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叢書·問道系列·濟群法師:在路上

白象叢書·問道系列·濟群法師:在路上

《白象叢書·問道系列·濟群法師:在路上》內容簡介: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隨。境由心生,境隨心轉。修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白象叢書·問道系列·濟群法師:在路上》是濟群法師隨筆集。作者用優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來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象叢書•問道系列•濟群法師:在路上
  • 類型:勵志與成功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30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080681X, 9787510806810
  • 作者:濟群法師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24 頁
  • 開本:16 開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白象叢書·問道系列·濟群法師:在路上》編輯推薦:這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這是認識佛法的啟蒙之音。它能勘破無明時代的文明包裝,開釋浮躁世間的人心歸向。一代得道高僧濟群法師用佛法智慧解讀世人的困惑。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溈仰宗第十代傳人,國內知名法師。生於福建福安,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主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心經的人生智慧》《學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如是觀》等著作。

圖書目錄

根機
念頭都是引發煩惱的根源。
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到一切名利聲色的本質,
才能不被它們所傷害。
002 / 皈依是持戒的靈魂
005 / 皈依後,你找到歸宿了嗎
007 / 如何依止善知識
010 / 老僧常談,還得談
013 / 佛教的三級教育目標
015 / 學佛也需要一個共同認可的標準
019 / 成佛作祖的教育
022 / 六根清淨方為道
026 / 出家意味著什麼
032 / 修學的五個步驟
037 / 你的學佛目標是什麼
039 / 一個目標、一張地圖、一位導師、一群夥伴
043 / 大眾化修學體系的特點
046 / 把握修學普遍規則的重要性
050 / 成佛的第一生產力
052 / 眾里尋他千百度
正 見
正見,不僅是要我們改變局部問題,
更要幫助我們斷除無明,
回歸生命的本覺狀態,
這才是究竟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的途徑。
056 / 有正見才看得見 / 056
060 / 菩提心與空性見 / 060
065 / 正見——一雙看見光明的眼睛 / 065
069 / 具足萬法的自性 / 069
072 / 名言與真實 / 072
076 / 覺性,才是究竟的皈依處 / 076
079 / 培養正念,為正念而活 / 079
083 / 從四念處生起正念 / 083
087 / 佛法的核心之道——解脫 / 087
090 / 有限和無限的界限 / 090
092 / 邊見與中道 / 092
095 / 莫使禪宗成“殘宗” / 095
098 / 解脫真的成了江湖傳說嗎 / 098
精 進
佛教的根本就在於修學。
修學上去了,
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不藥而愈。
102 / 修行上路了,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105 / 需要戒律的十個理由
107 / 戒帶給我們的幫助
110 / 解脫的延伸和圓滿
114 / 理解——接納——利他
117 /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119 / 學院式教學的感想
122 / 別解脫還是別想解脫
126 / 帶著覺察心做事
132 / 你都在修些什麼
135 / 出離,是捨棄對輪迴的執著
137 / 聽說過這個三無嗎
140 / 中心和重心的轉移
144 / 我們說著慈悲,做了嗎
147 / 慈悲的廣度、力度和純度
150 / 觀自在,由觀而自在
153 / 自他相換換了什麼
法 門
受戒不只是一個形式,
關鍵是在我們內心埋下向善的種子。
我們受聲聞戒,是成就解脫的種子;
受菩薩戒,是成就菩提的種子。
156 / 以禪修助正見
160 / 禪修——以技術管理心念
164 / 七支供——給你的修行存點款
167 / 行願品是加行還是正行
171 / 念誦和念誦是不同的
173 / 現世樂的未完待續
176 / 聞法——你聽見的是聲音還是法義
179 / 多聞,多聞,還是多聞
182 / 貫穿三乘的完整版地圖
185 / 慢慢修來快快到
188 / 有願力還得有能力
190 / 要快,更要穩
195 / 從選擇到確定
196 / 心的訓練——定
200 / 念佛念什麼
203 /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205 / 禪修訓練你的覺察力
209 / 不需要千里追尋,解脫當下即是

