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軍

白袍軍

白袍軍,也稱為陳慶之兵團,是以南朝陳慶之為將帥的軍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袍軍
  • 也稱陳慶之兵團
  • 將帥:陳慶之
  • 朝代:南北朝
軍團簡介,統帥簡介,主要戰役,徐州之戰,壽春戰役,渦陽之戰,北伐洛陽,後續,歷史疑點,七千白袍軍,三戰三捷,元天穆的援軍,

軍團簡介

陳慶之,南朝時期梁國人。旗下七千白袍軍,以寡勝多,數次大破北魏軍。

統帥簡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中國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
英雄莫問出處。出身庶族寒門的陳慶之自幼便隨從蕭衍,當時蕭衍還沒有起兵反齊,陳慶之在蕭衍府中的身份只是一個小書童。公元502年,蕭衍登上了南梁皇帝的寶座。當時年僅18歲的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主書這個官職是晉朝設立的,隸屬於中書省,最初由武官擔任,南朝宋時改為文職。所以在蕭衍登基的時候,是把陳慶之作為文人看待的。而據《梁書》記載,陳慶之“射不穿札,馬非所便”,也說明他在勇力方面雖然不至於無縛雞之力,但是也絕不是勇冠三軍的猛將,這也是他和那些流芳千古的名將最大的差別。
“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擔任主書後的陳慶之,冷靜地觀察時局政事,期盼著有一天能夠為朝廷效力。在他41歲時,機會終於來了。

主要戰役

徐州之戰

公元525年,北魏發生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元法僧失敗後困守徐州。由於覺察到大勢已去,所以元法僧投降南梁,並將徐州拱手送給蕭衍。於是,蕭衍任命陳慶之為威武將軍,帶兵去接應元法僧。這次接應行動並沒有遇到太大阻力,恐怕這也是蕭衍給這個年過四十的昔日好友一次表現的機會。總之陳慶之很順利地把元法僧接應回來後,即被任命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
徐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對於割據南北一方的梁魏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北魏當然不允許徐州落入南梁之手,立刻調集兩位宗室元延明、元彧率領兩萬人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阻截蕭綜。元延明派遣手下別將丘大千修築堡壘阻擋梁軍前進,梁軍陷入非常不利的局勢之中。然而陳慶之以硬碰硬的手法用兩千人馬硬撼敵陣。戰鬥一開始便呈現出一邊倒的局勢,倒下的並非處於劣勢的梁軍,而是占有優勢兵力和地形的魏軍。《梁書》中用“進薄其壘,一鼓便潰”這八個字記述了陳慶之以摧枯拉朽的攻勢撕破敵人的防線。雖然首戰告捷,但是此時卻發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變故。問題出在南梁大軍主帥蕭綜身上,他居然在一天夜裡,扔下整個大軍,隻身一人投降了魏軍。因此梁軍發生混亂,魏軍趁亂攻擊,梁軍損失慘重。只有陳慶之率領本部人馬突圍。雖然這次戰鬥最後收場得很窩囊,但是陳慶之卻顯露出過人的軍事才能。
率2000軍,對陣北魏2萬,一鼓破敵壘。這是陳慶之領兵的第一戰,雖然是初陣,雖然沒有最終獲勝,但陳慶之的軍事才能和作戰風格已初現端倪。

壽春戰役

公元526年,北魏由於胡太后專權,引發了一系列內部動亂。這對於南梁來說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南梁派安西將軍元樹進攻壽春,由陳慶之隨同並負責軍事上的指揮。此戰南梁大獲全勝,取得壽陽等五十二座北魏的城池。為了表彰陳慶之在壽春戰役中的出色表現,蕭衍賜封他為關中侯。經過這次戰役,陳慶之已經成長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渦陽之戰

