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渡鎮

白馬渡鎮

白馬渡鎮隸屬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介於東經111°37′40″~111°46′59″,北緯25°32′10″~25°38′59″。地處縣東部,東鄰柑子園鎮,南接上關街道白芒鋪鎮,西靠梅花鎮東門街道,北抵雙牌縣理家坪鄉、寧遠縣中和鎮。距縣城9千米。

總面積97.12平方千米(2017年),轄23個行政村,總人口37780人(2017年)。2011年,白馬渡鎮工農業總產值3.7億元.白馬渡至道縣、至油湘公路經過境內,瀟水四季通航。有白馬渡、青口兩大碼頭,是永州市南部的水上交通樞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馬渡鎮
  • 外文名稱:Baimadu Town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永州市道縣
  • 下轄地區:23個村
  • 政府駐地:白馬渡圩
  • 電話區號:0746
  • 郵政區碼:425308
  • 地理位置:道縣東部
  • 面積:97.12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7780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湘M
  • 行政代碼:431124108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農業,工業,商貿業,社會事業,文體,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交通,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因鎮政府駐地位於“白馬渡村”而得名。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屬道州修義鄉。
民國二年(1913年)屬道縣東二區。
1952年6月以駐地命名建立清溪鄉。1958年10月屬八一人民公社一部分。1961年5月,設第九區,區政府駐清溪圩,轄清溪、青口、柑子園、油湘和白芒鋪5個人民公社。1968年撤區。1969年恢復。1984年4月以社建鄉,清溪區轄清溪、青口、柑子園、油湘、青口和白芒鋪6個鄉。1995年6月撤區並鄉,清溪鄉與青口鄉合併為白馬渡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白馬渡鎮轄白馬渡、鴨子坪、社福、泉家塘、東山、瓜地、海龍、清溪、報國、南沖、泥江口、雷家洞、樟武坊、申尾、唐家山、武家灘、廟頭、青口、宜山坪、大陽、古木洞、倒水洞、大坪地等23個村,下設259個村民小組。政府駐白馬渡圩。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白馬渡鎮介於東經111°37′40″~111°46′59″,北緯25°32′10″~25°38′59″。地處縣東部,東鄰柑子園鎮,南接上關街道、白芒鋪鎮,西靠梅花鎮、東門街道,北抵雙牌縣理家坪鄉、寧遠縣中和鎮。距縣城9千米。轄區東西寬13.7公里,南北長10.7公里,總面積97.12平方千米(2017年)。

地形地貌

白馬渡鎮境內有宜山嶺、尖坡嶺和龍神坳等山,東南高,西北低,屬平崗區,多為紅壤,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地面高程平均在海拔175.5米,最高點尖巴嶺海拔474.9米,最低點武家灘海拔(瀟水河中)107米。

水文

白馬渡鎮屬湘江水系雙牌水庫水淹區。瀟水、清溪流經全境,瀟水、洑水、九嶷河匯合境內。其中瀟水長17千米,洑水長5.1千米,九嶷河長6.5千米。

氣候

白馬渡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8.5℃,1月平均氣溫7.3℃,極端最低氣溫為-5.3℃(1991年12月29日),7月平均氣溫28.6℃,極端最高氣溫39.1℃(2003年7月23日)。無霜期年平均307天,最長339天,最短27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506.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503毫米,最多的為2280.3毫米(2002年),最少的1156.6毫米(1998年)。

自然災害

白馬渡鎮由於地處雙牌庫區上游,地勢低平,洪災為最。有記載的2002年7月、2006年7月、2008年6月三次大的洪災。最嚴重的一次是2008年6月13日的特大暴雨,瀟水水位上漲,致使全鎮19個村3.4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達0.9萬畝,絕收的0.6萬畝,沖走牲畜33頭,魚25萬尾、魚苗64萬尾,毀壞各種水利設施23處,潰提2處120米,渠道3處400米,機埠12處13台,有13個村交通中斷,倒塌房屋71間,直接經濟損失613萬元。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白馬渡鎮境內主要有金礦、沙石等。
動植物資源
白馬渡鎮動植物主要有野豬、獐子、樟樹桉樹等。
土地資源
2011年,白馬渡鎮耕地面積19494畝,人均0.5畝;旱地4842畝,有林地9.5萬畝,田地多靠電排灌溉。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白馬渡鎮共總戶數9755戶,總人口3863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207人,城鎮化率21.24%。另有流動人口3123人。總人口中,男性21052人,占54.5%;女性17587人,占45.5%;14歲以下7341人,占19%;15~64歲26275人,占68%;65歲以上5023人,占13%。人口以漢族為主,達38485人,占99.6%;另有瑤族等少數民族154人,占總人口的0.4%。2011年人口出生率12.4‰,死亡率4.46‰,人口自然增長率7.94‰。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千米367人。
37780人(2017年)。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白馬渡鎮工農業總產值3.7億元,財政總收入786.6萬元,比2010年增長11.8%。

