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寺(河南省平頂山市白雀寺)

白雀寺(河南省平頂山市白雀寺)

白雀寺位於平頂山市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西父城遺址之上。白雀寺始建於後秦姚萇白雀年間(公元384—385年)。古人以白雀為瑞應的象徵,白雀集而吉祥至。相傳白雀年間白雀群集於父城故址——古槐之上,人們以為祥瑞而建起寺廟稱白雀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雀寺
  • 位置:平頂山市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
  • 建立時間:後秦姚萇白雀年間
  • 修建原因:以為祥瑞而建起寺廟
歷史沿革,今日白雀寺,建築特色,

歷史沿革

白雀寺所在的父城故址在春秋時代稱城父。城父是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的封邑。太子建是楚莊王的曾孫。太子建守城父期間曾設莊王祠,四時祭祀,所以後人就將城父楚莊王祠視作楚莊王故宅。明《正德汝州志》載:“白雀寺在父城保,世傳楚莊王故宅,有白雀之瑞,異槐一株。”所謂異槐者,是說白雀寺中古槐高大,人們從中抽出一板,上密布雀形圖案。
白雀寺自十六國時期建成之後發展很快,成為汝州著名寺院。隋朝年間,大畫家展子虔、董伯仁都曾在白雀寺作佛教壁畫。《畫史》稱:“展畫汝州白雀寺。”展子虔歷北齊、北周、隋,官至朝散大夫、帳內都督。展子虔善作佛教經典故事人物畫,天下名寺皆有其畫。世人譽為“展子虔畫人物描法甚細,隨以色暈開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虔俱可為唐畫之祖。”《貞觀公私畫史》載:“汝州白雀寺、江陵終聖寺、洛陽光嚴寺皆有董伯仁畫。”董伯仁,汝南人,多才多藝,鄉里號為智海,官至光祿大夫,殿中將軍,與展子虔齊名,畫遍天下名剎。時人評價說:“董與展皆天生縱任,亡所祖述,動筆形似,畫外有情。”
平頂山白雀寺平頂山白雀寺
白雀寺歷史悠久,自後秦至今,歷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白雀寺規模宏大,見於史志記載的殿舍有水天王殿、陸天王殿、千佛閣、地藏王殿、監齋殿、六祖殿等。白雀寺文物豐富,據記載有北魏永平、武平年間造像碑;北齊天保四年、十年兩碑碣。明代寶豐學者,曾任陝西延安府同知的白宏撰有《白雀寺辨》,考證辨析白雀寺的來龍去脈甚祥,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資料。清代中州著名學者李宏志著有《重修白雀寺殿記》,追溯白雀寺的發展變化更是詳盡。據考證,楚莊王三女兒妙善(觀世音菩薩化身)曾於白雀寺出家,後其父王火燒白雀寺,妙善逃離,在香山寺繼續修行,終成正果。
在白雀寺千餘年久盛不衰的歷史上,唐以前以白雀寺名,宋代稱慈壽院,元明清仍名白雀寺。寶豐八景詩《白雀異槐》云:“品策群材獨此槐,誰人白雀寺前栽。屈枝墜露低旋砌,繁葉藏雲暖護苔。解古乾坤增氣概,幾因風雨長胚胎。清霄天籟聞絲竹。預兆來年有殿魁。”