文摘

老僧常談,還得談
我出家後,基本在佛學院度過,前後已有三十多年。對目前這種沿用社會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諸多感慨。事實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傳統,有一套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方法。佛陀本人就是偉大的教育家,歷代祖師則是優秀的授業師長。所以,未來的佛教教育,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現代教育的長處結合起來,這才是教界要走的思路。
佛法博大精深,真正抓住核心,並使修行走上軌道,絕非易事。學僧們通過幾年教理學習,各宗多有涉獵,但往往局限於知識,尋不著心行入處,得不到真實受用。原因何在?我以為,主要是忽視了基礎建設。在修學過程中,有些根本是繞不開的,那就是對三寶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和戒律。不論修習任何法門,皆須具足這些要素。就像使用電腦,首先必須安裝一套完善的作業系統,以此為平台,才能使用各種軟體開展工作。同樣的道理,基礎建設穩固了,才有能力選擇一個法門深入,否則的話,不是紙上談兵,就是盲修瞎練。問題是,這些基礎恰是目前佛學院教育中比較薄弱的環節。
作為出家人,一方面要通過對戒律的學習和行持培養僧格,在形象上具足威儀;一方面要從世俗習氣中脫離出來,通過對皈依和發心的修習,將內心調整到修行頻道。此外,更要確立正見。“知見”是佛法中最為豐富的部分,不說三大語系,僅漢傳各宗,亦有深邃義理作為構架。作為普通學子,若不具備良好的文化基礎和嚴格的哲學訓練,窮其一生,也難以一一消化。以往的修行者,多專擅一宗。學唯識,便深入唯識;學中觀,便精研中觀。待知見確立後,再以唯識見或中觀見指導修行。對於多數人來說,能將一宗理論學透便已不易。而目前的現狀是,課程開得相當龐雜,幾年內,便涉及了華嚴、天台等大經大論。結果學僧只能略知一二,不僅無法將理論付諸修行,甚至連繼承正見都存在困難。
由此我深深體會到,修學佛法須從基礎抓起,這正是修行之本。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發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見是解脫的根本,戒律是僧團的根本。忽略其一,修行必定出現偏差。
一個目標、一張地圖、一位導師、一群夥伴
學修離不開四個一,那就是一個目標、一張地圖、一位導師、一群夥伴。一個目標,就是解脫。不少人害怕解脫,以為一解脫就無法再過正常生活,就要和這個世界永別。事實上,我們所要解脫的是煩惱、迷惑而非其他。解脫煩惱、迷惑之後,我們才能自由自在,不被輪迴所縛,這也是學佛的真正意義所在。進一步,我們不僅要自己解脫,還要發心幫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脫。
一張地圖,就是《菩提道次第論》。這是宗大師為我們提供的,從學佛到成佛的簡明套路。其中,對每個步驟解決的重點和所應達到的標準都有詳細說明。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講述《菩提道次第論》課程時,對每個步驟的用心原理和修學規則都作了展開說明。只要把那一百多講課程用心聽下來並準確理解,相信大家就能把握佛法修學的基本理路。
一位導師,就是依止修學的善知識。如果你們對我有信心,就老老實實地跟著學。不是我需要你們對我有信心,而是具備信心之後,你們才能和法相應,才能從中真正得到受益。其實,讓你們生起信心對我也是一種責任,但從修學需要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們請求尊者加持時,尊者的回答是:“弟子啊,我求你們的信心。”事實確實如此,唯有具足信心的弟子,才有能力納受上師的加持。否則,就會像《菩提道次第論》所說的覆器那樣,即使法雨周遍,也是滴水不沾,空空如也。每天就在自己的感覺中轉悠,那是玩什麼呢?那是玩輪迴,最後辛苦的還是自己。
一群夥伴,就是菩提道上的同修,你們要互相提攜、互相促進。我們總在說發菩提心,說要幫助天下眾生,這就必須從身邊的人做起,對身邊的人寬容、愛護、平等、慈悲。如果連周圍的人都無法相處,菩提心從何修起?
眾里尋他千百度
