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鳾(學名:Sitta carolinensis)是小型鳴禽,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悅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體小,頭頸短,尾短。從頭到後頸處為黑色,其他上身部份為淺藍灰色。其覆羽為黑色,面部及腹部為白色。常在樹幹、樹枝、岩石上等地方覓食昆蟲、種子等。在洞中築巢,冬季有儲存食物習性。是唯一能頭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樹的鳥類。棲息於松樹林,落羽杉和其他針葉樹。主要食物是昆蟲和松樹種子。分布於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白胸鳾是一種小型鳴禽,也是一種北美洲的小型燕雀,體長約15.5厘米。成鳥從頭到後頸處為黑色,其他上體部份為淺藍灰色,覆羽為黑色,上有微細的色帶,而三級飛羽則是淺灰黑色的,外部尾巴的羽毛為黑色的,並且伴有白色間條,面部及腹部為白色。它是惟一的鳾科動物中被白色面部包圍著黑色的眼睛。其外部尾巴的羽毛為黑色,並且有白色間條。雌雄鳥顏色相似。肢部很短,但爪則很長,具有短翅膀與短尾巴。
白胸鳾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主要在北美洲的落葉闊樹林裡繁衍,也棲息於落葉混交林,包括橡樹林地、果園、公園、郊區的花園和墓地,主要活動於低地,一般在海拔1,600米以下,在天然或啄木鳥造成的樹洞裡築巢,是北美洲莊園裡的常見訪客。它們是留鳥,並不會隨季節遷徙,只會在極嚴寒的冬季才會遷往南方過冬。
生活習性
在冬季時通常會集小群飛行。在樹幹及大樹枝上進食,這是因為其會將樹皮撥下,找尋其內的昆蟲來食用,此外,其亦食用樹木的果實,所以它們有一個像鎚子般的硬喙。肢部很短,但爪則很長,所以能在樹幹上下左右活動捕食,頭朝下尾巴向上是它們的專長,其它鳥類則無法做到。
白胸鳾經常儲存食物,在其領地內有點隨意的將一些樹皮,地衣,苔蘚或雪用來覆蓋種子和昆蟲等食品。領地意識非常強,追逐其他進入自己領地的紅胸鳾或白胸鳾,會激動地扇動它們的尾巴,抖動翅膀,或提高背部的羽毛。在冬季合群,加入紅胸鳾、白胸鳾及其他覓食的山雀的鳥群。
主要食物包括象鼻蟲及幼蟲,鑽木甲蟲的幼蟲,甲蟲,樹斗,介殼蟲,螞蟻,蟲癭蠅的幼蟲,毛蟲(包括吉普賽飛蛾和帳篷毛蟲),叩甲蟲和蜘蛛。也吃種子和堅果,包括橡子,山楂,葵花子,有時吃農作物,如玉米、葵花子、花生、甚至羊油和花生醬。
它們的叫聲為帶鼻音的“kri-kri-kri”。
分布範圍
title=白胸鳾分布圖 style=right src=32fa828ba61ea8d3c68c36a2970a304e241f58ed data-layout=right分布於加拿大,墨西哥,美國。
繁殖方式
在樹洞裡築巢,選擇適合的成熟或腐爛的樹木,如橡木,櫸木和北美東部的山核桃樹。一夫一妻制,對形成後,即建巢洞,通常在高樹上離地面3-12米處,內襯樹皮、碎草,精草等。每巢產5-9枚白色的卵,上面有紅褐色斑點,平均大小是19×14毫米。雌鳥孵化約13至14天,雛鳥從孵化到羽毛豐滿需要18至26天,這期間雄鳥幫助哺養小鳥。幼鳥一旦獨立,會離開離開成鳥建立自己的領地。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Sitta carolinensis aculeata | |
2. | Sitta carolinensis alexandrae | |
3. | Sitta carolinensis carolinensis | |
4. | Sitta carolinensis kinneari | |
5. | Sitta carolinensis lagunae | |
6. | Sitta carolinensis mexicana | |
7. | Sitta carolinensis nelsoni | |
8. | Sitta carolinensis oberholseri | |
9. | Sitta carolinensis tenuissima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