今日白雀寺

今天的白雀寺,只要有幸光顧的,一目全覽,門分前後。前大門正迎著火龍山,北大門緊臨著莊王的金鑾寶殿。前大殿、後大殿和中間的《大雄寶殿》將整個寺院分成三個天井。後大殿的左右又有三棟配殿。東有旁門,別開一院,此院為生活區。南大門東側有三間東屋,乃寺院的警衛室,全天二十四小時負責寺內的治安保衛工作。進去南大門,兩條南北甬路分別在前大殿和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各殿前均有一個很大的生鐵鑄成的焚香爐。殿與殿之間及四周廣闊的天井空間可容數千香客和遊人。終日遊人和香客不斷。每逢初一、十五日,前來朝拜的人們摩肩接踵。各大殿中往往擠得香客不能跪下焚香和祈禱。邑轄各地的文藝愛好者也常在初一、十五前來獻藝。界時銅器社、腰鼓隊、上了年歲的老年秧歌隊,不同打扮的說唱團、小戲曲等名目繁多。遊人也東一群,西一群地圍在一起,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欣賞著各自喜歡的節目。
平頂山白雀寺平頂山白雀寺
這時的商人們也紛紛帶著自己的貨物到寺內外兜售。有看相算命的;有賣香表的;有賣餐飲的,有賣生活用品的;有賣玩具的;也有賣各種地方特產的;各色各樣,琳琅滿目。翟集醋廠生產的馮異米醋,是香客遊人最關注的食品,他們回家的都要帶上一瓶兩瓶,或自用或送友,這樣才感到來一趟白雀寺的滿足和快樂。
可在很久以前,白雀寺不稱作“寺”,它實際是莊王稱王以前的內宅。莊王稱王以後,白雀寺北籌建了議商國家大事的金鑾殿(現遺址尚存),莊王的起居多在金鑾殿里,這裡實際成了莊王三個女兒的住所。大皇姑和二皇姑相繼出嫁,這裡就成了三皇姑一人的住所,這就為她修行出家創造了一個清淨的環境,雖時過境遷,朝更代替,志史少有記載,但世人口碑不斷,孝莊王家世,當不為虛。
至於三皇姑何時修成正果,列入仙班;她的內宅又是何時冠以“寺”字,老史難查,口碑亦無傳聞,但有一點是可借鑑的。三皇姑的姑夫,就是道教的祖師爺,他和三皇姑是同時出家的。關於此事,我們這裡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三皇姑少時聰明過人,很能隨機應變。有一天祖師爺到莊王家做客,三皇姑見了問道:“你準備何時出家修行?”祖師爺說:“最近”。三皇姑又問:“你準備到哪裡出家”?祖師爺說:“到香山去出家”。當時三皇姑出家的地點還沒有定,聽祖師爺這么一說,她眼珠子一轉,心想香山的確是個好地方,我何不到香山寺出家,想到這裡便說:“那地方我早都占下了”。兩人爭執不下,最後商定:“明天誰登上香山頂上,香山歸誰”。
第二天一早祖師爺先行登上山頂,看看四周無人,便將佩帶的寶劍插在山頭上,自己到四周觀看地形去了。三皇姑登上山頂一看祖師爺的寶劍居山頭插著,知道自己到的晚了,便心生一計,她將祖師爺的寶劍拔下,把自己的一隻繡花鞋埋在土裡,又把祖師爺的寶劍插在鞋內,用土封好,這才到山的其它地方轉悠。當二人見面時各說各到得早。祖師爺說他到山頂時插下了一把寶劍,三皇姑說她到山頂時埋下了一隻繡鞋。他們同行到山頂,祖師爺指著寶劍說“那是我的寶劍”。三皇姑說“我的繡鞋也在那裡埋著哩,扒開出一看,寶劍正好插在繡鞋裡。祖師爺無耐,只得離開香山到大龍山去。大龍山雖是龍地,但氣數小,祖師爺上去一坐,把龍壓尿了,祖師爺一看不行,又到擂鼓台,擂鼓台山是獅子地,祖師爺剛一坐下就把獅子壓臥了,祖師爺一看不行,又到白頂崗,那裡也不行,承受不了這位大神,接著祖師爺南下大頂山(即武當山),在那裡立的祖成的佛,時至今日,祖師爺去過的這四個地方每年三月三日都有古剎大會。以此故事而論,只要查到祖師爺出家的時間,三皇姑出家的時間也就有了。可冠以“寺”名的時間就不好說了。

建築特色

白雀寺是近幾年在上級政府的督導下,通過各地香客出資,政府撥款,馬莊村出地,才建成的南北長一百多米,東西寬八十餘米的長方形寺院。建築結構嚴緊,造形古樸典雅,院內寬敞,屋裡明亮,周邊環境宜人,是理想的拜佛、旅遊、觀光的處所。
原寺院總體結構比現在的要大一些。說是“院”其實沒有圍牆。在現今寺院東南角的牆外,隔溝的耕地內有一棟三間坐北向南的關帝廟殿。關帝廟對面,即現在寺院去馬莊村斜路南邊的高阜處是用土堆起來的戲台子,所請的戲班子便利用這個土台子演戲,台子的前右方是三間火神廟殿。現寺院南門前靠東邊距門口三十米左右處有一片圓椎形的禿頂墓表,那是姑姑墳;南門前靠西邊距門口五十米左右有一片形如葫蘆的墓表,此墓表有兩個葫蘆的,也有三個葫蘆的,那是和尚墳。和尚墳的占地面積要比姑姑墳的占地面積大一倍多。前大殿的前面和東面是碑林,其它地方也有石碑但不集中,石碑高低不等,有兩米多高的,也有一米左右的,還有一些高碑,它的上端不是圓弧形的,而是刻有龍鳳圖案的,非連體的石碑,另有兩棟圓柱形六棱高三米左右的石柱碑,分立在現在南門處的兩側,碑身刻有對聯類文字,柱碑上裝有朝天獸。更有一塊別致的長方形石碑,它是橫放的,碑文是篆字。當時幼小的我是一點也看不懂的,它鑲在兩個雕有烏龜圖形的石槽中。
從前大殿到墓地是一大片柏樹林,高數丈,粗二把、三把、四把不等,一旦颳風,柏樹發出悠悠之聲,聽著十分嚇人。
前大殿的西北角牆外二米左右有一株千年古柏,世人傳,該樹的中心板上有百鳥圖形,為此在清朝初年,樹的中心板被南蠻子盜走。
在現今的白雀寺北門靠東邊,原先有一大間房子,建在距地面1.5米左右的高台上,房內有一橫樑,一口口直徑近一米的大鐵鐘就懸在這6個橫樑上。
這裡說的教是寺院的主建築,此外,在寺院的周邊還有幾十畝地,供居士和香客使用。
下面寫幾句偏題的話:過往之事,很多的確無證可取。在大明萬曆二十五年七月,承德郎陝西西府通判邑人真予白釒宏撰寫的《白雀寺修伽藍殿記》中提到的:“漢明帝時佛始入中國,春秋無佛,安得神女為大悲菩薩乎”;照此說法,神女是在佛沒入中國以前成為大悲菩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