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白舍未置縣先有鎮,曾有“百鋪街”美譽。白舍按照把白舍打造成“僅次於縣城的中心集鎮”目標,鎮黨委、政府從硬化、美化、亮化、綠化入手,啟動了白舍大橋建設工程,加強了河東、河西經濟聯繫,提升了白舍整體經濟實力;此外,擴建了鎮農貿市場,進一步提高了集散功能。
白舍鎮地處南豐最南段,與廣昌縣甘竹鎮接壤,與付坊、太和、桑田、三溪、紫霄六個鄉鎮相鄰。由原白舍鎮、波羅鄉、中和鄉合併而成,是全省一百個重點鄉鎮之一。全鎮共有國土面積33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508.4畝,柑桔面積16192畝,山林36萬餘畝;全鎮總戶數8214戶、人口35697人,轄3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2005年,全鎮人均純收入4270元。
南豐縣白舍鎮是個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鎮,曾以“白瓷”而聞名天下,今日的白舍鎮地處縣城西南部,盱江上游,東經116°20’,北緯26°29’,與廣昌縣毗鄰,交通方便,水電充足,昌廈公路貫穿全鎮,程控電話直通國內外,是南豐縣南部的一個商業,集市貿易的樞紐和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也是一個以手工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建材、機械和農機修理為鋪的工業場地。
1998年來,用於科技、文化、衛生、交通、通訊、市場等設施建設,該鎮正憑藉昌廈公路建設為契機,
2008年白舍大橋通車,河西河東兩片實現連線;至2011年底修建村級公路里程52.7公里;2012年擴建飛龍大道連線白舍大橋與鷹瑞高速公路的引道工程,擴建白舍大道,與鷹瑞高速公路形成互通,集鎮交通網基本形成。
行政區劃
鎮轄白舍、豐江、晗頭、茶亭、望天、三坑、下陂、瑤陂、張家、池渡、下甘、上甘、陳坊、田東、坊坑、鄱陽、羅坊、羅家、小石、際民、珠湖、姜源、河東、周源、石源、古竹、鄒坊、中和、橋口、楊林、際下、橋頭,3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26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白舍村,距縣城25公里。
2011年白舍鎮行政村基本情況
行政村
| 戶數
| 人口
| 耕地面積
| 村民小組
| 村民小組名稱
|
白舍村
| 836
| 3124
| 1141
| 7
| 鋪前、上街上隊、上街下隊、中街上隊、 中街下隊、下街、新街
|
豐江村
| 207
| 855
| 728
| 4
| 豐江、反奧上、何家墩、反奧下
|
晗頭村
| 361
| 1585
| 1603
| 8
| 里陳上、里陳中、里陳下、邱家堡、樟潭 格源、晗頭裡、晗頭外
|
茶亭村
| 288
| 1311
| 1492
| 9
| 下屋、上科、石下、上井、禾沙坑、西渡 楊灘、茶亭、羅家
|
望天村
| 292
| 1098
| 1307
| 9
| 撫河洲、馮家、西坑、學堂,豐林、京溪山 望天上隊、望天下隊、南豐洲
|
三坑村
| 229
| 828
| 1406
| 6
| 大堡、隔園、南源塅、毛坪、上店、上羊
|
下陂村
| 242
| 1008
| 1199
| 6
| 楊家、下陂、厚溪、豐山嘴、焦源、古田
|
瑤陂村
| 540
| 2166
| 1958
| 10
| 興南段、塘際、鎮前一隊、鎮前二隊 鎮前三隊、鎮前四隊、墩里上、瑤陂上隊 熊家排、瑤陂下隊
|
張家村
| 265
| 1087
| 1311
| 7
| 張家、徐家、王坊、官坑、豬母石 河山、羅俚石
