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骨頂

白翅骨頂

白翅骨頂(學名:Fulica leucoptera):是中型游禽。體長34-43厘米,體重400-607克。嘴長度適中,高而側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跗跖短,短於中趾不連爪。潛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寬而分離的瓣蹼。

主要棲息地是沼澤,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叢中築巢。常成群活動,偶爾亦見單只和小群活動,有時亦和其他鴨類混群棲息和活動。善游泳和潛水,一天的大部時間都游弋在水中。雜食性,在軟土中或枯葉中探食,主要尋找無脊椎動物;粗喙的種類能扯下植物,吃種子、核果、嫩枝、葉等;能頻繁潛水尋食。主要分布於南美洲。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翅骨頂是中型游禽。體長34-43厘米,體重400-607克。嘴長度適中,高而側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跗跖短,短於中趾不連爪。潛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寬而分離的瓣蹼。體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數尾下覆羽有白色,上體有條紋,下體有橫紋。兩性相似。身體短而側扁,以利於在濃密的植物叢中穿行。
頭小,頸適中,頸椎14-節。翅很寬短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為短。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第1枚初級飛羽與第5枚或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 尾短,尾羽12枚,尾端圓形,常搖擺或翹起尾羽以顯示尾下覆羽的信號色。腿、趾均細長,有後趾,用來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趾兩側延伸成瓣蹼用來游泳。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地是沼澤,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叢中築巢。對棲息地的選擇較廣,有濕地、草地、森林和灌叢等生活型,在非繁殖季節通常單個棲息,繁殖季節為季節性配對或家庭棲息,但在結群物種中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顯。

生活習性

常成群活動,偶爾亦見單只和小群活動,有時亦和其他鴨類混群棲息和活動。善游泳和潛水,一天的大部時間都游弋在水中。游泳時喜歡穿梭在稀疏的蘆葦叢間或在緊靠蘆葦和水草邊的開闊水面上,並不時地晃動著身子和不住地點頭,尾下垂到水面。遇人時或是潛入水中,或是進入旁邊的蘆葦叢和水草叢中躲避,但不久即又出來,危急時則迅速起飛,起飛時需在水面助跑後才能飛起,兩翅扇動迅速,並發出呼呼聲響。通常飛不多遠又落下,而且多貼著水面或葦叢低空飛行。鳴聲短促而單調,似‘咔咔咔’,甚為嘈雜。
雜食性,在軟土中或枯葉中探食,主要尋找無脊椎動物;粗喙的種類能扯下植物,吃種子、核果、嫩枝、葉等;能頻繁潛水尋食。也吃各種昆蟲及其幼蟲、蜘蛛、馬陸、蠕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小魚以及小鳥及其卵和雛鳥。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美洲,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馬爾維納斯群島、巴拉圭、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烏拉圭。
白翅骨頂分布圖白翅骨頂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單配製,配對關係僅在繁殖季節發生。善於游泳和鳴叫,叫聲在求偶和配對關係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節基本上不鳴叫。
在水邊或水中的植物叢中營巢,巢系就地彎折蘆葦或蒲草搭於周圍的蘆葦或蒲草上作基礎,然後堆集一些截成小段的蘆葦和蒲草即成,因此巢常常和周圍的蘆葦、水草攪纏在一起,而不是漂浮在水面,但它可隨水面而升降。巢極為簡陋,形狀似一圓台狀,兩性營巢。每窩產卵5-10枚,卵為尖卵圓形或梨形,青灰色、灰黃色或淺灰白色,略帶綠色光澤、被有棕褐色斑點。每年產1-2窩,孵卵期24天。兩性都參加孵卵,雛鳥早成性,全身被有黑色絨羽,頭部具橘黃色絨羽,頭頂及眼後有稀疏毛狀纖羽,上眼眶呈淡紫藍色,跗蹠黑色,嘴和額紅色,出殼後當天即能游泳。通常由雙親餵食和照顧幼鳥。1歲或不足1歲便開始繁殖。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