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洞村(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光明街道下轄村)

白花洞村(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光明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花洞村位於深圳市光明區東部丘陵地帶,村名最早記載於明崇禎年間的《東莞縣誌》,是一座擁有4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也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村落。

白花洞村現屬光明新區光明辦事處管轄。全村600多戶籍人口,都是客家人。村子雖然不大,但可以分新圍、地洋頭、黃屋排、圍肚、馬池田5個自然村,而且每個自然村都建有炮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花洞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光明街道
  • 管轄單位:光明新區光明辦事處
地理環境,建制沿革,民系方言,人口,經濟,地方事業,傳統建築,地方習俗,地方事件,主要人物,

地理環境

白花洞村,位於光明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9千米。相鄰目然村有鳳風凰村、碧眼村、還口村、福城街道大水坑村。坐落於深圳北部丘陵地帶,周邊有梅坳山、吊神山,最高海拔288米。
村內的白花河為觀瀾河支流,河長17.32千米,流域面積36.28平方千米。村周圍有4座水庫,鵝頸水庫、禾差澗水庫、畔坑水庫、吊神山水庫。

建制沿革

白花洞村是一座擁有3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周氏先祖周禮茂夫婦率四個兒子由惠州遷徙至此,開荒墾田,聚族而居。因此處地形如木桶,易守難攻,得名洞,加之滿山開遍白花,先祖認為白花遍山代表男丁興旺,且又是由惠州白花鎮遷徙而來,為感念故土,取名白花洞村,又名白花村。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觀瀾鄉;1952年,屬寶安縣第三區觀瀾鄉;1956年,屬觀瀾區庫坑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白花大隊;1960年,屬布吉區觀瀾公社;1977年,屬廣東省國營光明農場;1979年1月,屬深圳市光明華僑畜牧場農林業隊;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光明華僑畜牧場農林業隊;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光明華僑畜牧場;1999年,屬光明街道;2007年,屬深圳市光明新區光明街道;2015年,屬光明街道白花社區。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話

人口

村民主要有周姓、黃姓、楊姓。第一大姓為周姓原居福建,後遷至廣東惠州白花鎮,清代遷至該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926人,其中男性433人,女性493人;80歲以上20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83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96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265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6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00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新加坡、荷蘭等國。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糧食作物有水稻、薯類、豆類等,還有花生、甘蔗等,山坡種植荔枝、龍眼、梨、棗等。該村劃入光明華僑畜牧場後,村民成為畜牧工人。改革開放後,逐步發展工業區,由農牧業轉向工業、以廠房出租為主要收入來源,並自辦商業、商鋪等。現村集體經營主要有廠房出租、商鋪租賃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等。

