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廟村(山東省寧陽縣白馬廟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馬廟村始建於西漢,原名禹頹村,據傳是大禹治水出走時遺址。東晉時更名為興隆莊。當時有白姓的大戶開了一家客店,讓客商存貨住宿吃飯。遂稱趕集為“上白家店”,村名遂演變為“白家店”。唐代時商賈雲集,買賣興隆,當地鄉民積極募捐,建修一所天齊廟,廟門兩邊各建馬棚一間,內塑白馬一匹,至此白家店改稱“白馬廟”。沿襲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馬廟村
  • 所屬地區:寧陽縣
  • 面積:0.26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天齊廟
簡介,傳說,古蹟,

簡介

白馬廟村位於寧陽縣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東距伏山鎮駐地伏山3公里。

傳說

白馬村街衢與寧陽古城。白馬廟村的街道大致形成於北魏初年。村內街巷布局走向、街道及區域稱謂、古建築位置等與寧陽古城驚人一致。縣衙位置即白馬天齊廟位置。古城順河路及村外的三里溝都是相同的方向、相同的名稱。兩地坊間所謂“南來風水不往北,北至風水不去南”的傳說都一致。民間所謂“先有白馬廟,後有寧陽城”的說法,更反映了兩地在歷史與文化上的影響與傳承關係。

古蹟

天齊廟位於白馬村中間。白馬廟村廟宇多,面積大,神靈齊全,在寧陽境內首屈一指。天齊廟建於唐代,座北向南,東西寬約60米,南北長180米,總面積10800平方米,占地16.1畝。大門是高大戲樓,是院落主要建築之一,氣勢宏偉,磚石結構,與南閣、南戲樓相對,大門兩旁各有一通龜馱碑,門上有一豎匾,上書“天齊廟”。門兩邊有一付醒目的金色對聯,上聯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下聯是“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戲樓座南朝北,面對天齊殿和玉皇閣,地面用木版鋪成。
正門東西又設兩道門,稱為東中華門、西中華門。大門和東西中華門之間各設耳屋,屋內各塑白馬一匹,走進大門是筆直的影路,伸向玉皇閣,中間有三空橋,約10米處是第一組對稱建築,左側是海瑞祠,右側是土地廟。兩廟兩側是第二組對稱建築,左邊是兩層美觀的鐘樓,中間懸掛一口大鐘,右邊是魁星樓。鐘樓和魁星樓以北是第三組對稱建築----閻羅殿,又稱東西廊坊。東面五間是一至五閻羅(王),西面五間是六至十閻君,每個閻王都為一米多高的座像,端座姿勢類似,但面目各異。
廟院的正中間是天齊殿,該殿單設獨院,院門兩旁各有一通龜馱碑,龜高約1米,碑身高兩米有餘,大殿房頂有龍頭、鳥獸裝飾。天啟神象雕塑在一米高的神台上,神象身高3米,寬1.5米,是全廟中最高大的神象,天齊大殿上又建一小廟,塑一小型神象,稱之為“廟上廟、神上神”。天齊殿兩側是第四組對稱建設,左側是文王百子殿,又名娃娃殿。右側是關帝廟,關帝廟以東是山西會館,是山西客商送貨、購物、洽談生意的專用場所。從天啟大殿步入後院是第五組對稱建設,兩側是火神爺,神象座西向東,天齊殿正北約20米是玉皇閣,該閣是四層高大的樓房,建築雄偉堅固,樓頂設有四個雲角,每個角各系銅鈴一個,風吹髮出叮鈴鈴的響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