農業

2011年,白馬渡鎮農業總產值1.99億元。主產水稻、臍橙、烤菸、油茶及蔬菜等。烤菸種植3300餘畝,烤菸產量1萬餘擔。養殖業以圍堤養魚及生豬養殖為主。
2011年,白馬渡鎮生豬飼養量11.2萬頭,年末存欄4.7萬頭;家禽飼養量108.5萬羽。 林業主要有杉樹、國外松、桉樹油茶經濟林等,其中國外松和桉樹6880畝。2011年,水果種植9200餘畝,其中臍橙8000餘畝,葡萄400餘畝,蜜棗200餘畝,楊梅及其他水果600餘畝。
2011年,白馬渡鎮水產品養殖1532畝,水產品起水總量1260餘噸。 大陽臍橙、西瓜及青口魚為全縣名優特產。
2015年8月,該鎮烤菸契約種植面積為3000畝,計畫收購菸葉7500擔,預計實現菸農收入1200萬餘元,鎮財稅收入可達100萬元以上。

工業

白馬渡鎮主要以木材加工、河道采砂業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1.71億元。

商貿業

2011年,白馬渡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16億元,比2010年增長15%。共有超市和零售點192個,職工2100人;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0.6億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22億元,比2010年增長13%;各項貸款2720萬元,比2010年增長17%。

社會事業

文體

2011年末,白馬渡鎮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1處,各類文化專業戶30戶,各類圖書室17個,藏書17萬餘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寨子嶺古窯址群1處。2011年有學校體育場3個,農民活動場所6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1996年6月建成白馬渡鎮有線電視台,2011年有線電視用戶0.4萬戶,入戶率47%。

教育

2011年末,白馬渡鎮有幼稚園13所,在園幼兒1053人,專任教師67人;國小21所,在校學生2947人,專任教師9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國中在校學生659人,專任教師80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白馬渡鎮有鎮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村衛生室23個,床位2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5.42張;固定資產總值149.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5名,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13人,註冊護士7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9900人次。23個村98%以上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8.82%。

社會保障

2011年,白馬渡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5戶,人數138人,支出3.33萬元,月人均201元,比2010年增長3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54戶,人數1721人。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263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5萬元。敬老院2家,床位48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8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1966人,參保率108.4%,累計享受待遇人數4361人,發放養老金288.38萬元。

基礎設施

2011年末,白馬渡鎮有郵政分局1處,代辦所2處,郵政業務總量145.79萬元。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1萬份。電信企業3家,固定電話用戶248戶,行動電話用戶5000戶,網際網路用戶2000戶。2010年4月建自來水廠,有深水井1眼及成套淨化設備,年供水0.1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排水管道400米。1993年白馬渡鎮電管站建成,2008年改為供電營業服務所。2011年末,全鎮綠化面積(包含林地、草地、園地)0.1萬公頃,綠化覆蓋率46%。

交通

白馬渡鎮有白馬渡至道縣、至油湘公路經過境內,瀟水四季通航。有白馬渡、青口兩大碼頭,是永州市南部的水上交通樞紐。白馬渡鎮客運站1999年建成,日發12班次,日均客運量600餘人次。

風景名勝

東山梅亭橋
梅亭橋位於道縣白馬渡鎮東山村,距縣城11公里。因該橋東1公里處有古代道州四大書院之一“東山書院”,西去古城必跨書院前田洞中老屋河,古人倡修拱橋涼亭,免行人涉水之艱難,供老幼婦孺遮陽擋雨。此處橋為單拱石灰石料石砌築,亭為杉木抬梁式梁架榫卯結構,上蓋小青瓦。橋西有倡首者重修凉亭並路碑記,時間為光緒囗十九年。該橋亭惜於上世紀1998年山洪災害損毀,現橋西僅存半亭一楹聯,雖然僅殘存半亭,但立柱上 “怡坐客幽情靜中論古,駐行人倦足忙裡偷閒” 的楹聯,也還讓人能看出橋亭當年的風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