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聖旨

白話聖旨又稱白話文聖旨,意思是皇帝的聖旨採用以宋元流行的漢語口語(或稱白話)書述。

口語進入漢語書面語的表達方式,自元朝開始,就已經在宮廷聖旨、政府公文中出現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話文聖旨
  • 寓意:皇帝的聖旨採用漢語口語書述。
事例,元朝,明朝,清朝,評價,

事例

元朝

元朝統治中國的是蒙古人。蒙古人不懂漢語,至少漢語水平是非常差。蒙古皇帝頒發的聖旨,大多數是大白話,有些還是從蒙古語中轉譯成大白話的。
最初,元朝政府公文多是蒙文表達,但要翻譯給漢人看,可不同語言的詞序又不同,例如蒙古語中有大量的後置語,是沒有辦法在漢語中找到相應的語法成分的,所以,在逐字對譯過程中,乾脆就用口語形式來‘硬譯’,就這樣大白話進入了宮廷書面語,久而久之,大家發現,這種‘漢語硬譯白話文’還是比較接近於原意的,甚至還有一點清新的意味,於是就沿用了。

明朝

出身下層社會的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後沿襲了元朝皇帝這種聖旨風格。而這種白話聖旨。
某群島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吏問咋辦,朱元璋一道聖旨說: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朱元璋不但頒發給農民的聖旨是大白話,頒發給國子監學生的聖旨也是大白話。北京國子監聖諭碑上刻著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太學生的訓示:
“恁(同“你”)學生每聽著:先前那宗訥做祭酒呵,學規好生嚴肅,秀才每循規蹈矩,都肯向學,所以教出來的個箇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後人來他善終了,以禮送他回鄉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懷著異心,不明教誨,把宗訥的學規都改壞了,所以生徒全不務學,用著他呵,好生壞事。如今著那年紀小的秀才官人每來署學事,他定的學規,恁每當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潑皮,違犯學規的,若祭酒來奏著恁呵,都不饒,全家發向煙瘴地面去,或充軍,或充吏,或做首領官。今後學規嚴緊,若有無籍之徒,敢有似前貼沒頭貼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貼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呵,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將那犯人凌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發往煙瘴地面。欽此!”
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朱元璋給戶部下發的清查登記戶口的指示。原文如下:
“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著,繞地里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作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們)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作軍。欽此”。
不但朱元璋用大白話發聖旨,其兒子朱棣也一樣。朱棣有這樣一道聖旨:
“那軍家每年街市開張鋪面,做買賣,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買辦?你部里行文書,著應天府知道:今後若有買辦,但是開鋪面之家,不分軍民人家一體著他買辦。敢有違了的,拿來不饒。欽此。”

清朝

清朝各皇帝紅筆批閱後的奏摺上也採用白話文。雍正心性直率,自謂“真漢子”,從雍正皇帝的諸多朱批不難看出,白話文也是居多。
清朝各皇帝“朕知道了”清朝各皇帝“朕知道了”
批葛森折:旗下人員,只以見錢,眼都黑了。
批佟吉圖折:知人則哲,為帝其難之。朕這樣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這樣人!
批李衛折:好事好事!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
批王士俊折:豈有是理!朕心寒之極,未料王士俊如此待朕也。
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個人,大笑話!真笑話!有面傳口諭,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
批年羹堯折: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親王都心疼你落眼淚。阿彌陀佛,好一大險!
批鄂爾泰折:覽。商人此一片至誠敬愛之心,甚知恩,可憐見兒的。
批王國棟折: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懼,特諭。
批田文鏡折:朕生平從不負人,人或負朕,上天默助,必獲報復。
批田文鏡折:不過叫你知道你主子為人居心,真正明鏡鐵漢,越發勉力小心就是了。你若信得過自己,放心又放心,就是金剛不能撼動朕絲毫,妖怪不能惑朕一點。你自己若不是了,就是佛爺也救不下你來,勉為之。朕待你的恩,細細的想全朕用你臉,要緊!要緊!
批石文焯折:喜也憑你,笑也任你,氣也隨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惱也從你,朕從來不會心口相異。
批石文焯折:朕如此推心置腹,任用爾等,凡有累民之舉,概令據實入告。爾等竟若罔聞,政令乖方一至於此,朕惟仰天淚下,亦無言可諭爾等也。
批田文鏡折: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評價

白話聖旨,用純粹白話寫成,充滿當時的俚語俗言,而且非常口語化,讀來饒有趣味。地道原始,活色生香的白話語言,更能惟妙惟肖地道出精神氣質,而文縐縐的“之乎者也”,則無法表達皇帝的本意。
白話聖旨傳遞了許多正史中反映不出的信息。朱元璋的白話說得熟練,絲毫看不到文言的儒雅之風。開口就是“你每”(元明時期,“你們”的“們”普遍寫作“每”),如果是正史記載,絕不會出現這等字樣,充其量說“爾等”如何如何。而且具體要求到“寫得真著”,就是說字跡不能潦草。這說明,當時白話的使用已經十分普及。同時也說明,朱元璋自己是以說白話為樂事的,他很有可能對那種文縐縐的語言有一種來自下層社會的強烈反感,不然,他不會親自擬制這樣一副“通俗聖旨”。相比之下,秦末陳勝為王,原來一塊當僱工的老夥計來說了點家常,就使陳勝感到難堪,老夥計也被砍了腦袋。而朱元璋說下層語言,絲毫不感到丟面子。
朱元璋父子的白話聖旨不少,但是明朝後世的皇帝,他們頒布的聖旨最終還是重新“文雅”起來。與草莽的祖宗相比,他們需要用文雅和精緻來包裝他們的高貴,也需要文雅和精緻來證明其政權的文明水平。與祖宗相比,粗鄙的自信顯然是大大地減少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