公元527年,上天再次垂青南梁。此時北魏境內的葛榮率領起義軍攻陷信都,圍攻鄴城。另一方面蕭寶寅在長安兵變稱帝,其他大小叛亂此起彼伏。南梁剛剛在前一年拿下壽春,乘勝進攻廣陵和渦陽(今安徽蒙城)。負責進攻渦陽的南梁方面指揮是曹仲宗,陳慶之當時也在這支軍隊中擔任假節(皇帝的代表)。
北魏為解渦陽之圍,派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率領十五萬人馬(亦說數萬步騎)增援渦陽。魏援軍的先頭部隊行進到距渦陽四十里的駝澗,陳慶之力排眾議提議主動出擊,他親自帶領部下幾百人,突然對敵人前鋒發起進攻,打敗敵軍前鋒。這一仗給魏軍的士氣造成很大打擊,以至魏軍的增援並沒能扭轉渦陽戰場的局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渦陽之戰前後持續了大半年時間,其間大小戰鬥數百次,雙方軍隊都已接近強弩之末。此時魏軍又派來了增援部隊,並且在梁軍的後方開始修築工事。曹仲宗害怕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而且此時梁軍已無鬥志,於是準備撤軍。陳慶之聽說這個訊息後,拿著皇帝賜予的節杖站在營門口慷慨陳詞道:“我們這次出兵,經歷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耗費了國家巨額的錢糧,經歷了無數戰鬥。現在,你們竟然不考慮如何獲勝,而想著撤軍,你們這哪裡是想著為國家立功,不過是借行軍之名,進行搶掠罷了。我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現在如果你們執意要撤退,我只好拿出皇帝賜給我的密詔,依照密詔中的指示行事了。”經過這次營門陳詞,陳慶之取得了梁軍的實際指揮權。
當時魏軍在梁軍周圍已經築起了十三座堡壘,互成掎角之勢。於是陳慶之挑選軍中的精銳(數千人馬),趁夜銜枚而出,一夜就攻陷了敵軍的四座堡壘。渦陽守軍經歷了大半年的消耗後,此時也已接近崩潰。渦陽守將王緯開城投降。魏軍剩下的九座堡壘兵力仍然雄厚,梁軍乘勝強攻,剩下的九座堡壘瞬間瓦解,魏軍大規模潰敗。此戰魏軍幾乎全軍覆沒,書稱“屍首淤塞淮水”(屍體和遺棄的兵器車馬竟將淮河的一段河道阻塞)。