|
池渡村
| 479
| 1903
| 2290
| 11
| 池渡、石灰廠、蘭坊、磨晗、舍頭、戈鐮石 郭家山、歐龍、桂家排、強俚、高池
|
上甘村
| 353
| 1406
| 2035
| 9
| 里堡組、紅星、新建、下街、上街、中街 高坪、兆溪、半山
|
下甘村
| 230
| 915
| 1178
| 8
| 下甘、新村、桃里下、新豐、上嵊、桐樹灣 下坊、後園
|
陳坊村
| 331
| 1428
| 1231
| 9
| 山陂、陳坊、長腰石、新安、饒家陂、高坑 毛坪、蘭家陂、樟坊
|
姜源村
| 180
| 726
| 484
| 3
| 姜源、里坑洲、仙人石
|
田東村
| 245
| 1107
| 1145
| 7
| 塘尾、田東、馬家邊、李家、嵊頭腦 格州、宋家山
|
羅家村
| 275
| 1060
| 1144
| 6
| 胡嶺上、胡嶺下、上羅、下羅、上堡、下黃
|
珠湖村
| 212
| 956
| 882
| 4
| 陳家、司前排、排下、連家灘
|
小石村
| 157
| 690
| 681
| 5
| 鄧家尾、陂頭、曾家、寨下、吳家
|
羅坊村
| 268
| 1087
| 1087
| 6
| 瑤下、沙坪上、后街、前街、上街、吳坊
|
鄱陽村
| 425
| 1372
| 1230
| 12
| 嶺上、嶺下、新屋下、東門、新建、屋背 新村、上堡、下堡、羅家嵊、後坑、陳家
|
坊坑村
| 159
| 669
| 865
| 4
| 坊坑、黃柏坑、坪上、太山下
|
際民村
| 160
| 692
| 595
| 3
| 際上、際下、暮坑
|
橋口村
| 200
| 883
| 1430
| 5
| 石里、石外、橋口、羅家州、夏家州
|
橋頭村
| 221
| 986
| 1328
| 8
| 棉花嵊、京灘、柏樹、橋頭、丁家 赤嶺、西山、上璜
|
古竹村
| 390
| 1629
| 2072
| 9
| 彭坊、大山、塘下、排坊、上莊 裡屋、上家文、呆桿、雙井組
|
際下村
| 282
| 1126
| 1760
| 9
| 際下、雪坑、西橋、東源、新安 新建、爐咀、苦坪、上坪
|
石源村
| 209
| 911
| 1356
| 6
| 石源、朱家排、塔前排、高坑、里峰、鄧家莊
|
鄒坊村
| 237
| 955
| 1435
| 6
| 上龍一、上龍二、里文山、外文山 際上、鄒坊
|
河東村
| 384
| 1480
| 2452
| 10
| 老山、茄州、新山、山下、上腦、葉坊灣 賴源、石坑、中坪、上坪
|
楊林村
| 340
| 1421
| 1785
| 5
| 楊公坑、楊林、新屋下、瑤下、銀坑
|
周源村
| 355
| 1563
| 1855
| 9
| 源頭、新源、白葉、新建、胡竹、周源 塘背、郭坊、沙崗
|
中和村
| 566
| 2460
| 2834
| 11
| 東風、龍口、托源、下家井、楊梅、上堡 賴家、橋下、坪上、竹源、尖嶺
|
全鎮 合計
| 9918
| 40487
| 45299
| 231
| |
註:常住人口36974人(2017年)人。
城鎮建設
白舍未置縣先有鎮,曾有“百鋪街”美譽。白舍鎮按照把白舍鎮打造成“僅次於縣城的中心集鎮”目標,高起點,大手筆抓好白舍集鎮建設,集鎮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2003年以來,白舍鎮黨委、政府從硬化、美化、亮化、綠化入手,建設了一條長800米,寬9米的白舍飛龍大道,並完善了供排水等基礎改造;啟動了白舍大橋建設工程,加強了河東、河西經濟聯繫,提升了白舍整體經濟實力;擴建了鎮農貿市場,進一步提高了集散功能。此外還新建了白舍鎮公安派出所、計生服務所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硬化了鄉村公路。
