋 | 白龍洲大橋跨江主橋為五跨雙塔雙索麵疊合梁斜拉橋,全橋採用半漂浮的支承體系。下部結構均採用群樁基礎,其中3號、4號墩索塔承台採用啞鈴型承台,其餘為矩形承台,墩身均採用矩形實心花瓶墩;索塔選用水滴造型;主梁採用邊主梁形式的鋼混疊合梁。 |
引橋 | ①白龍洲大橋水上引橋上部結構採用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箱梁,下部結構採用鑽孔灌注樁基礎,矩形承台,矩形實體花瓶墩及雙柱式墩。 ②白龍洲大橋北岸引橋上部結構採用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箱梁,跨濱江西大道和白頭山遺址文物保護區採用鋼箱梁,下部結構採用鑽孔灌注樁基礎,矩形承台,矩形實體花瓶墩及雙柱式分離墩。 ③白龍洲大橋南岸引橋上部結構採用現澆預應力混凝土箱梁,下部結構採用鑽孔灌注樁基礎,雙柱式分離墩。 |
其它 | 白龍洲大橋南岸K0+408跨河橋橋樑下部共2個實體式橋台和2個蓋梁式橋墩,基礎為鑽孔灌注樁基礎。 |
參考資料: |
- 設計理念
白龍洲大橋主橋橋塔造型取意生命之源“水滴”。“水滴”寓意滴水成淵,是對積少成多、日積月累的形象化表達,也代表著一種水滴石穿、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造型立意上與閩越水鎮相呼應,寓意閩侯這座城市以水為生,以水而興,宜於昌盛。
設計參數
白龍洲大橋路線全長3.535千米,其中主橋長560米。
主橋 | 白龍洲大橋跨江主橋跨度布置為560米,寬度為38.5 米;索塔高度自承台頂以上為120.4米,橋面以上約為95.685米;斜拉索樑上間距為10.5米。 |
主塔 | 白龍洲大橋主塔高度為120.2米,其中上塔柱高度為97.7米,下塔柱高度為22.5米。上塔柱標準段橫橋向尺寸為6.5米×5.2米,塔柱縱橋向在21.4米至119.1米高程範圍內為6.5米,-1.07米至21.395米縱橋向尺寸由6.5米漸變為7米。 |
引橋 | 白龍洲大橋水上引橋總長度為880米,全橋共6聯,橋面標準寬度為35米;北岸引橋總長度為663米,全橋共7聯,橋面標準寬度為18.5米、12.75米和16.75米;南岸引橋總長度為325米,全橋共3聯,橋面標準寬度為18.5米。 |
其它 | 白龍洲大橋南岸K0+408跨河橋為3×20米預應力空心板橋,長度為61.2米,寬度為48米。 |
參考資料: |
-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 | 城市主幹路 |
車道設定 | 雙向六車道,並設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 |
設計速度 | 60千米/小時 |
荷載標準 | 城-A級 |
設計基準 | 100年 |
航道等級 | IV級 |
洪水頻率 | 300年/次 |
抗震等級 | 按7度地震設防 |
參考資料: |
設備設施
截至2022年8月,白龍洲大橋橋樑兩邊裝有路燈、各種交通標識線牌。
建設成果
- 建設難題
- 白龍洲大橋主塔施工,整體線形複雜,施工控制難度大。
- 白龍洲大橋疊合梁安裝,結構內力及線形控制要求高,鋼樑加工精度要求高,合龍風險大。
價值意義
白龍洲大橋是閩侯縣首座雙塔斜拉橋,通車後成為連線縣城、荊溪鎮和竹岐新區的全新跨江通道,帶動旅遊業發展,為閩侯打造濱江新城創造有利條件。(東南網 評)
白龍洲大橋使北岸閩侯縣甘蔗街道到南岸福州捷運2號線的起點站蘇洋站行車時間從原來的至少半小時縮短至6分鐘左右,同時拉近了福州大學城與閩侯中心大縣城的距離,加快閩侯全方位融入福州主城的步伐,進一步夯實了科教名城、產業強城、宜居新城的建設基礎。(《工人日報》 評)
白龍洲大橋的建成通車,實現與福州捷運2號線、福州捷運5號線無縫對接,完善了閩侯縣的交通路網布局,提高了區域交通路網的通行能力,提升了綜合交通運輸效率,加速閩江兩岸的甘蔗、荊溪、竹岐等鄉鎮(街道)的跨江聯動,同時也為福州市新增了一條閩江跨江大通道。(海峽網 評)
白龍洲大橋的“破繭而出”加速閩江兩岸的甘蔗、荊溪、竹岐等鄉鎮(街道)的深度融合,為打造省會宜居新城及閩侯未來新一輪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竹岐新區脫離“飛地”的尷尬身份,徹底融入閩侯縣城,形成南北兩岸互補發展、共存共贏的良好態勢。三地通過二橋的帶動,更容易實現整合,進一步建設省會宜居新城,提升整個地區的發展潛力。(閩侯縣融媒體中心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