北伐洛陽

重頭戲來了,北魏爾朱榮之亂,宗親北海王難逃,欲向梁借兵復國,陳慶之奉命護送。
公元528年,北魏宮廷再次發生政變,胡太后毒死了十九歲的親生兒子孝明帝,另立三歲的元釗為帝。爾朱榮打著替孝明帝報仇的旗號,起兵進入洛陽,在洛陽外河陰,屠殺了包括胡太后和小皇帝在內的兩千多名皇親重臣,這就是著名的河陰之變。一時間北魏朝野人人自危,紛紛投降南梁,其中包括北海王元顥。
大通二年(528年)四月,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梁武欲利用其向北拓地,至不濟也能在魏梁間建立個防衛緩衝地帶,遂封元顥為魏王,命陳慶之率軍7000護送北歸。蕭衍對元顥也沒有抱太大希望,只派七千人護送他深入北魏幾乎等於送羊入虎口。當然最後的結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一切都因為領軍的人是陳慶之。
梁大通三年(529年)四月,魏元天穆率大兵東討邢杲,陳慶之乘虛北上,圍攻梁國(治睢陽)。大軍行至睢陽南,元顥迫不及待地稱帝,並且賜封陳慶之一大串高官顯爵。可見這個朝不保夕的流亡“皇帝”對陳慶之何等依賴。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丘大千,就是那個陳慶之出道時以兩千人馬擊破他的堡壘的魏將,此時擁有七萬重兵把守睢陽。他這次不敢再輕視陳慶之,在睢陽城外連築九道連營,企圖阻擋陳慶之的北進。這是一場七千遠征軍對七萬嚴陣以待守軍的戰鬥,可這場戰鬥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陳慶之早上開始發動進攻,在下午四點左右,攻克了九座連營中的三座,丘大千率領剩下的人馬投降。
為了阻止陳慶之繼續北上,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領羽林軍兩萬,駐守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考城的地勢非常特殊,環城四面被水包圍。元暉業自以為憑藉天險,量陳慶之區區七千人馬如何攻克考城。四月二十日,陳慶之進軍考城。沒想到陳慶之在水上築起浮壘,沒費吹灰之力就攻克考城,並且生擒元暉業。這一戰梁軍繳獲了豐富的戰利品,僅戰車就俘獲了七千八百輛。攻克考城後,大軍繼續向西進發,一路上魏軍守將望風而降。五月一日,魏大梁守軍望白袍而降。
此時的北魏國內局勢發生了轉變,爾朱榮在鄴城以七千精銳騎兵剿滅了葛榮幾十萬起義軍,又打敗了割據長安的蕭寶寅,其他叛亂也紛紛被鎮壓,北魏暫時可以集結強大的兵力來對付陳慶之了。這時,陳慶之的遠征軍被北魏左僕射楊昱率領的七萬羽林軍,擋在了滎陽。而元天穆奉爾朱榮之命,正率領大軍日夜兼程趕赴滎陽。另一支由爾朱世隆率領的一萬人馬進駐虎牢關,截斷了陳慶之的退路。駐守滎陽的七萬羽林軍裝備精良,憑藉滎陽城高池深,守得固若金湯。而元天穆帶來的更是久經沙場的北魏精銳騎兵。北魏這次動員了國內最精銳的軍事力量,誓把陳慶之剿滅於滎陽城下。
當元天穆的援軍出現在陳慶之背後的時候,滎陽仍然沒有攻克。梁軍看到己方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時,軍心開始動搖。此時,陳慶之命令人馬稍作休息,他對手下兵將說:“我們這一路打過來,攻城略地,殺死人家的父兄,搶掠人家的子女,都不計其數。所以元天穆手下的人馬和我們不共戴天。現在我們只有七千人,而敵人接近三十萬,今天咱們只能抱定決死一戰的信念了。元天穆帶來的都是騎兵,如果在平原交戰,我們必敗無疑,現在只有趁元天穆沒有進攻之前攻下滎陽。大家再猶豫的話,那我們只有等人屠宰的份了。”聽了陳慶之的話,眾將士情緒激昂,摩拳擦掌。陳慶之立刻命令發動攻擊,手下勇士前仆後繼,終於在元天穆形成包圍之前攻克滎陽,並且生擒楊昱。
隨後,陳慶之趁元天穆大軍剛到,陣腳未穩的時機,帶領三千騎兵反撲敵軍。魏軍沒想到剛剛浴血奮戰疲憊不堪的梁軍,居然敢放棄固守滎陽的有利條件,主動對數倍於己的敵人發動進攻。也許是過於措手不及,總之這場戰鬥的結果是幾萬魏軍全線潰敗,元天穆隻身帶領幾十騎倉皇北逃。陳慶之乘勝賓士虎牢關,虎牢關的爾朱世隆此時已經被陳慶之嚇破了膽,七萬守軍的滎陽都不堪一擊,更何況區區一萬人馬。爾朱世隆連猶豫一下都沒有,馬上放棄虎牢關逃跑了。
《梁書列傳二十六陳慶之傳》明文記載了陳慶之滎陽之戰的經過:“魏左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眾凡七萬,據滎陽拒顥。兵既精強,城又險固,慶之攻未能拔。魏將元天穆大軍復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九千,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騎一萬,據虎牢。天穆、吐沒兒前後繼至,旗鼓相望。時滎陽未拔,士眾皆恐,慶之乃解鞍秣馬,宣喻眾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並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一鼓悉使登城,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俄而魏陣外合,慶之率騎三千背城逆戰,大破之,魯安於陣乞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收滎陽儲實,牛馬谷帛不可勝計。”
此時,在魏將的心目中,陳慶之有如神助是不可戰勝的。北魏孝莊帝倉皇逃往河內(今河南沁陽),留在洛陽的魏臣很識相的迎接元顥進入洛陽。五月二十五日,元顥入洛陽,改元建武。於是元顥大模大樣地坐在了龍椅上,過起了皇帝癮。
陳慶之7000人北上洛陽,居然連戰連捷。在睢陽大破7萬守軍,攻占城池;考城殲滅2萬守軍,攻占城池;進攻7萬御林軍防守的滎陽,膠著中遭援軍20餘萬包圍,然後在包圍圈形成之前,大破滎陽,攻占城池。
此時,爾朱榮已經在北面集結了三十萬左右的大軍(號稱一百萬),伺機反撲洛陽。就在元顥入主洛陽六十五天后,爾朱榮帶著從洛陽逃走的孝莊帝,揮師洛陽。此次北魏大軍由爾朱榮親自指揮,這個曾經在北魏不可一世的軍事奇才終於要和陳慶之這個後起之秀對決疆場。聽說爾朱榮的大軍南下,那些前期投降元顥的地方又紛紛倒戈投向了爾朱榮,局勢對於元顥一方非常不利。陳慶之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帶領自己的七千人渡過黃河,駐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軍展開鏖戰。從人數上說,陳慶之處於絕對的劣勢,而且北魏此次的總司令是曾經以七千軍破葛榮幾十萬起義軍的爾朱榮。按理說此次陳慶之完全沒有勝算。然而陳慶之再一次創造了軍事奇蹟,在中郎城阻截了爾朱榮三天,這三天裡戰鬥異常激烈,最終因為爾朱榮損失慘重而被迫撤兵。
面對強敵,爾朱榮為了穩定軍心,用上了從古至今屢試不爽的伎倆。他指使一個號稱善觀天象叫劉助的人站出來說,根據天象的顯示,不出十日,河南就可以平定。不得不承認這個伎倆還是相當有效的,爾朱榮的大軍暫時穩定了軍心,沒有造成潰敗,也由此可見陳慶之對爾朱榮大軍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爾朱榮不敢再和陳慶之正面攻戰,偷偷渡過黃河,繞過陳慶之駐守的中郎城,直接攻擊洛陽。元顥當然是不堪一擊的,他的人馬一觸即潰,至此臨潁短暫的政權也壽終正寢。
元顥政權玩完了,陳慶之只好帶領手下的人馬開始向南梁撤退。爾朱榮親自帶領大軍追擊陳慶之部隊。陳慶之的人馬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發,正在渡河的軍隊被洪水吞沒,幸好陳慶之本人幸免於難。失去軍隊的陳慶之只好化妝為一個僧人躲過爾朱榮大軍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輾轉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衛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此次北伐,陳慶之率七千白袍,大戰四十七,全勝!攻城三十二,皆克!取帝都,卷半國!最後若非天災,還要全身而退。北方民謠稱:名軍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因為陳慶之作戰時身穿白袍 陳慶之被老百姓稱為“白袍戰神”!

