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頂雞澳洲亞種

白骨頂雞澳洲亞種

白骨頂雞澳洲亞種(學名:Fulica atra australis )屬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是白骨頂雞的一個亞種。嘴長度適中,高而側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翅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為短。跗蹠短,短於中趾不連爪,趾均具寬而分離的瓣蹼。體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數尾下覆羽有白色,兩性相似。棲息於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積靜水或近海的水域。善游泳,能潛水捕食小和水草,游泳時尾部下垂,頭前後擺動,遇有敵害能較長時間潛水。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為食,以水生植物的嫩芽、葉、根、莖為主,也吃昆蟲蠕蟲軟體動物等。分布於澳大利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骨頂雞澳洲亞種
  • 拉丁學名:Fulica atra australis
  • 別稱:白骨頂澳洲亞種、骨頂雞澳洲亞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鶴形目
  • 秧雞科
  • :骨頂屬
  • 白骨頂雞
  • 亞種:白骨頂雞澳洲亞種
  • 命名時間:Gould, 1845
  • 英文名稱:Coot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白骨頂雞澳洲亞種(圖2)白骨頂雞澳洲亞種(圖2)
白骨頂雞澳洲亞種像小野鴨,屬中型游禽,成鳥兩性相似,頭具額甲,端部鈍圓,雌鳥額甲較小。嘴和額板白色,頭和頸純黑、輝亮,上體餘部及兩翅石板灰黑色,向體後漸沾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邊緣白色,內側飛羽羽端白色,形成明顯的白色翼斑。下體淺石板灰黑色,胸、腹中央羽色較淺,羽端蒼白色;尾下覆羽黑色。幼鳥頭側、頦、喉及前頸灰白色,雜有黑色小斑點,頭頂黑褐色,雜有白色細紋,上體餘部黑色稍沾棕褐色。
虹膜紅褐色。嘴端灰色,基部淡肉紅色。脛裸出部、跗蹠、趾及瓣蹼綠黑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20~835 g,♀430~600 g;體長♂382~430 mm,♀351~405mm;嘴峰♂28~37 mm,♀28~37 mm;翅♂195~225 mm,♀190~227mm;尾♂55~80 mm,♀47~72mm;跗蹠♂50~75mm,♀51~72 mm。(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棲息於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積靜水或近海的水域,如湖泊、水庫、葦塘、河壩、灌渠、河灣、沼澤地、泛灘和鹽水湖,也棲息在城鎮中的湖泊和池塘中,能在臨時池塘和季節性沼澤地中繁殖,除繁殖季節外,常成群活動,在遷徙或越冬時,則集成數百隻的大群。有時和野鴨混群,像野鴨一樣整天在水面上游泳,很少上岸。善游泳,能潛水捕食小魚和水草,游泳時尾部下垂,頭前後擺動,遇有敵害能較長時間潛水。
白骨頂雞澳洲亞種(圖3)白骨頂雞澳洲亞種(圖3)
雜食性,但主要以植物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葉、根、莖為主,也吃昆蟲、蠕蟲、小魚、蝦、甲蟲和軟體動物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紐西蘭。

繁殖方式

白骨頂為單配製,在中國扎龍自然保護區4月中旬開始配對,求偶時雄鳥在開闊水面上追逐雌鳥,並發出響亮的“grow grow……”的叫聲,圍繞雌鳥游泳和潛水。4月下旬到5月下旬在開闊水面邊緣水草中營巢繁殖,兩性共同營巢,巢材為香蒲、蘆葦、三棱草、薹草等,5~9天建成。巢呈碗狀,簡陋粗糙,建在折彎的蒲草或蘆葦上,高出水面3~10 cm,內墊有乾草;巢的大小約為27~34cm,內徑6~22cm,巢深7~10cm,距水面12~18cm。
白骨頂雞澳洲亞種(圖4)白骨頂雞澳洲亞種(圖4)
5月上旬開始產卵,一直延續到6月初,每天產1枚卵,每窩可產8~12枚卵,少數卵丟失可以補產,若再被人拾走便會棄巢,卵被破壞亦可棄巢。產下4~7枚卵時即開始孵卵,以後還要產3~5枚卵。卵呈灰白色或青灰色,密布棕褐色斑點。卵的大小平均為53.19 mm×32.21 mm,卵重36 g。孵化期24~26天,每枚卵的孵化期為21天。兩性輪流孵卵,但以雌鳥為主。雛鳥為早成鳥,全身被黑色絨羽,出殼24~36小時後,親鳥即帶領雛鳥下水,雌鳥在前,雄鳥在後,在水草間教雛鳥學習覓食本領,但仍回巢休息。雛鳥6~8周齡可獨立生活,55~60日齡長出飛羽,8~11周齡可以飛行,留在雙親領域內到14周齡。1歲開始繁殖,中國北方每年產1窩卵,南方可產2窩卵。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