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化

白骨化

屍體軟組織經腐敗過程逐漸軟化、液化,直至完全溶解消失,毛髮和指(趾)甲脫落,最後僅剩下骨骼,稱為白骨化(skeletonization of body)。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骨化
  • 外文名:skeletonization of body)
  • 結果:僅剩下骨骼
  • 形式:毛髮和指(趾)甲脫落
概念,發生髮展,法醫學意義,

概念

屍體軟組織器官的崩解主要是生物學過程, 也有化學過程的氧化作用和還原作用參與。當氧氣充分而水分缺乏時,主要發生氧化作用;反之,當氧氣不足而水分充足時,主要發生還原作用。動物對屍體的破壞,將加速白骨化。

發生髮展

一般埋於土中的屍體,經過2~3年,軟組織變為灰污色,似泥漿狀物質,白骨化過程即告完成。如土質乾燥,有時需7~8年才成為白骨化。大約10年後屍骨才會脫脂乾涸,經過300年以後屍骨才會變得很輕、易碎,甚至1000年以後才能風化。這些過程出現所需的時間取決於溫度、土壤性質、埋葬深度、棺木厚薄、屍體肥瘦、入殮情況等。在曠野中,這一過程的出現則要比墳墓中早得多。
地面上的屍體形成白骨化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環境溫度、季節、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空氣濕度以及當地毀壞屍體的動物種類等。一般完全形成白骨化需1年左右。楊方倫報導一例59天完全形成白骨化。有報導夏季野外的屍體,在蠅蛆侵食下,約15~30天甚至更短時間便可使屍體變成白骨。

法醫學意義

(1)屍骨上可長久地保存損傷痕跡。
(2)某些金屬毒物中毒,可取骨質作為化驗檢材。
(3)在個人識別方面,骨骼具重要的法醫學意義,可根據骨骼的結構特徵,判斷死者年齡、性別和種族等;顱骨可作顱像重合或面貌復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