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蒲兒根為草本植物。
據模式標本及原始記載,本種葉下面密被棉毛狀絨毛,後或多或少脫毛;莖生葉1-2,與基生葉同形,但較小。在江西寧都觀音嶺的標本(王德惠280號)上,裝訂有兩個植枝,其中1植株具較大的葉,葉下面初時被黃褐色長柔毛,但不久脫落;而另一植株的葉較小,下面初時密被白色棉毛狀絨毛,後多少脫毛,與本種的模式略有不同。有待作進一步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背蒲兒根
- 學名:Sinosenecio latouchei (J. F. Jeffrey) B. Nord.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千里光族 Senecioneae
- 亞族:狗舌草亞族 Subtrib. Tephroseridinae
- 屬:蒲兒根屬 Sinosenecio
- 組:莖葉組 Sect. Phyllocaulon
- 亞組:毛果亞組 Subsect. Lasiogyne
- 種:白背蒲兒根
- 分布區域:中國江西、福建
- 系:全纓系 Ser. Omnipapposi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近葶狀草本。根狀莖較粗,徑6—10毫米,頸部密被黃褐色棉毛狀絨毛,蓋以宿存殘葉柄。莖單生,近葶狀,直立或彎曲,高15—30厘米,不分枝,或具花序枝,被長柔毛或褐色或白色棉毛狀絨毛,或後或多或少脫毛。基生葉少數,蓮座狀,具長柄,花期生存。葉片近圓形,長2.5—5.5厘米,寬3—8厘米,基部心形,掌狀淺裂或具粗齒、齒卵狀三角形,具較長小尖,紙質,上面綠色,被黃褐色長柔毛及疏散貼生短毛,下面被密長柔毛或棉毛狀絨毛,或多少脫毛掌狀5--7脈,葉脈稍明顯;葉柄長4—12厘米,被長柔毛,基部稍擴大;莖葉1--2,與基生葉同形,長寬1.5—3厘米;葉柄長1.5--4厘米,基部耳狀,稍抱莖;最上部莖葉小,苞片狀,3—5裂或有時全緣,頂端尖。頭狀花序通常3—4個排列成頂生傘房狀花序,徑2--2.5厘米;花序梗細,長3—6厘米,被疏絨毛或長柔毛,後變無毛,基部及上部各有線形或線狀鑽形苞片,頂端尖,或苞片有時分裂。總苞半球狀鐘形,長寬約6—7毫米,無外層苞片;總苞片約13,1層,長圓狀披針形,長6—7毫米,寬1.5—2毫米,頂端尖至鈍,紫紅色,被緣毛,草質,具寬乾膜質邊緣,外面被疏蛛絲狀毛至無毛,具不明顯脈3—5條。舌狀花11—13,1層,管部長3.5--4毫米,無毛,舌片黃色,長圓形,長7—10毫米,寬2.5--3毫米,頂端鈍,具3細齒,4條脈;管狀花多數,花冠黃色,長4—5毫米,管部長2---2.5毫米,檐部鐘狀;裂片披針形,長1—1.2毫米,頂端尖;花葯長圓形,長1.5毫米,基部鈍至圓形,附片卵狀三角形;花柱分枝外彎,0.8毫米,頂端截形,被微毛。瘦果(未成熟)圓柱形,長1.2毫米,被短柔毛;冠毛白色,長約4毫米。花期4月。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170米溝邊潮濕處或山谷濕處。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江西(寧都)、福建(崇安、福州)。模式采自福州。
參考文獻
Sinosenecio latouchei (J. F. Jeffrey) B. Nord. in Opera Bot. 44: 50. 1978; C. Jeffrey et Y. L. Chen in Kew Bull. 39(2): 254. 1984;福建植物志5: 403. 1993. ——Senecio latouchei J. F. Jeffrey in Not. Bot. Gard. Edinb. 9: 128. 1916; Hand. –Mazz. Symb. Sin. 7: 1120. 1936;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21: 128.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