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玄鷗廣東亞種(學名:Gygis alba candida)是白玄鷗的亞種之一。體型較大,體長250-280毫米。嘴較長,基部較粗,往尖端變細,且微向上翹,喙端具鉤。鼻孔靠近嘴基處。翅較長,第一枚初級飛羽最長,尾呈叉狀。跗跖較短。體羽幾全白色,眼周有一窄的黑色眼圍。外側3枚初級飛羽羽軸土色。棲息于海岸、海島和開闊的海洋中。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飛翔輕快而敏捷。繁殖期為5-9月。
白玄鷗廣東亞種嘴較長,基部較粗,往尖端變細,且微向上翹。鼻孔靠近嘴基處。翅較長,第一枚初級飛羽最長,尾呈叉狀。跗跖較短。體羽幾全白色,眼周有一窄的黑色眼圍。外側3枚初級飛羽羽軸土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眼後有黑色斑點,翕有褐色橫斑。飛羽羽軸黑色。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藍色。腳黑色或淡藍色。
大小量度:體長250-280毫米,嘴峰35-42毫米,翅225-242毫米;尾105-111毫米,跗跖11-12毫米。
白玄鷗活動於熱帶海洋和島嶼。棲息于海岸、海島和開闊的海洋中。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飛翔輕快而敏捷。休息時多在海岸岩石或飄浮於海上。在水中捕甲殼動物和小魚為食。
白玄鷗的繁殖期為5-9月。營巢于海島或海岸懸岩岩石和樹杈上。通常不築巢。卵直接產於裸露岩石地面凹處或樹杈間。每窩產卵1枚。卵的形狀為闊卵圓形。顏色為灰白色,粉紅灰色,皮黃色或暗黃色。有時被有稀疏的黑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6-45×28-32毫米。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