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褐腐病

白菜褐腐病

白菜褐腐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發生在白菜的病害,主要為害葉柄基部,多在成株期發病。白菜葉柄外壁接近地面菜幫上,生有褐色或黑褐色凹陷斑,周緣不大明顯。濕度大時,病斑上現褐色或黃褐色蛛網狀菌絲及菌核,發病重的葉柄基部逐漸腐爛,或病葉發黃脫落。

白菜褐腐病是一種土傳病害,病原菌寄主廣泛,在中國發生普遍,對生產有一定影響。一般在土壤粘重、整地粗放澇窪積水、大水漫灌、密植深種、培土過厚的情況下易誘發此病。

白菜褐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精耕細作,選擇通透性好的土壤種菜;科學密植,保持田間通風透光,增強植株抗病性;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及時清除病葉攜出田外深埋或燒毀;發病初期及時噴藥,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銷毀,並全面施藥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菜褐腐病
  • 外文名:Chinese cabbage brown rot
  • 別名:大白菜褐腐病
  • 病原:立枯絲核菌
  • 為害作物:白菜
  • 為害部位:葉柄基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白菜褐腐病病原為立枯絲核菌(學名: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初生菌絲無色,後變黃揭色,具隔,直徑8~12微米,分枝基部變細,分枝處往往成直角。菌核不定形,淺揭至黑褐色。有性階段稱絲核薄膜革菌(學名:Pellicularia filamentosa (Pat.) Rogers),屬擔子菌亞門真菌。擔孢子圓形,大小(6~9)微米×(5~7)微米,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傳播和繁殖,其生長發育最適溫度24℃左右,最高40~42℃,最低13~15℃,最適24℃左右。該病原除為害白菜外,還侵染甘藍、黃瓜、菜豆、蔥、萵苣、茼蒿及茄科蔬菜等其他植物。

為害症狀

白菜褐腐病主要為害白菜的葉柄基部,多在成株期發病。初發病先於近地面葉柄外壁生淡褐色斑點,後擴大為褐色至暗褐色不規則斑,略凹陷,周緣不甚明顯。嚴重為害時,葉柄基部腐爛,葉片發黃枯死。濕度大時,病部生出褐色至黃褐色蛛網狀菌絲和疏鬆的菌核。

侵染循環

病菌主要以菌核附著在病殘體上,落於土中越冬。翌春溫濕度條件適宜時,菌核長出新菌絲,其中寄主附近的菌絲延伸觸及到植株,通過表皮直接侵染致病。該病原菌寄主廣泛,至秋大白菜播種後,引起苗期立枯病、猝倒病和成株期的褐腐病。褐腐病菌的生命力很強,在無寄主情況下,可在腐殖質豐富的土壤里,營腐生生活2~3年不死。病菌通過雨水、灌溉水、農具等擴大再侵染,越冬菌核和未腐熟的農家肥,為主要次侵染源。

流行規律

白菜褐腐病一般在土壤粘重、整地粗放、澇窪積水、大水漫灌、密植深種、培土過厚的情況下易發生。多雨高濕氣候條件、菜地積水、通透性差、栽種過深、培土過多、施用未經充分腐熟有機肥等,病害發生較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措施:精耕細作,選擇通透性好的土壤種菜,保持地面平整、疏鬆,避免大水漫灌,雨後或灌水落乾後及時淺中耕,防止地表土積水或結塊;提倡帶狀壟播,科學密植,保持田間通風透光,增強植株抗病性;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及時清除病葉攜出田外深埋或燒毀等。
藥劑防治技術:發病初期及時噴藥,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粉6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50倍液,40%拌種雙粉劑500倍懸浮液,5%井崗黴素可溶粉1000倍液。每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銷毀,並全面施藥防治,對絡氨銅不敏感的品種,可噴灑14%絡氨銅水劑350倍液,或40%拌種雙粉劑500倍液,每7~8天噴1次,連噴2~3次,拌種雙對水後應及時噴用,並要時時搖動藥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