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鬼筆

白鬼筆

白鬼筆,中藥名。為鬼筆科鬼筆屬白鬼筆Phallus inpudicus L. ex. Pers.的菌柄及菌托。分布於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等地。具有活血,除濕,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鬼筆
  • 別稱:鬼筆、鬼筆菌
  • :真菌界
  • :擔子菌綱
  • :鬼筆目
  • :鬼筆科
  • :鬼筆屬
  • :白鬼筆
  • 分布區域:山西、山東、安徽、廣東
  • 毒性:無毒
  • 用量:3-6g
來 源,分布區域,生長環境,炮製方法,生理特性,化學成分,入藥部位,性 味,歸 經,功 效,主 治,用法用量,

來 源

為鬼筆科鬼筆屬白鬼筆Phallus inpudicus L. ex. Pers.的菌柄及菌托。

分布區域

產于山西、山東、安徽、廣東。

生長環境

夏秋兩季雨後,在林內地上群生或單生。

炮製方法

採摘後切去粘臭的菌蓋,用水沖洗乾淨至無臭氣,曬乾或鮮用。

生理特性

白鬼筆菌蕾大,球形至卵圓形,地上生或半埋土生,直徑達5-7cm,粉白色,有時呈粉紅色,基部有白色或淺黃色菌素。包被成熟時從頂部開裂形成菌托。擔子果呈粗毛筆狀,孢托高5-17cm,直徑2-5cm,由菌柄及柄頂部的菌蓋所組成。菌柄白色,海綿狀,中空,近圓筒形。菌蓋鐘狀,高2-4cm,直徑2-3.5cm,貼生於菌柄的頂部並在菌柄頂部膨大部分相連,外表面有大而深的格線,成熟後頂平,有穿孔,孢子體覆蓋在菌蓋格線內表面,青褐色、粘稠、有草藥樣濃郁香氣。孢子長橢圓形至橢圓形,平滑,無色或近無色,(2.8-4.5)μm×(1.7-2.3)μm。

化學成分

子實體含麥甾醇、糖醛酸聚糖、甲醛、乙醛、苯乙醛、苯基巴豆油醛、甲基硫醇、硫化氫、二氫查耳酮、苯乙酸、乙酸、丙酸。

入藥部位

菌柄及菌托。

性 味

味甘、淡,性溫。

歸 經

歸心經。

功 效

活血,除濕,止痛。

主 治

用於風濕痛。

用法用量

3-6g;或浸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