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河燕

白眼河燕

白眼河燕(學名:Pseudochelidon sirintarae)是一種河燕,為燕科燕屬的鳥類,特徵為環眼部具白色的眼鏡形斑,闊嘴黃色,尾圓而具飄帶,寬闊的三角形翼似燕鵙,腰白色。成年白眼河燕是中等身型的燕子,主要呈黑綠色,臀部呈白色,尾巴有兩條特長的羽毛。眼睛白色,喙闊及呈黃綠色。雄鳥與雌鳥相似,但雛鳥的尾巴則沒有這兩條羽毛,整體亦較為褐色。。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

多生活於島嶼或山腳坡地、草坪。體型略小。屬於極危(CR)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眼河燕
  • 拉丁學名:Eurochelidon sirintara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燕科
  • :河燕屬
  • 白眼河燕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White-eyed River-martin
  • 英文名稱:Kitti, 1968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白眼河燕體型略大,成年白眼河燕是中等身型的燕子,長18厘米,主要呈黑色,有藍綠色光澤,臀部呈白色。背部呈黑色,有綠色光澤,在近尾部有一白間。頭部比背部更深色,下頜有黑絨毛。雙翼都呈黑色,黑色的尾巴有綠色光澤,有兩條特長的羽毛,長達9厘米。白眼河燕的瞳孔及眼皮呈白色,喙闊及呈黃綠色,上頜端黑色。腳大而且強壯。雄鳥與雌鳥相似,但雛鳥的尾巴則沒有這兩條羽毛,整體亦較為褐色。雛鳥在1月及2月間開始換毛。
虹膜-白黃色;嘴-黃色;腳-粉紅。

棲息環境

若白眼河燕的繁殖地與非洲河燕的相似,它們有可能棲息在森林河谷。這些地方可以提供沙丘及島嶼築巢,而林地亦可讓它們覓食。停棲於蘆葦地,但也可能棲於大河流的卵石灘。

生活習性

白眼河燕是於1968年在北攬坡府發現的,共採集了9個標本。越冬於泰國中部;繁殖區不詳。白眼河燕一般會在11月至2月間在當地出現,估計它們會在淡水湖的附近覓食,晚間在蘆葦床墊棲息過冬。它們可能是候鳥,但繁殖地方不明,泰國北部或中國西南部的河谷是可能的地方。有指白眼河燕在高棉出沒,但有可能只是遷徙途經此地。
白眼河燕(圖4)白眼河燕(圖4)
過冬時它們很靜,求愛時的叫聲不明。

分布範圍

在中國尚無記錄,但此鳥冬季南遷至泰國,理應在中國南方有繁殖。泰國已多年無記錄,可能現已絕跡。繁殖方式
白眼河燕(分布圖)白眼河燕(分布圖)
由於沒有發現白眼河燕的繁殖地,所以有關它們繁殖的資料不詳。不過它們可能是於4月或5月季風前,在河流的沙丘築巢。在冬天,它們與家燕一同棲息在蘆葦床墊。白眼河燕主要吃昆蟲,包括甲蟲。根據它們的體型及口部結構,估計它們吃較大的昆蟲。它們飛行得很優雅及輕巧,且不怎么站著,其中一個標本的腳趾上沾有泥,估計它們可能較為生活在陸上。

亞種分化

白眼河燕是兩種河燕中的一種,另一種是非洲河燕。這兩種河燕有一些獨有的特徵,包括粗壯的腳及腳掌,並圓頓的喙。從它們的特徵及彼此間相距甚遠的分布地,可見它們是與主要燕子分支出來的後裔。非洲河燕與白眼河燕最為不同的地方是它們喙及眼睛大小,可見它們所吃的不同,白眼河燕主要吃較大的獵物。白眼河燕的口腔脹大及堅硬,不像非洲河燕的般柔軟及肉質。
於1972年,白眼河燕是分類在Eurochelidon屬中雖然後來很學者不怎么使用,但現時國際鳥盟仍然沿用此名字。白眼河燕的種名sirintarae是為紀念泰國的詩琳通公主。

種群現狀

白眼河燕曾於1972年、1977年及1980年在泰國出沒,於1986年亦有未確認的報告。在中國尚無記錄,但此鳥冬季南遷至泰國,理應在中國南方有繁殖。泰國已多年無記錄,可能現已絕跡。它們被列為極危物種。由於未有詳細的勘察,故未被列為滅絕,但有可能已經在野外滅絕。
不過仍有捕捉它們的情況,餘下的數量相信不能再生存下去。於2004年,在高棉亦有指見到它們的蹤跡。
白眼河燕的衰落可能是因失去棲息地所致,它們的棲息地因興建堤壩而改變了河流、伐林及開發為農地等而消失。現時只有少量燕子棲息在當地,當中仍不見白眼河燕的蹤跡。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