地方事業

毗鄰廣深港高速鐵路。觀光路、富民大道、白花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通電話,80年代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
村中建有童童樂幼稚園、白花社區公園、籃球場、健身場、老人活動中心、文體廣場、文體公園、鄰里服務中心、社區圖書室等。還組建了籃球隊、舞蹈隊,成立了攝影協會等文體組織。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
現保存較好的民居在老屋區,現存60座,大多建於清和民國時期,也有少數建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民居單元房為兩開間或三開間,少數為單開間。牆體多為青磚和三合土夯築而成,門框和牆裙均用麻石,內部用木樑承重,房頂為青瓦覆蓋。現大多已無人居住。村里還有一口古井,井台似圍肚,人稱圍肚古井。
周氏宗祠,位於白花洞村圍肚片區二排西側,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面闊10.4米,進深8.64米,祠堂內前堂小後堂大,層次分明。祠堂大門兩邊雕刻有門聯“汝高世德常興業;南宗枝茂長發家”,正上方有“周氏宗祠”四字匾額。後堂供奉祖先牌位,堂內用木柱頂住橫樑,橫樑上有精美的木雕。祖先牌位兩側刻著“鳳起岐山鳴新地;遂開廉水毓文人”楹聯。周氏宗祠經過多次修葺,現保存完好。每逢春節、中秋節、重陽節、農曆每月初一、十五等,村里周氏族人會到此點燈上香,紀念先祖。
紹岐祖祠,位於白花洞村圍肚片區前排,坐南朝北,三開間兩進,面闊7.4米,進深12.1米,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前堂門檐壁有人物彩繪,大門上有“紹岐祖祠”匾額,右書“紹廉汝學”,左邊“岐鳳朝陽”。1988年重修,2014年被公布為光明新區不可移動文物。
村內現存5座碉樓,為白花碉樓、馬池樓和12座代的碼樓群。白花洞村碉樓均建於清朝,屬中西合壁式建築,外觀呈四方立柱形,西式雕花屋檐,中式庭院、門相,5—6層,約20米,占地面積80—100平方米。採用上早木結構,頂層呈雨披形。三合土牆體下寬上窄,底層寬約1米,頂層寬0.4米,呈梯形。
大門是進入碉樓的唯一通道,多設雙重鐵門。每層設有門窗,木梯沿後牆而置。樓圍基周邊有附屬建築,風格各異,依主人喜好而建。
白花碉樓底層長5.4米,寬7.95米,占地面積約43平方米,5層樓,高約20米。馬池田碉樓及其附屬建築為華僑周瑪龍所建。
據周瑪龍兒子周永欣講述,其父周瑪龍於 1934年從印度尼西亞回到馬池田,花500塊大洋買下一塊地皮,動工興建樓及附屬房屋,次年落成。周家自1935年搬人新居至今,落成時添置的家具依舊完好。一隻掛在牆上的進口機械時鐘,已經走過了80個春秋,從未停擺。正廳和偏廳上面各有一條雕花杉木,上面分別刻著“奕世其昌”“百千子孫”字樣,名為“子孫桁”。碉樓及附樓外牆表面用石灰漿抹平,裝修藝術很具特色。附樓兩個門上分別鏤刻的“福壽康寧”和“天降吉祥”的門額,為當時特地從上海請來的書法家所書。柱頭、檐屏上雕龍畫鳳,門上方牆壁所繪的鹿、花鳥、人物、山水等圖案栩栩如生,象徵著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福祿壽全。
天后宮(原為天后堂),始建於清朝末期,重修於2011年。供奉媽祖。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為媽祖誕辰日,九月初九為媽祖升天日,村民前往祭拜。

地方習俗

喝雞酒習俗形成於清朝。村里生孩子的家庭在小孩出生後的第12天請鄰里喝雞酒、豬腳醋。
雞酒,是村民用自家釀的糯米酒和雞一起煮製而成;豬腳醋則是用豬腳、雞蛋和醋一起煮成。
添丁點燈習俗形成於民國時期。上年生男丁的家庭正月十二在祠堂、家裡點燈,有錢的人家會請村裡的族人吃飯,以此來慶祝家族再添男丁。
結婚聘禮習俗形成於民國時期。結婚時,男方過禮給女方必須要準備三樣聘禮:豬肉、油豆腐、雞。到了女方家裡,接到新娘後,便一起去祠堂祭拜。

地方事件

白花洞是革命老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惠東寶人民護鄉團等人民武裝曾在此同日軍、國民黨頑軍進行過戰鬥,很多烈士在這裡為國捐軀。1992年12月,白花洞村民倡議捐資修建白花洞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底座為一正方形平台,四周有矮牆相護,碑高6米,四方體水泥結構,背面有漢白玉碑文,記載著周來友、徐馬連、謝馬春、周和金、肖金、黃錫良、葉強、關漢芝、周全和、謝馬春、劉新友、吳漢生等烈士的名字。2003年,白花洞村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和廣東省生態示範村。

主要人物

徐馬連(1920—1948),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8年2月,在崗頭仔同國民黨軍隊戰鬥中犧牲,時為護鄉團三團一大隊平湖武工隊隊員。
周來友(1921—1945),1941年起參加抗日活動;1942年2月,加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4年,擔任觀瀾鄉中共黨組織負責人;1945年,國民黨在東寶地區展開“掃蕩”,11月,周來友在與敵作戰時寡不敵眾,身中數彈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