白舍鎮立足實際,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循序漸進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6年建設了羅坊村紅衛村小組、茶亭村茶亭村小組、白舍村鋪前村小組、小石村陂頭村小組、姜源村豐山村小組等8個新農村示範點,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07年,又啟動了第二批新農村示範點,小石村曾家村小組、小石村吳家村小組、小石村寨下村小組、際下村際下村小組、望天村竹子山村小組、周源村新源村小組等6個新農村建設點。
按照將白舍打造成“僅次於縣城的中心集鎮”目標,高起點、大手筆抓好白舍集鎮建設。啟動了白舍大橋建設工程,加強了河東、河西經濟聯繫,提升了白舍鎮整體經濟實力。白舍大橋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0%。從硬化、美化、亮化、綠化入手,逐漸加大飛龍大道建設力度,完善了相關基礎設施。硬化水泥路面11160平方米,完成人行道彩磚鋪設8800平方米。架設高桿燈34盞,安裝排水涵管1800米,自來水管1500米。同時,完善了飛龍大道商業街建設,已完成建築面積86000平方米,占總面積的87%。此外還擴建了鎮農貿市場,新建了鎮公安派出所、計生服務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硬化了中和至桑田農村公路14公里,白舍至紫霄農村公路12公里,共硬化鎮村公路42公里,極大地改善了集鎮面貌。
我們在結合鎮情,堅持“農民主體參與、政府積極引導”原則下,啟動了羅坊村紅衛村小組、茶亭村茶亭村小組、白舍村鋪前村小組、羅坊村羅坊村小組、田東村格洲村小組、小石村陂頭村小組、姜源村豐山村小組等8個新農村示範點。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165.2萬元,拆舊房屋68間1700平方米,新建房屋284間6140平方米,為221戶村民改水22座、改廁61座、改路1.835公里。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取得了顯著變化,起到了引導和帶動全鎮新農村建設工作的作用,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空前高漲。
經濟發展
白舍鎮走出了一條“優農固鎮、強工富鎮、商貿活鎮、城建塑鎮”三路。
農業上,形成了
水稻、南豐蜜桔、
白蓮三分天下的格局,農業生產結構日超合理,1998年農業總產值3458萬元;工業上,重點培育了嘉禾膠合板廠、紅磚廠、再生造紙廠、仿古家俱廠、農機廠等企業,1998年鄉鎮企業總產值8436萬元,工業總產值2823萬元;商貿上、建立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和一條農民街,擁有攤位120餘個,店門80個,每圩成交額10萬元;城建上,近三年共投入資金1200萬元,用於科技、文化、衛生、交通、通訊、市場等設施建設,先後興建鎮醫院住院部、郵電大樓、營業所、信用社、農貿市場、商品住宅樓、15幢中國小教學樓以及寬34米的白舍千米大道。同時,白舍鎮正憑藉昌廈公路建設為契機,最佳化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拓寬小城鎮布局帶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如今的古鎮煥發出勃勃生機,以嶄新的姿態闊步邁入二十一世紀。
