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三齒鯊(白鰭鯊)

灰三齒鯊

白鰭鯊一般指本詞條

(學名:Triaenodon obesus),又譯三齒鯊,又稱白頂礁鯊(whitetip reef shark)、白頭礁鯊(注意:勿與白鰭鯊(whitetip shark)混淆),是真鯊科灰三齒鯊屬的唯一成員。 俗稱:白鰭鯊 鱟鮫 名稱:灰三齒鯊 學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區海域 飼養要求: 水溫: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溫和 但偶有攻擊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體長:可達210(厘米) 種屬:海水魚類,板鰓亞綱,真鯊目,白眼鮫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三齒鯊
  • 拉丁學名:Triaenodon obesus
  • 別稱:白鰭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真鯊目
  • :真鯊科
  • :三齒鯊屬
  • :灰三齒鯊
  • 英文名稱:Whitetip reef shark
科學分類,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品種簡介,飼養方法,注意事項,

科學分類

灰三齒鯊
灰三齒鯊灰三齒鯊
亞綱: 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目: 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科: 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屬: 灰三齒鯊屬 Triaenodon Müller & Henle, 1837
種: 灰三齒鯊 T. obesus

形態特徵

體形修長。頭寬且乎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寬但極短。眼小,圓形,眼眶後緣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稍長而形成明顯之管狀;無口鼻溝或觸鬚。唇溝極短,通常僅局限於口角部位。口裂寬,弧形,口閉時不露齒;上下頜齒同型,具有1中央大齒尖,兩側各1小齒尖之三尖頭狀,邊緣光滑,齒尖直立或外斜。噴水孔缺如或微小。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尾柄無側隆背;第一背鰭中大,起點遠在胸鰭后角之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中大型,稍呈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不及第一背鰭基底;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背、胸及尾鰭具黑褐色緣;腹及臀鰭緣淡色,外角則暗褐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岸水域、面海礁區或瀉湖區。白天成群棲息於珊瑚礁洞穴中或礁台緣,晚上活動力強。遷移的範圍不大,一年內約在0-3公里左右,屬於定棲性魚種。主要以底棲動物為食,包括魚類、章魚、龍蝦或螃蟹。雖然沒有襲人的報導,但仍具有潛在性的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1-5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52-60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東至加拉巴哥群島、巴拿馬及可可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東沙群島有捕獲紀錄。

漁業利用

主要以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具有次要經濟價值。肉質可,生炒或加工成魚丸及魚漿等皆宜或製成魚粉。曾有報導其肝會引起中毒事件。

品種簡介

白鰭鯊也叫灰三齒鯊,它們的幼體常出現在觀賞魚貿易中,因為成體可以達到2m,所以飼養後你可能會後悔。白鰭鯊魚不象黑鰭鯊那樣終日在水中游泳,它們大多數時間趴在水底下,嘴一張一合地呼吸。只有餵食的時候白鰭鯊才會游到水的上層來,這使它們的欣賞性大打折扣,因此要比黑鰭鯊廉價得多。國內市場上見到的白鰭鯊基本都是捕撈於我國南海的,一般個體在50-2000px,它們在水族箱中只需要1年就可以生長到1m以上。

飼養方法

白鰭鯊在野生條件下經常成群覓食,它們是智商很高的一種魚,如果你飼養了3條以上的白鰭鯊在水族箱中,它們將會把一同飼養的其它魚全部吃掉,能整吞的吞掉,不能整吞的一起撕碎吃掉。因此,只能單獨飼養。有些愛好者將幼年的白鰭鯊和黑鰭鯊飼養在一起,但白鰭鯊要比黑鰭鯊生長得快很多,不久就對黑鰭鯊造成威脅了。

注意事項

每周給白鰭鯊餵一次鮁魚肉就可以了,吃得太多,它們會過度肥胖,影響到健康。別忘了添加碘化鉀,防止它們患大下巴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