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鯊

絲鯊

絲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Müller et Henle, 1839),又稱鐮狀真鯊、平滑白眼鮫,是真鯊科真鯊屬的一種熱帶溫水海洋的遠洋鯊魚。絲鯊的體型龐大,皮膚像絲一般嫩滑。靈敏的嗅覺可以讓絲鯊搜尋到古巴南部海域中的獵物。此鯊魚嘴上的凹陷處標明這是電磁感測器,可以幫助它們察覺到周圍獵物最微小的肌肉運動,甚至它們的心跳也能感覺得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絲鯊
  • 拉丁學名: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Müller et Henle, 1839)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真鯊目
  • 亞目:真鯊亞目
  • :真鯊科
  • 亞科:真鯊亞科
  • :真鯊屬
  • :絲鯊
  • 英文名:Silky shark 
簡介,分布地區,體形外觀,習性,漁業利用,

簡介

絲鯊(拉丁文學名:Carcharhinus falciformis)又稱鐮狀真鯊平滑白眼鮫,是熱帶溫水海洋的一種遠洋鯊魚。
絲鯊絲鯊
最初在1839年,約翰內斯·彼得·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和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雅各布·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把絲鯊命名為Carcharias (Prionodon) falciformis,而在其他文獻中出現的其他名稱有Squalus或Prionodon tiburo、Gymnorhinus或Gymnorrhinus pharaonis、Aprionodon sitankaiensis、Carcharhinus floridanus、Eulamia malpeloensis及Carcharhinus atrodorsus。

分布地區

絲鯊分布於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溫水海洋中(所謂溫水即高於攝氏23度的水),一般出現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西大西洋,分布於從麻薩諸塞州到巴西的地區;而在東大西洋,分布於從西班牙到安哥拉的地區;在印度洋,它們出現於紅海、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和西澳大利亞等的地區;在太平洋,它們出現於由中國到紐西蘭的地區及從下加利福尼亞州到秘魯的地區。一般都是生活在遠洋的,但有時亦會在海岸附近出現,尤其是人跡罕至的海島的海岸線。最少也會在水底500米。
絲鯊絲鯊

體形外觀

絲鯊的體型龐大,皮膚像絲一般嫩滑。它們的背部呈棕色或灰色,腹部呈白色,沒有什麼特別的斑駁。體呈紡錘型,軀幹較修長。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中長。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退化;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邊緣具鋸齒,齒尖直立或外斜。下頜齒較窄而直立或略傾斜,邊緣略具鋸齒,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明顯存在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微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暗灰色、灰褐色或藍灰色,腹側灰白;各鰭與體同色。

習性

絲鯊比另外兩種大型的遠洋鯊魚藍鯊(blue shark)和遠洋白鰭鯊要來得活躍和具更少侵略性。比藍鯊和遠洋白鰭鯊更接近海岸,但也是屬於遠洋鯊魚,因為接近海岸的絲鯊也不是太常見。
絲鯊絲鯊
絲鯊並不是常常都對潛水人構成威脅,但若潛水人用魚叉攻擊其他魚而令這些魚流出血來的話,就會聞到這些血味,變得極具攻擊性,因此人們把它們列為有潛在危險的鯊魚。
絲鯊絲鯊
絲鯊主要是進食海岸附近或遠洋的多骨魚類,但是也會進食烏賊及遠洋的蟹。
絲鯊是胎生動物,從2到14歲期間,幼鯊會不斷成長。在出生時,幼鯊長約80公分。在性成熟後,雌性絲鯊長約2.2米,雄性則長約2米。
絲鯊絲鯊

漁業利用

主要以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絲鯊絲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