白舍鎮黨委、政府著力從源頭上和根本上預防和減少不穩定因素的產生,緊緊圍繞建立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維穩工作機制這一重心,通過深入探索,建立健全了暢通的社會民意表達、合理利益協調、有序的社會流動管理、科學的公共安全保障、有效的治安防控管理、完善的維護穩定工作等六大維穩工作機制;切實加強領導,組建了鎮維穩領導小組、調解委員會、法律援助服務中心、綜治與調解委員會等鎮村兩級維穩工作機構;注重宣傳引導,白舍鎮利用報刊上發表文章、張貼和分發宣傳資料等方式,大力宣傳綜治維穩工作;引導廣大民眾學法、懂法、守法。由於組織領導到位、工作機制到位,綜治維穩工作呈現喜人局面。白舍鎮成功調處各類糾紛73起,基本做到了“糾紛調解不出鎮”。在全民學法活動中,93%的村民參加了學習,民眾守法意識明顯增強,沒有發生一起群體性事件和刑事案件,白舍鎮安全生產形勢較1997年有了明顯好轉。
1998年全鎮財政收入2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57元。
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36762萬元,年均增長10.9%,其中農業總產值達16705萬元,年均增長9.8%,工業總產值達20057萬元,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4821元,比2001年增加2337元;財政總收入完成323.52萬元,其中財政完成101.8萬元,地稅完成143萬元,國稅完成78.72萬元。
2011年工業總產值6950萬元,農業總產值30330萬元,財政收入21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67元。
農業
全境有70%屬低丘阜地形,歷年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蜜桔、白蓮等,是縣內糧、桔、蓮主產地之一。山林面積約占全鎮總面積的50%,林木資源有松、杉、雜木、油茶、油桐、藥材,有楠木、樟木、銀杏等珍貴樹種。
農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蜜桔產業快速發展,通過圍繞結構調整展開的一系列為農科技服務、示範引導,我鎮在種植業結構上,基本形成了以種植南豐蜜桔為主,優質稻、白蓮和茶薪菇生產種植為輔的格局。南豐蜜桔種植已由2001年的不足3萬畝增長為6.7萬畝,五年間增長了近4萬畝,人均達70餘株。與此同時,大力實施“科技興桔”戰略,著重培育綠色蜜桔,生態蜜桔。在全鎮32個行政村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以蟎治蟎”生物配套防治、“豬-沼-果”生態種植等實用技術,普及率達80%以上。
工業
“工業優先”、“工業強鎮”戰略進一步落實,工業經濟不斷壯大,我鎮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招商引資工作部署,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突出以蜜桔深加工,糧食加工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積極扶持聖峰果業、金穀米業兩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投產。通過最佳化服務、改善環境、制定並落實優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資重點項目的推進,投資5000萬元的潘渡水電站可發電上網。在抓好潘渡水電站等招商引資項目的基礎上,2006年新引進一個首期投入500萬元的新型牆體建築用材製造項目——白舍強盛環保磚廠。鼓勵全民創業,扶持餐飲、修理、裝璜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僅2006年新增個體戶110戶。