在今天這個時代,商品空前繁榮。這種繁榮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普遍的盲目消費。同樣的盲從,還出現在佛教這個業已國際化的“信仰市場”上。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尤其是網路世界的普及,一時間,我們有了過去難以想像的學佛便利。足不出戶,即可聆聽海內外高僧大德的開示;點擊滑鼠,即可遍覽各宗各派乃至三大語系的典籍。於是乎,許多學人都有條件涉獵種種教法,接觸各個法門。
在如此眾多的聲音中,我們該何去何從?又以什麼作為抉擇標準?沒有相應的信仰素質,是無法作出正確判斷的。結果自然是跟著感覺走,或來者不拒,或偏執一端;或上下求索,或固步自封。無論哪種方式,仍是和凡夫心而非正法相應,這就導致信仰的盲目和混亂。
更何況,各宗在傳播過程中,為了弘揚的方便,都會立足自宗並強調其殊勝性。當這種方便被無限的擴展後,便會導致自宗的優越感,偏激者還會引發不同程度的排他性。比如部分南傳學者不承認大乘是佛說,以解脫為唯一目標;不少漢傳行人則輕視聲聞教法,以此為不究竟的,不屑修學;至於藏傳信徒,多奉金剛乘為至尊,並發展為無限的優越感。這就使得不同語系的佛教各自為政,甚至出現形同水火的極端局面。尤其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當我們有機會迅速接觸三大語系的佛教時,這種衝突顯得尤為突出。
即使選擇一個宗派後,也難以短時間內把握其要領、次第和操作方法。我們面對的傳統宗派,或有龐大的理論體系,如天台、華嚴、唯識等,不少人窮畢生精力苦讀參研,仍感學海無涯,不著邊際。另一方面,有些宗派在傳承過程中簡之又簡,如淨土宗幾乎只提倡一句佛號,禪宗幾乎僅強調一句話頭。簡單固然不是問題,但這種簡單若無相應理論認知為背景,便易流於膚淺和庸俗。對學人來說,入門似乎不難,可最初的新鮮過去之後,修行仍是難有著落的。就像目標太小的靶心,沒有相當功力,是難以準確擊中的。
我覺得,以上問題的共同點都在於,從某個局部而非佛法修學的整體來認識。只見局部,故不知之前缺失了什麼,之後又走向哪裡。這就有必要探討佛法共同的建立基礎,抉擇普遍的深淺次第,及一代教法的權實成分。在此基礎上,才能對各個宗派及法門給予準確定位,使學人能依此對照,明白自己處於修學過程的哪個環節。
有正見才看得見
學佛是為了追求解脫。那么,怎樣才能解脫?解脫與正見有何關係?佛法由教法和證法兩部分組成,二者不可分割。以往,有些人將教理和實修對立起來,在修學上帶來諸多流弊。禪宗學人說學教是“入海數沙”,教下學人說修禪是“盲修瞎練”。若埋首於經典而不顧實修,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地學習教理,即使掌握諸多理論,於改善生命也難有作用。反之,若無正見引導,坐來坐去,不過是在座上打打磕睡,往往坐出一大堆毛病後,還不知坐的究竟目的是什麼。
心,是極為複雜的。認識心的本來面目(空性層面),比在人群中找個只聞其名而素不相識者困難百千倍。比如教室中坐著一百多位同學,我要在其中尋找某人,但除名字之外,既無照片可作對照,也無信息可供參考。但只要逐一詢問,被問者都能誠實回答,總能找到目標所在。而當我們尋找心的本來面目時,卻沒這么幸運了。往往是,每出現的一個境界都試圖誘惑你:“我就是了。”到底是不是?必須有善知識引導,有正見作為指南,否則,如何在重重歧路中找到方向?
空性的特徵如何?雖無法以語言表達,但經教至少告訴了我們什麼不是空性。若無教理基礎,如何透過紛雜的心行去把握?自我非常狡猾,你想像空性是什麼樣,它很快會製造出相應的境界,誘使你以假為真。為什麼有些人修行容易出偏?多半也是缺乏教理基礎所致,一味跟著感覺走,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凡夫的感覺往往是錯覺。
教理本身是為修行服務的。學習教理,是為了樹立正見,這是解脫的保障。正見有兩個層面:一是聞思的“見”,通過聞思經教、如理思維而獲得;一是心行的“見”,通過禪修和相應的用心方法證得。具足聞思正見,就是為了進一步獲得心行上的正見。其中,有地前的,也有地上的;有有漏的,還有無漏的。
正見是解脫的根本。不論聞思正見還是心行正見,都是解脫不可或缺的保障。離開正見,何來解脫?我們發菩提心,也不能沒有空性見的配合,否則只能停留於世俗菩提心,作用非常有限。所以,發起世俗菩提心後,還應以正見不斷剔除其中雜質,了知世事如幻,超越我法二執。
最終,契入空性,體悟眾生原本一體,真正發起佛菩薩那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