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黑之爭

白黑之爭,中國佛教史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黑之爭
  • 別名:白黑論
  • 性質:佛教史事
出處解釋
南朝宋慧琳於元嘉十年(433)撰《均善論》(又名《白黑論》),書中自設賓主,以白學先生代表儒道,以黑學先生代表佛教,相互辯難。其中白學先生以“神隨形滅”說,批評佛教的空論、因果報應論,認為佛教宣揚淨土、地獄之說,實則誘引威嚇民眾;又揭露寺院僧侶追求豪華、結黨營私,主張廢鬼神之說,做修利遷善之事。黑學先生則指出,佛教的空論和道教的空論不同,佛教的空是與物同一的,而道教講空則是空有為二;又謂佛的三世因果報應論和天堂地獄之說,正可以彌補儒教只知一世,不見來生無窮之緣的弊端。慧琳著此論的本意是要維護佛教,但因其中涉及到對佛教的諸多批評,故遭到佛教界的強烈反對,並引發了一場規模頗大的爭論,史稱“白黑之爭”。其時衡陽太守何承天撰《達性論》一文以呼應慧琳之說,其後又陸續撰文數篇以代慧琳答辯。反對的一方亦紛紛撰文予以駁斥,其中較著名的有永嘉太守顏延之著《釋何衡陽達性論》、廬山慧遠的弟子宗炳著《明佛論》、《難白黑論》等。論爭的焦點後集中於“心神存滅”的問題,由此引發了一場更大規模的“神滅”與“神不滅”之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