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村(雲南省屏邊縣白雲鄉白雲村)

白雲村(雲南省屏邊縣白雲鄉白雲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雲村隸屬雲南省屏邊縣白雲鄉,地處白雲鄉西北邊,距白雲鄉政府所在地0.5公里,到鄉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63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雲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屏邊縣
  • 人口:2361人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轄大箐、大壩心、新房子等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07戶,有鄉村人口2361人,其中農業人口2361人,勞動力108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88人。
村貌村貌
全村國土面積25.93平方公里,海拔1750米,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724毫米,適合種植雜交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7850畝,人均耕地3.3畝,林地17000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9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24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7850畝(其中:田410畝,地7440畝),人均耕地3.3畝,主要種植雜交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7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0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8畝,主要種植果樹、茶葉等經濟林果;水田面積410畝,荒山荒地14000畝。
原始森林原始森林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66戶通自來水,有4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09%)。有507戶通電,有20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8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0.83%和95.0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9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7戶(分別占總數的 78.11%和66.47%);該村到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12輛,農用運輸車24輛,拖拉機126輛,機車108輛。
白雲村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2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27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6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96.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7.2438萬元,占總收入的51.32%;畜牧業收入202.772萬元,占總收入的29.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450頭,肉牛51頭,肉羊110頭);林業收入48.6842萬元,占總收入的7%;第二、三產業收入87.4萬元,占總收入的12.56%。農民人均純收入222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0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5人(占勞動力的9.7%),在雲南省內務工103人,到省外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屏邊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0.015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0.45%。該村發展茶葉、棕片、草果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下草果種植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07戶,共鄉村人口2361人,其中男性1212人,女性1149人。其中農業人口2361人,勞動力1086人。該村以漢族、、苗族為主,是漢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844人,苗族517人。
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26人,參合率77.34%,享受低保35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0.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5個,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454戶,占農戶總數的89.55%。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32人,在校學生88人,距離白雲中學1公里。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6人,其中小學生98人,中學生38人;全村建有圖書室2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7個黨支部,共有黨員43人,少數民族黨員7人,其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大箐、大壩心等19個村民小組;全村建有團總支 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0人。

人文地理

白雲村委會地處白雲鄉西北邊,東鄰白泥村委會,南鄰太平村委會,西鄰灣塘鄉牛碑村委會,北鄰和平鄉白沙村委會。白雲村委會擁有氣勢壯觀的萬家碑林,成為旅遊資源尚未開發的處女地;苗族“花山節”遠近聞名,苗族同胞的蘆笙、舞師、繡花等民間技藝源遠流長。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相對落後,造成運輸成本高;產業規模較小,沒有形成產業鏈;草果副產品沒有打開市場;人員外出務工,技術型人才不多,勞動技能較低,就業較難;公共衛生基礎薄弱,參加農村醫療合作人員積極性不高,老、弱、病、殘參加者多,青壯年參加者偏少;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要求和“全面部署、以點帶面、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思路,發展林下草果種植特色產業、養殖業和勞務經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