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馬廟前
- 起源:白馬馱經”的故事
- 北起:白馬路
- 走向:南北走向
舊時,這條路的北面有一座白馬山,山麓建有白馬廟,所以才將白馬廟南首的這條路稱為白馬廟前。 那“白馬”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這源自佛教上流傳的“白馬馱經”的故事。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漢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求佛取經。蔡愔一行在去西域的路上,歷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終於到達大月氏,在那裡遇見印度高僧竺法蘭與迦葉摩騰。後來,在蔡愔的力邀下,竺法蘭與迦葉摩騰便與蔡愔一行,用白馬馱著佛經四十二章和釋迦牟尼的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回到了洛陽。由於蔡愔等人是用白馬把佛經馱回洛陽的,漢明帝因此在洛陽城雍關之西,建了一座白馬寺,以紀念佛教進入中國。白馬寺是中國早期佛教的傳播中心,被眾多的佛教派系公認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是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後營建的第一座寺廟。此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各地都建有以白馬為名的寺院。
紹興的佛教在五代十國時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有大批佛寺建成。越城內的白馬廟初名為白馬寺,寺內供奉佛像,廟後的這座山,則名白馬山。後來,因為在宋崇寧年間(1102~1106),關羽受徽宗趙佶的多次褒封,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像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所以各地多建有關公廟。而越城內的這座白馬寺也改名為白馬廟,廟內供奉關公像。到了明代,關羽更是被當作神靈來敬,所以白馬廟雖小,香火卻很旺盛。如今,白馬廟已經不在,白馬山也僅存有一小高坡。現在的白馬廟前,東側為鏡中園公寓,西側為白馬山公寓。
白馬路是東西走向的,西起中興中路,東至東池路,與白馬廟前“T”字相交。它是2001年新建的一條路,因為這條路北側是白馬山,而且與南北走向的白馬廟前相交,所以才有了“白馬路”這個名字。這條白馬路西端入口處北側,就是白馬山遺址,現僅存一個小山坡,坡上建有亭台。白馬路的兩側,沿街設有農貿市場和各種商鋪,方便當地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