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長臂猿

白眉長臂猿

白眉長臂猿(學名:Hylobates hoolock):為靈長目、長臂猿科哺乳動物。該屬僅有二種,分西部種和東部種。體長為45-65厘米,體重10-14千克。無尾,前肢明顯長於後肢。雌雄異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黃色,眼眉更為淺淡。白眉長臂猿是長臂猿中體型較大的一類,頭很小,面部短而扁。

白眉長臂猿棲息於熱帶或亞熱帶的高山密林之中。不築巢,覓食、睡覺、休息都在樹上進行,很少下地活動。以多種野果、鮮枝嫩葉、花芽等為主要食物,亦食昆蟲和小型鳥類。春末夏初產仔,平均每3年產1胎,懷孕期為7-7.5個月,每胎1仔,7-9年性成熟。分布於孟加拉、中國、印度、緬甸。全球種群處於下降趨勢。屬於CITES附錄:Ⅰ。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該屬物種,種群現狀,野生種群,人工繁育,致危因素,保護措施,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眉長臂猿是長臂猿中體型較大的一類。頭很小,面部短而扁,體長為45-65厘米,體重10-14千克,無尾,前肢明顯長於後肢。體毛蓬鬆,雄獸的體色大都為暗黑褐色,但陰莖處的毛叢為白色,另外額部附近有一道明顯的白紋,如同白色的眉毛,因此得名。雌雄異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頭頂的毛較長而披向後方,故頭頂扁平,無直立向上的簇狀冠毛。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黃色,眼眉更為淺淡,顏面寬闊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趨淺淡,白色。
共有二個物種。東部白眉長臂猿的成年雄性具有兩條明顯分開的白色眉毛,下顎上經常有白毛,陰毛為灰白色;成年雌性四肢顏色比身體其它部位顏色偏淡。西部白眉長臂猿的成年雄性白色眉毛不能截然分開,中間有白色毛髮相連,下顎上白毛較少,陰毛為黑色或灰色;成年雌性四肢顏色與體色相近。

棲息環境

白眉長臂猿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在雲南西部,多棲于海拔2000-2500米之間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冬季常向下作垂直遷移。

生活習性

白眉長臂猿幾乎常年生活在樹上,不築巢,覓食、睡覺、休息都在樹上進行,很少下地活動,嚴格樹棲,偶爾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時,身體半直立,兩臂有時彎在身子兩側,有時舉過頭頂,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其行動時靠兩條長臂和鉤形的長手,把自己懸掛在樹枝上,像盪秋乾似的盪越前進,動作迅速準確。白眉長臂猿以多種野果、鮮枝嫩葉、花芽等為主要食物,亦食昆蟲和小型鳥類。
白眉長臂猴為單雄單雌配偶系動物,同自己的幼仔組成一個小的群體,通常3-5隻為一群,占據一塊大約面積為30-40公頃的領地,並且每天早上起來都發出大聲的啼叫,其叫聲洪亮,數里外可聽到,聲音好像“呼——克,呼——克”,所以,它又被叫做呼猿,或呼洛克猿。

繁殖方式

白眉長臂猿每年9月至翌年2月發情交配。交配的姿勢有兩種,一種是雄獸和雌獸都用前肢緊握樹枝,面對面地懸掛於空中,用後肢相互摟抱腰部,下腹部緊貼,交配時臀部不斷地顫抖,時間持續20秒鐘左右。另一種是雄獸在後,雌獸在前的面對背蹲坐式,交配時雌獸的臀部高抬,低頭或轉頭回望著雄獸,雄獸則在背後緊抱雌獸,臀部連續抽動,持續時間較長,可達2-3分鐘。交配時雌獸發出一種低而急促的哼叫聲,交配之後雄獸則表現得很興奮。雌獸平均每3年產1胎,每胎1仔,懷孕期為7-7.5個月。初生幼仔的體毛為乳白色,6個月後變為灰黑色。7-8歲時性成熟,壽命一般為20-30年。

分布範圍

白眉長臂猿為東洋界緬甸—中國亞區的特有種,中國以內僅分布於雲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騰衝、盈江和隴川。中國以外見於緬甸、孟加拉和印度東北部阿薩姆。

該屬物種

白眉長臂猿(2種)
1
東部白眉長臂猿
Hoolock leuconedys
2
Hoolock hoolock
白眉長臂猿曾被認為是一個物種,二個亞種。2006年IUCN靈長類專家組會議同意將白眉長臂猿劃分為東部白眉長臂猿和西部白眉長臂猿兩個物種。中國高黎貢山地區分布為東部白眉長臂猿。

種群現狀

野生種群

中國:20世紀50-60年代,白眉長臂猿在雲南西部有較廣泛的分布和較多數量,僅騰衝縣就有數百群,總數不少於500隻;80年代末,數量已大大下降,估計僅有100-150群,250-400隻。
1994年,蘭道英等重新複查時認為有50-100群,200餘只,其中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20-50群,100-150隻;騰衝尖高山一帶30-50群,隴川4-8群,西永,蘇典和戶撒的長臂猿多在中緬邊境兩側分布。
2009年,國家林業局中國重點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約有680隻。
全球:2005年,孟加拉國估計有約200-280隻,印度東北部的種群總數約2600隻 。全球種群處於下降趨勢。

人工繁育

中國:南寧動物園有5隻,南昌市動物園飼養白眉長臂猿4隻,貴陽森林野生動物園飼養1隻雌性白眉長臂猿,烏魯木齊動物園、長沙生態動物園、重慶市動物園和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都有飼養。

致危因素

  1. 該種群致危的主要因素在於棲息地被破壞,特別是中緬邊境一帶,森林砍伐的規模越來越大,且尚未有效地制止。當地民族的刀耕火種也威脅著大片的白眉長臂猿棲息地;
  2. 狩獵是次要的致危因素;
  3. 種群分布零碎,群與群之間相隔較遠。近交衰退嚴重,造成後代生存能力減弱、繁殖性能降低;
  4. 性成熟脫離群體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後代的機會。

保護措施

白眉長臂猿已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現已有兩個自然保護區(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和盈江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省級〗)對白眉長壁猿進行保護。這兩個自然保護區建於1980-1986年,保護區的總面積為15.8萬公頃。保護區內的白眉長臂猿數量由於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和執法教育,當地民眾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有所提高,已能比較自覺地對白眉長臂猿進行保護,偷獵現象已基本被制止。但是,目前白眉長臂猿僅有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生活於保護區內。特別在中緬邊境沿線地區,缺乏保護區和國際間的合作和協調,種群數量還在下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