社會事業
重點抓好了教育發展,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挖掘民間資金建設了全縣一流的集鎮幼稚園;其次,推進和深化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投資3萬元購置了電腦複印機等現代化辦公用品,配備了計生服務專用車,先後選派計生人員30人次參加縣、市人口和計生信息化建設培訓。開展了“四上門、四到位”活動,做好了育齡婦女的優質服務。
先後投資21.7萬元興建了羅家希望國小教學樓,投資6.5萬元興建了波羅希望國小廁所、瑤陂國小廁所等附屬設施建設,投資0.9萬元維修了中和國小教學樓,投資4.3萬元維修白舍中心國小教學樓及自來水安裝,挖掘民間資金建設了南豐縣一流的集鎮幼稚園;嚴格依法行政,完善組織網路和工作載體,促使各項計畫生育指標達到上級計生部門標準要求,計生工作整體水平穩步推進;再次,創新綜治維穩工作,建立了鎮、村每周一次的日常排查工作制度,重大情況報告和“零”報告制度,領導幹部接待日制度,成立了農民訴求中心。2006年白舍鎮共排查矛盾糾紛53起,調處46起,調處率達86%。另外,進一步健全了農村衛生服務醫療保障體系,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2006年,白舍鎮參合率已達87.6%。啟動了白舍醫院門診大樓建設,現已基本完工,即將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民眾就醫條件。同時,解決了
鄱陽重石、橋頭村橋頭村小組及豐山移民新民等人畜飲水問題,建立健全了重大疫情防治體系,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此外,認真做好了民政救濟工作,確保各類救濟、救災款按時足額發放到位。
2011年,全鎮有國中1所,完全國小9所,非完全國小9所,教學點7所,在校國中生818人,小學生3239人。白舍中學占地面積2467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5300平方米,2011年9月回響縣“教育集中向上”的精神,對原白舍中學、波羅中學、中和中學進行了“三校合一”;白舍中心完小占地面積17095平方米,總建設面積4321平方米,2011年9月完成網點布局調整,以中心國小為龍頭,輻射各國小。有衛生院2所,其中白舍衛生院床位20張,中和衛生院床位10張。2010年建成白舍鎮垃圾焚燒爐,建立了專職保潔員隊伍。鎮駐地2011年日供水量580噸。
所轄村屯
甘坊村,轄於南豐縣白舍鎮。分上甘、下甘兩個自然村,相距1.5公里,下甘較小,是從上甘分出的,因此甘坊多指上甘村。據村人說該村原姓鄒,叫鄒坊。後甘姓遷入,香火繁衍、人丁興旺,倒成了大姓,遂改名甘坊。甘坊距白舍鎮約17.5公里,與三溪鄉僅隔一座雞月嶺,徒步10公里。村落依山而建,地勢向南平坦開闊。村外有一條溪水,因其走向如“了”字,名為“了溪”。村中有《了溪甘氏族譜》,原譜大部分在文革時散佚、燒毀,1996年重修,將所剩部分合訂成一本。除儺神廟,村外還有其他小廟如福主殿、
關帝殿、
財神殿,以及社公社母、霜降老爺、落雪老爺等小型祭壇。在村東約3里處有一座甘真人祠,塑像不存,傳說甘坊始祖曾在此煉丹得道,羽化登仙,族譜中亦有此人事跡。
特色產業
南豐蜜桔:白舍鎮黨委、政府按照產業做大、產品做優、龍頭做強的發展思路,以現代農業理念為支撐,做大做強南豐蜜桔支柱產業。加大老桔園品種改良和土壤改良力度,高標準建設白舍南豐蜜桔生態示範園,建立健全技術推廣網路,加快優良品種的繁育和推廣;大力使用無公害有機肥和無殘害農藥,加快了南豐蜜桔綠色生態建設。2007年,白舍鎮南豐蜜桔栽種總面積達7.5萬畝。