後續

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軍至黎漿,陳慶之已擊破侯景。

歷史疑點

七千白袍軍

陳慶之北伐軍總數七千左右,這一點基本上無異議,但兵種究竟是步兵還是騎兵?就當時的客觀條件,以及史書的記載,我認為陳慶之北伐軍的兵種既不是純粹的步兵,也不是純粹的騎兵,而是步騎兼有。
《資治通鑑》也採信“三千騎兵”的說法。後來洛陽失陷,陳慶之東撤時,梁書記載“慶之馬步數千,結陣東反”也說他部下步兵騎兵都有。大都認為陳慶之北伐軍步兵騎兵都有,大致上步騎相當。

三戰三捷

據《梁書.陳慶之傳》記載“遂至睢陽。魏將丘大千有眾七萬,分築九城以相拒。慶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壘,大千乃降。時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萬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城四面縈水,守備嚴固。慶之命浮水築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仍趨大梁,望旗歸款。顥進慶之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眾而西。”連破丘大千和元暉業兩軍。不過這段記載有兩個問題,首先,丘大千這種連正式將軍職號的偏將,不可能有眾七萬之多。之所以出現這種記載,有兩種可能。第一,梁書的編撰者站在南朝的立場,誇大丘大千的兵力,以突顯陳慶之的戰功;第二,據《梁書.陳慶之傳》記載,之前在徐州,丘大千曾和陳慶之交過手,結果被陳慶之一鼓而下,輸得非常狼狽,這一戰可能故意誇大軍數,好給自己壯膽。其次,元暉業戰敗被俘之後,魏諸城“望旗歸款”,這又是為什麼,僅僅因為陳慶之那七千多人馬戰無不勝么?陳慶之能夠僅率七千之眾北伐,一方面因為選擇了最適當的時機,另一方面,這七千兵馬本身是精銳應屬無疑。但是,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這裡就要提到元顥這位魏主了,元顥原本是北魏的北海王,父親北海平王元詳是獻文帝的兒子,孝文帝的弟弟,和孝莊帝元子攸是堂兄弟,是北魏的宗室近親,所以之前薛琡才主張“顥帝室近親,來稱義舉,其勢難測,宜先去之。”元顥在北魏官員之中還是具備一定號召力的,由於他的存在,陳慶之連勝兩陣之後,進展才可能那么順利,幾乎未遇抵抗,就進兵滎陽。滎陽一戰的經過,在開篇陳慶之北伐兵力時已經一併詳細分析過,不再贅述。唯一可能存疑的是當時滎陽守軍如果真是七萬精銳之師,為何不出城應敵,只是死守?當時北魏兩大主力軍團都不在河南一帶,很可能那七萬隻是號稱,或者即使真有七萬,也不象梁書記載的那樣是精銳。

元天穆的援軍

陳慶之滎陽城外激勵士氣時,明言“虜眾三十餘萬”指的應當是魏軍總兵力,而不是元天穆在這一戰實際指揮的兵力)“元天穆大軍復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九千”,單前鋒兩部就有步騎一萬四千(這些數字我想還是很可信的,沒有什麼誇張之處),其中騎兵應有近萬,再加上後面還有元天穆的主力,則陳慶之至少要面對萬餘魏軍騎兵(實際騎兵數字應當在兩萬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