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觀

白衣觀

白衣觀,又名千丘白塔,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播陽鎮境內,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侗族道士募建,供奉太上老君和侗族崇拜的諸神。

白衣觀主樓為一座五層八角塔式樓閣,坐北朝南,高20米,底層邊長4.6米,平面呈八方形,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白衣觀為純木結構,邊長5.7米,由八根骨幹杉柱支撐,全部用榫槽銜接。建築構件上塑有蛟龍、彩鳳、雄師、麒麟以及各種花鳥圖案;板壁和天花板上繪有“送妲妃”“哪吒鬧海”“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神話傳說故事,整個建築體現了侗漢文化合璧。

2013年3月5日,白衣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衣觀
  • 地理位置: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播陽鎮境內
  • 所處時代:清
  • 占地面積:2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265-3-563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別名:千丘白塔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白衣觀始建。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白衣觀。
1966-1976年間,白衣觀部分建築遭到破壞。
1988年,白衣觀立架大修,並在原址上照原樣重修純木結構門樓一座,新建全木結構輔房三間,構成庭院式塔樓木構建築群。
1989年,維修白衣觀。

建築格局

白衣觀主樓為一座五層八角塔式樓閣,坐北朝南,高20米,底層邊長4.6米,平面呈八方形,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白衣觀為純木結構,邊長5.7米,由八根骨幹杉柱支撐,全部用榫槽銜接。
白衣觀每層樓檐均呈扇形瓦口,檐角上翹。每個檐角吊著銅鈴,屋頂裝著一隻銅鳥。末層頂端收尖處蓋有由鉚釘固定的特製銅瓦,上有葫蘆寶頂。觀內底層置有大鐘、大鼓。 白衣觀原各層都置有神龕,今已不存,有旋梯可至上層。
白衣觀五層室內設定各異,一層為白衣觀音木雕,合掌於神座上,神座下對立手持禪杖的彌陀木雕;天花板中間繪有一對鴛鴦戲水圖案,四角各繪有展翅蝙蝠。二層有手抱朝軒的三座蒲團佛木雕,即如來、蒙尼、釋迦三佛,佛的頭頂楣枋上繪有一對飛鳳。三層有三尊坐像木雕,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的頭頂上方畫有雙龍抱寶圖案。四層為張天師全身木雕,天花板上畫有八卦圖。五層無塑雕,但繪有許多神話故事壁畫,四角還繪有流雲,禽蟲圖案。整個建築體現了侗漢文化合璧。

文物遺存

白衣觀板壁和天花板上均繪彩色壁畫,建築構件上塑有蛟龍、彩鳳、雄師、麒麟以及各種花鳥圖案;板壁和天花板上繪有“送妲妃”“哪吒鬧海”“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神話傳說故事,色彩鮮艷。

歷史文化

  • 寺廟由來
傳說那時當地有人在傍晚時分常看到白衣女子亭亭玉立在這裡,但待人走近時又突然消逝得無影無蹤。眾人認為這是觀音娘娘下凡現身,因此大家自動捐款捐料修建這座廟宇作為紀念,名“白衣觀”。
  • 侗鄉道教
道教在明代已傳入侗族地區。黎平府和永從縣明代所設的官員中就有“道紀都紀”和“道會司”之職。現在侗族境內尚有道士和道觀。侗鄉的道士多為居家道士,也稱火居道士。這類道士不在道觀出家,居住在自己家裡,專為亡人做道場或為地方打太平醮。現存道觀中以通道播陽的白衣觀最有文化價值。

文物價值

白衣觀是侗族自治縣最大的一座古代樓閣式的道教建築,也是侗族地區唯一的道教寺觀,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1972年,白衣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白衣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白衣觀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播陽鎮境內。
播陽鎮
  • 門票價格
免費。
  • 交通信息
從縣溪到播陽或者從雙江鎮坐車過去,票價8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