白蓮:白蓮是白舍鎮另一大主導產業。白蓮種植主要分布在池渡、瑤陂、陳坊、坊坑等村,面積達5800畝。年產量達46.4萬斤。
茶樹菇:白舍為南豐最早發展茶樹菇的鄉鎮,擁有茶樹菇培植60多戶,年產茶樹菇約300萬筒。
白舍景點
宋元白舍古窯(江西省文保單位)
白舍窯是宋元時期“江西五大名窯”之一。古時就有“先有白舍窯,後有景德鎮”記載。目前保留有宋元時期古窯遺址32座,窯體堆積物20餘座,綿延近3公里,遺存十分豐富,對研究古代制瓷工藝有著極高的價值。2010年5月,國家考古隊員張萬星(南海一號考古隊成員)來白舍窯考察。2011年4月納入南豐縣旅遊景區規劃。2011年8月,白舍宋元古窯遺址申報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已通過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評審。2011年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一行人到南豐縣白舍鎮宋元古窯遺址進行文物考察。
戈鐮石(南豐縣廉政文化教育體驗基地) 戈鐮石,位於白舍鎮池渡村戈鐮石村小組。這裡地貌奇特,風光秀麗。山,拔地而起,鋒銳無比,氣勢如虹;壁,如刀砍斧削,光滑如鏡,幾可鑑人;山間古樹參天,遮天蔽日,神人相通;峰下翠竹修篁,一碧如海,清風陣陣。千百年來,當地一直傳說,此山曾有鳳凰棲息,日出之際,鳳凰振翅而鳴,聲作“GeLian”。當地百姓便依其聲,將此山稱之為“GeLian”。西漢時期,長沙王吳芮南征路經此地,見此峰尖銳如戈,鋒利如鐮,為壯軍威,便稱其為“戈鐮”。唐代,此山始建寺廟,佛教徒看到群山拱涌,其峰如簇,恰如蓮花,於是稱之為“擱蓮”。宋代,神霄派創始人王文卿在此召雷祈雨,因其神霄五雷法要求修身以通天,與廉貞星溝通,故又將此地稱為“歌廉”。明末清初,有前明遺老不願仕清,攜家小倉皇南奔,至此見雙石環擁,大有呵護之意,頗感安慰,就隱居於此,稱其為“哥憐”。
山中無日月,世上已千年。此山屹立萬年,閱人間滄桑無數。戈鐮者,當可割去心中如雜草般瘋長的慾念,還其一片清靜;擱蓮者,心中常有蓮花在,謂對聖潔品格的不懈追求;歌廉者,頌揚廉潔,樹立昂揚之正氣也;哥憐者,可親可敬之形象,常思感恩之情懷。
依託景區峭峰、蜜桔、竹木、蓮荷等生態群落組成秀美的田園風光,挖掘和凸顯出廉政文化內涵,寓教於景、寓教於樂、寓教於游,既是定位明確的主題文化體驗基地,又是集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景點。2011年4月納入南豐縣旅遊景區規劃,被冠名——“廉政文化教育體驗基地”。
仙人洞(江南仙山) 仙人洞,自古以來就是南豐的興勝之地,融人文景觀、宗教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綠色文化為一體。境內山川秀麗,奇峰競秀,高差懸殊,複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仙人洞地處武夷山余脈,白舍鎮鄱陽村境北,又稱“紫靈山”。據康熙丁卯年西平甚溪碧雲山人孔壁氏《題紫靈山記》載:“山石色紫,上有仙靈像、中有擎石燭,下有仙棋盤。”因而為名。古色古香的自然景觀豐富,讓人留戀忘返。這裡有丹鳳朝陽(仙人洞)、紫靈仙寺、秀石棋盤、鄱湖水境、錦鱗象簡石、鸕鶿把關、雷公震電、點將台、求子岩、碓岩、文曲岩、靈龜石、靈猴護山、下羅堡戰役等諸景。
仙人洞屬丹霞地貌,海拔180.9米,區域近四平方公里,資源豐富,四季分明。擁有名貴中草藥30餘種(半夏、還魂草、靈芝、鳳凰尾、水酸甜、玉皮樹、夏天無),獸類20餘種(華南兔、狸貓、豺狼、山鼠、豪豬),兩棲及爬行類約40種(蜥蜴、眼鏡蛇、中華蟾蜍、穿山甲),鳥類百來種(天鵝、紫雁、灰喜鵲、白鷺、山雞)等國家級珍稀物種。
