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白馬雞雄鳥頭頂密被以黑色絨羽狀短羽;耳羽簇白色,向後延伸成短角狀,但不突出於頭上。上下體羽幾純白色,羽端分散呈髮絲狀。背微沾灰色;頦、喉沾棕,較長的尾上
覆羽和翅上覆羽稍沾暗灰色,初級覆羽
內翈暗褐色;
外翈暗灰褐色而具白色羽緣,
次級飛羽黑褐色而具紫色光彩;初級飛羽和小翼羽暗褐褐色;尾特長,輝綠藍色,基部灰色,末端具帶金屬光澤的暗綠和藍紫色;中央一、二對尾羽大部羽枝分散下垂。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體型稍小,羽色較暗淡。 虹膜橙黃色,臉部裸出,呈鮮紅色,具疣狀小突;嘴粉紅色;腳,趾紅色,爪角色。雄鳥具距。
白馬雞共分化為4個亞種,昌都亞種是真正的白馬雞,除頭頂為絨黑色,尾羽末端輝綠藍色外,全身羽毛幾乎全是雪白的顏色;玉樹亞種則全身體羽都呈深淺不等的灰色;麗江亞種體羽大部分是白色,只是翅膀端部淡灰褐色;指名亞種與麗江亞種近似,只是背部也略沾灰色,翅上灰褐色更暗一些。
大小量度:體重♂2220-3000克,♀1250-1783克;體長♂835-998毫米,♀803-1022毫米;嘴峰♂37-40毫米,♀34-36毫米;翅♂312-324毫米,♀280-305毫米;尾♂490-525毫米,♀ 400-495毫米;跗蹠♂94-97毫米,♀84-93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白馬雞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
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帶,這裡的主要樹種有
紅杉、
岷江冷杉、
雲杉、
高山櫟、
油松和
高山松;有時也上到林線上林緣疏林灌叢中活動,冬季有時可下到2800米左右的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帶活動;高山灌叢和草甸是白馬雞垂直分布的上限。
生活習性
習性
白馬雞是留鳥。喜歡集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冬季至春季,有時集群多達50-60隻。白天活動,通常從清晨一亮天即開始活動和覓食,一直到黃昏。中午多在樹陰處休息,晚上棲於樹上。常在早晨和傍晚鳴叫,鳴聲洪亮而短促,好像“咯……咯……咯……”的聲音,很遠都能聽到。
善奔走,飛行速度慢,通常不遠飛。受驚時常往山上狂奔,至嶺脊處才振翅飛起,滑翔至山谷間。藏馬雞不象
藍馬雞、
褐馬雞那樣怯懦,有時接近村落也不畏懼。叫聲洪亮。在鳴叫時,昂首引頸,嘴幾乎直向上方,尾也往上翹,姿態雄俊。馬雞用嘴挖土覓食。
雉類鳥多集群活動,而馬雞的集群尤其壯觀龐大,常常是多個家族幾十隻結群活動於松樹和杜鵑灌木林中。在雲南西北的白馬雪山,秋冬季節時,會有200多隻的白馬雞聚集在一起覓食,白花花的一大片,其他的雉類鳥從沒有見到如此巨大的群體。馬雞的龐大集群跟眾多的雀類小鳥的龐大集群活動不同:它們不是時聚時散,也不是紛亂無首、聞風四散的烏合之眾,它們的集群有首領統帥,行動相當規律,有固定的夜宿地和覓食、沙浴場所。
鳴聲
冬季如果沒有干擾,馬雞群總是棲宿在固定的夜棲地。個體強壯的“哨雞”棲宿於冷杉樹最高處。當東方微微現出一縷曙光,“哨雞”會發出響亮的叫聲,緊接著一呼百應,群棲在樹上的眾馬雞開始了雄壯有力的“大合唱”。馬雞叫聲響亮、高亢,像豪放粗獷的陝西
秦腔和
河北梆子,擲地有聲,聲傳數里。馬雞雄壯的“合唱”迎來了東方火紅的朝霞。迎著燦爛的陽光,“領唱”的哨雞一級級盤旋著跳下樹枝,昂然走在最前面,直向日間的覓食地前進。眾馬雞相跟在後,一隻緊跟一隻,排成一列縱隊魚貫而行,地面的枯葉被踩得“嘩嘩”作響。哨雞一邊走一邊警惕地環顧張望,眾馬雞一邊走一邊啄食兩旁的草葉。天長日久,馬雞夜宿地與覓食地之間踩踏出一條窄窄的路,稱為“馬雞路”。中午陽光燦爛時,眾馬雞開始進行暖暖的日光浴和沙浴,如果沒有干擾,寧靜安詳的沙浴可以持續2個多小時。如果出現敵情,哨雞立刻發出警報,眾馬雞立刻四散。如果是天空出現盤旋的猛禽,馬雞們俯下身子與地面的草木融為一體;如果是地面出現追殺的動物,馬雞們拔腿向山脊奔跑,迫不得已時,由高處向山谷滑翔。敵情解除之後,哨雞站在林子的空曠地高聲呼喚半個小時,眾馬雞就能集結成群。
