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烏蘞莓

白背烏蘞莓

白背烏蘞莓,又名粉葉地錦、細母豬藤、粉葉爬山虎。學名俞藤。為葡萄科植物白背烏蘞莓Cayrralia thomsonii (Laws)Smesseng的根、藤。產於華東等地。甘,辛,平。解毒,祛風濕。治腫毒,痹證,帶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俞藤
  • 拉丁學名:Yua thomsonii (Laws.) C. L. Li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鼠李目
  • :葡萄科 
  • :俞藤屬
  • :俞藤
  • 分布區域:我國南部諸省。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褐色,嫩枝略有棱紋,無毛;卷鬚2叉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為掌狀5小葉,草質,小葉披針形或卵披針形,長2.5-7厘米,寬1.5-3厘米,頂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楔形,邊緣上半部每側有4-7個細銳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常被白色粉霜,無毛或脈上被稀疏短柔毛,網脈不明顯突出,側脈4-6對;小葉柄長2-10厘米,有時側生小葉近無柄,無毛;葉柄長2.5-6厘米,無毛。花序為復二歧聚傘花序,與葉對生,無毛;萼碟形,邊緣全緣,無毛;花瓣5,稀4,高3-3.5毫米,無毛,花蕾時粘合,以後展開脫落,雄蕊5,稀4,長約2.5毫米,花葯長橢圓形,長約1.5毫米;雌蕊長約3毫米,花柱細,柱頭不明顯擴大。果實近球形,直徑1-1.3厘米,紫黑色,味淡甜。種子梨形,長5-6毫米,寬約4毫米,頂端微凹,背面種臍達種子中部,腹面兩側窪穴從基部達種子2/3處,周圍無明顯橫肋紋,胚乳橫切面呈M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山坡林中,攀援樹上,海拔250-1300米。

分布範圍

產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西、貴州東南部、湖南、福建西南部和四川東南部。印度阿薩姆卡西山區和尼泊爾中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 名】:白背烏蘞莓。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 Fěn Yè Dì Jǐn。
【英文名】 root or stem of Thomson Creeper。
【藥 名】:白背烏蘞莓。
【別 名】:粉葉地錦(《天目山藥用植物志》)、細母豬藤、粉葉爬山虎(浙江)。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粉葉爬山虎的藤莖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thenocissus thomsonii (Laws.)Planch.[Vitis thomsonii Laws.]。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採收莖及根、洗淨,切片或段,鮮用或曬乾。
生態環境:常攀援於牆、岩石或樹幹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辛;甘;平。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療瘡。主風濕關節痛;婦女白帶;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
【各家論述】
1.《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根或藤:治關節疼痛;根:治婦女自帶。
2.《貴州藥植目錄》根,清熱解毒,驅風除濕。治無名腫毒,風濕勞傷,關節疼痛。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