仙人洞在唐時謂之“金谷岩”,又稱“金斗山”;宋時因常有紫氣騰飛,故改名“紫靈峰”;至元朝始有“靈峰庵”,建於元泰定(公元1324年至1327年);明朝瞿洪治率眾人上山求嗣符靈,(山中有五求:求福、求祿、求壽、求文、求子)遂改稱“紫靈山”;因神聖顯靈,清同治(公元1863年)重修後改名紫靈山庵;文革時期(1967年)被毀,1983年續修;1998年命名為“紫靈山寺”,之後掀起“仙人洞”說法。
仙人洞主峰東傍碧玉旴江,南連梯田桔海,西接昌廈公路,北依疊嶂軍峰。峙平川而奇駿、倚碧水而凝秀,諸石連抱、寺廟佇立、石柱高聳、狀如陽物,奇景突兀,以山峻景奇而為南部風光一絕。碧雲山人孔壁氏云:“紫靈騰飛上九重,雲山飄渺擁文峰;朝涵雨露圖書潤,暮接煙霞翰墨濃;摩詰有情描未就,聖僧無意靜居中;靈鐘宇內川心秀,疑是其間隱臥龍。”
據南豐鄱陽瞿氏族譜所作序文中說:“吾境之北有紫靈峰,江南之仙山也”。2011年4月納入南豐縣旅遊景區規劃。
羅俚石蜜桔生態觀光採摘園(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 羅俚石蜜桔生態園位於南豐縣白舍鎮境內,現有桔園上萬畝,綿延近5公里,其中掛果桔園7000多畝,年產蜜桔1000餘萬公斤。羅俚石蜜桔生態園按照山水園林觀光模式,依託園內蜜桔林、生態林、淡水湖及優美的生態環境,構建了一座林、草、果、畜、禽、池、沼相結合,集生態觀光、休閒體驗於一體的樂園,園區擁有“桔海揚波、月湖風荷、儺舞染翠”等特色景觀,先後承接了“桔都杯”山地腳踏車競賽等省內外重要賽事,既是鄉村旅遊的觀光勝地,也是戶外健體運動的極佳場所。2010年,羅俚石蜜桔生態園接待遊客10萬餘人次,旅遊收入突破2000萬元,帶動1500多位桔農創業增收900餘萬元,實現旅遊經濟與農業經濟“雙贏”,極大地提高了蜜桔生態園的綜合效益。2007年,農業部定為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羅俚石蜜桔生態園。2011年4月納入南豐縣旅遊景區規劃。2011年11月申報國家3A旅遊景區。
仙人湖(國家濕地公園) 仙人湖位於白舍鎮與紫霄鎮交界處,距縣城約45公里,是一個波光粼粼、山水一色的原生態淡水湖泊,正常蓄水位為136米,總庫容2360萬立方米,積雨面積242平方千米。
仙人湖生態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天然的丹霞地貌,擁有浮遊動物近百種,昆蟲100多種,軟體動物(中國圓田螺、紋沼螺等),蝦蟹類20種(白蝦、細足米蝦),魚類幾十種(鯉鯽、鯿魚、鱖魚、鬍子鯰等),獸類20餘種(華南兔、水鹿、豪豬等),兩棲及爬行類約40種(澤蛙、虎文蛙、中華蟾蜍、穿山甲、黃麂),鳥類200餘種(灰鶴、灰喜鵲、家燕等)等300多種國家級珍稀物種。
湖區原生態景點頗多,主航道分兩條,右航道景點賦寓幽、深、曲、遠的情境。有形狀酷似鄉村炊灶上蒸飯的籈蓋的籈蓋山,一道突出的崖體伸入湖底,好似正在飲水的象鼻的象鼻山,崖壁上鬼斧神工烙印出一隻豎立的天眼的仙眼山,與仙眼山遙相斜對的一線天,以一崖七洞聞名的七仙岩,周邊長滿纖細小山竹,青竹中結有絮狀白色物質,質軟如棉花的棉花岩,儺神們跳儺留下仙蹤的儺神岩,類似南極仙翁外突額頭的壽星山。“和合”二仙下棋消閒的著棋岩,中國道教神霄派創始人王文卿(張天師的道兄),潛心修道的紫霄觀。左航道:有似五朵金花在湖水中沐浴的“五女峰”,狀如馬鞍的竹馬山,又叫馬鞍山,山體厚重,左右相向對峙的巨靈山。似雄獅頭頸部堅立鬃毛的獅毛嶺,一桿雙蓮,並蒂蓮蓬中子粒豐膩如玉的仙荷池,走失在江南綠洲里,從此就不肯回到塞北大漠,雙嶺緊連、千年守望、默默無語的駝峰嶺么,狀似一隻酒罈的酒罈山,扼守在左航道盡頭的三座峰巒挺撥的綿密群山稱作三仙會。融山、湖、林、泉、觀於一體,集大地靈氣與傳統文化底蘊於一身。2010年仙人湖正式被評為“國家濕地公園”,2011年4月納入南豐縣旅遊景區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