午休之後,陽光漸漸暗淡,氣溫不斷下降。下午3點以後,依舊由哨雞打前陣反方向由覓食地向夜宿地行進。隊伍行進的速度與目的地遠近有關,無論路程長短,馬雞群都必須在夜幕籠罩之前到達夜棲地。如果路程短,眾馬雞走走停停,邊走邊尋覓食物;如若遠,哨雞快步走在最前,眾馬雞目不斜視緊緊跟上。在夜棲地上樹歇息之前,在哨雞的帶領下,群雞開始晚“合唱”,一邊高唱,一邊找到自己的棲宿位置。眾馬雞上樹安頓下來以後,頓時鴉雀無聲,直至破曉。
食性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葉、幼芽、根、花蕾、果實和種子為食。主要植物種類:
瑞香狼毒、
唐松草、
毛香火絨草、
四川忍冬、昌都山韭、川滇青岡櫟、野蘋果、枸子木、
菥蓂、
野豌豆、
峨嵋薔薇、溚草(
Koeleria spp.)、珠芽蓼、假耬斗菜、杜鵑等。此外也吃
蕨麻、草葉、草根、雲杉花和果、海棠果以及青稞種子和蜘蛛、娛蚣、步行蟲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繁殖季節和雛鳥。 冬季多吃樹根和種子,春季以綠色植物的嫩根、嫩葉為主,夏秋季以植物的葉蕾、花、果子為食。幼鳥以昆蟲為主,隨體土增長,食物中昆蟲所占比例逐漸減少。
分布範圍
白馬雞是中國特產,分布於四川、西藏東部、甘肅東南部、青海南部和雲南西北部一帶。白馬雞共分化為4個亞種,昌都亞種分布在四川西部的德格,青海南部的玉樹、雜多、囊謙和西藏東部的嘉黎、比如、索縣、昌都、類烏齊、丁青等地;玉樹亞種僅分布於青海南部的玉樹;麗江亞種分布在四川南部的木里,雲南西北部的麗江、中甸、德欽等地;指名亞種分布在青海東南部的班瑪、達日,甘肅南部的瑪曲,西藏東北部的芒康、貢覺、左貢、江達、察雅和四川西部和北部的23個縣境內。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4月中旬群即開始逐漸分散成小群和配對,一雌一雄制。營巢於3000米-4000米的向陽坡針葉林中,巢多置於林下灌叢中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岩洞中周圍均有灌木或高草隱蔽,不注意一般難於發現。巢的大小為外徑24-50厘米×22-30厘米,內徑34厘米×22厘米,深7-17厘米。巢甚簡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內墊以枯枝、乾草、苔蘚和少量羽毛即成。每窩產卵4-7枚 和15-16枚。在中國四川馬爾康對7枚卵的測量為55-59毫米×39-41毫米,平均57.0毫米×40.3毫米,重50-64克,平均57.3克;黃褐色、光滑無斑。在玉樹對56枚卵的測量為55-65毫米 ×44-45.4毫米,平均58.4毫米×44.1毫米,重59.3-67.8克,平均63.9克,明顯較四川馬爾康卵大和重;卵為土黃色和青灰色。這或許由於亞種的不同。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巢附近活動和警戒。雛鳥早成性,出殼後不久即隨親鳥離巢活動。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 Hodgson, 1838 |
---|
2 | |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dolani | Meyer de Schauensee, 1937 |
---|
3 | |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drouynii | J. Verreaux, 1868 |
---|
4 | |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lichiangense | Delacour, 1945 |
---|
種群現狀
白馬雞是中國特產鳥類,數量稀少,分布區域狹窄,已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據1983-1988年在四川寶興的調查,種群密度為1.5-2隻/平方公里。1985年3-7月在四川馬爾康龍爾甲山的調查,種群密度為2隻/平方公里,較為常見。但由於對棲息地木材的大量採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白馬雞喪失了大片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從而導致分布區域的縮小和種群數量的減少。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