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壤

白骨壤

白骨壤(正名:海欖雌 Avicennia marina (Forsk.) Vierh. hailanci

)是紅樹林的一種,在海南島民間俗稱海豆。因其莖稈呈白色而得名。白骨壤具有以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的能力,根系發達,分布在土壤淺層的水平根系寬度相當於其樹冠的3~5倍,最長可達8米多,營養面寬能廣泛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具有發達的指狀氣生根,適宜生長於貧瘠的沙質裸露潮灘上。因此,白骨壤被稱為紅樹林先鋒樹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骨壤
  • 類別:植物
  • 形態:灌木或小喬木
  • 分布:海南、廣東、廣西、福建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白骨壤為灌木或小喬木,常以該種為主構成群落,白骨壤單種群落的外貌呈灰綠色,但與桐花樹秋茄等組成的混生群落則呈以黃綠色為底的灰綠色斑點的林相。總蓋度70%-95%。高度2-3m,最高可達8m以上,最低可達1.2m左右。基徑8-10cm ,最大23cm,多呈萌生林狀態;地表有伸出表土向上15-25cm的指狀呼吸根,一般每平方米5-12條,最多可達578-800條。群落結構極簡單,一般僅一層,少量與其他種類結合而呈兩層結構。常見的僅是的白骨壤群叢。
白骨壤的果實是蒴果
白骨壤的果實白骨壤的果實
白骨壤的指狀呼吸根白骨壤的指狀呼吸根

生長環境

PT:找不到白骨壤的具體介紹,以下內容引自“綠野論壇”,圖片也出自這裡(不大清晰)。
白骨壤白骨壤
本群系主要一白骨壤為主,分布最為廣泛,各地引種也主要以此係為主。主要自然分布在低潮帶,即離海水最近的地方;僅有少數可分布到高潮帶。在大潮時僅露出樹冠頂端甚至全部淹沒,常被稱為“海底森林”或“海底綠島”,對土壤適應性較好,可在河口灣泥灘,也可分布到半泥沙至沙質海灘,土壤鹽度千分之五至千分之二十為多,個別可達千分之二十五左右。

分布範圍

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都有自然分布,也是低潮至高潮帶廣布種,形成較大面積的群落。

主要價值

其果實富含澱粉,直徑1-2cm,無毒,可作為人類食物或豬的飼料,是紅樹林植被中被作為食物利用得最多最廣的一種植物。通常在6-9月份摘收。白骨壤是紅樹植物中含單寧較少的,但直接食用仍有苦澀味,故民間採取一些方法加工處理。須先用小刀切開果皮,用清水煮沸,去掉黑褐色含單寧的湯汁,再浸泡在清水中,放置半天到一天,撈取後在用水煮,這一過程是為了消除苦澀味。白骨壤的果實在60年代困難時期,曾大量採摘作為食物,主要用於配製各類菜餚,如加油鹽炒制肉類,具獨特風味。廣西白骨壤果實已作為宴會上的珍餚。福建廈門滄海鎮居民,曾採摘果實,去澀後,鹽浸作早菜配稀飯用。民間經驗表明不同土壤上生長的白骨壤,果實食用品質迥異。在泥質灘涂上生長的無苦味,質軟;在沙質灘涂上生長的則略帶苦味,質硬。因而優先採摘泥質灘涂產的白骨壤果實。由於較廣泛的作為食物利用,白骨壤的果實仍作為紅樹林植物產品,在海岸農貿市場上作為商品交易。經過水煮加工的熟果,市場價格為0.4-0.8元/kg,而未經處理的生果,市場價為0.2-0.4元/kg。白骨壤果實除作為糧食,菜餚或以鹽浸做早菜的形式直接作為人類食物外,還能作為釀酒的原料,現也較多用做豬的飼料。白骨壤的樹葉是牛羊喜歡啃食的青飼料。
白骨壤白骨壤
白骨壤的葉
搗爛外敷,可治膿腫,其樹皮膠可外用作為避孕藥品。
白骨壤白骨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