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玄鷗

白玄鷗

白玄鷗(學名:Gygis alba):是鳥綱、鷗科的海鳥。體型較大,體長280-330毫米,翼展660-780毫米,體重100-140克。嘴較長,基部較粗,往尖端變細,且微向上翹,喙端具鉤。鼻孔靠近嘴基處。翅較長,第一枚初級飛羽最長,尾呈叉狀。跗蹠較短。體羽幾全白色,眼周有一窄的黑色眼圍。外側3枚初級飛羽羽軸土色。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藍色。腳黑色或淡藍色。

棲息于海岸、海島和開闊的海洋中。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飛翔輕快而敏捷。 遷徙。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在黃昏和黎明時更活躍。飛翔輕快而敏捷,會藉助風力,把握飛行方向和速度。休息時多在海岸岩石或飄浮於海上。以小魚和魷魚為食,也吃甲殼類動物。會用嘴同時攜帶幾條小魚帶回鳥巢餵養幼鳥。擇樹棲息。繁殖期為5-9月。從不為後代修築巢穴,剛孵出的幼鳥具長利爪,能牢牢抓住樹枝。分布於世界熱帶地區,全年在南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中部的島嶼上出現,也是墨西哥沿海中南太平洋島嶼的季節性海鳥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玄鷗
  • 拉丁學名:Gygis alba
  • 別稱:白燕鷗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鴴形目
  • 鷗科
  • :玄鷗屬
  • :白玄鷗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Sparrman, 1786
  • 英文名稱:Common White Tern、Common White-Tern
  • 英文名稱:Angel Tern、Fairy Tern
  • 英文名稱:White Tem、White Tern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白玄鷗兩性同形。嘴較長,細而側扁,基部較粗,往尖端變細,且略微向上翹而彎曲,喙端具鉤,黑色,基部藍色。鼻孔靠近嘴基處。翅尖,較長,翅膀在飛行中幾乎是半透明的。第一枚初級飛羽最長,尾呈淺叉狀。跗跖較短。體羽幾全白色,眼周有一窄的黑色眼圍,使眼睛看上去很大。外側3枚初級飛羽羽軸土色。嘴尾常為圓形;腳短,前趾間具蹼,均灰色,腹面是黃色到白色;雄性不具交接器。
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藍色。腳黑色或淡藍色。
幼鳥體羽灰色,上覆蓋白色絨羽,冠表面、後頸和背部均灰色,當幼鳥閉上眼睛時,由於眼睛周圍的黑色斑點,它們看起來好像是睜開的,這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翕有褐色橫斑。飛羽羽軸黑色。幼鳥具有一對鋒利的爪子,可以使自己在風中懸掛在巢穴上。
大小量度為:體長280-330毫米,翼展660-780毫米,體重100-140克,嘴峰35-42毫米,尾105-111毫米,跗跖11-12毫米。

棲息環境

該物種是一種生活在海洋區域的遠洋鳥類,活動於熱帶海洋和亞熱帶海洋的島嶼。棲息于海岸、海島和開闊的海洋中。相對靠近繁殖島嶼,在樹木繁茂的島嶼繁殖。

生活習性

遷徙。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是一種白晝性活動的鳥類,但在黃昏和黎明時更活躍。它們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輕快而敏捷,姿勢優雅,在近島的波浪上方飛的很低,發現獵物後會接近海水表面飛行,它們會藉助風力,飛行方向和速度發生不穩定變化。休息時多在海岸岩石或飄浮於海上。
該物種主要以小魚為食,但也會食用魷魚和甲殼類動物。比例因地而異,其中包括聖誕島上的飲食50%是魚類,而在夏威夷則為85%。獵物被潛水捕獲。主要以2-8厘米長的小魚和魷魚為食,也吃某些甲殼類動物。會用自己的鳥嘴同時攜帶幾條小魚,然後帶回鳥巢餵養幼鳥。
發出的鳴叫聲是喉音“heech-heech”,通常在巢穴處保持沉默。

分布範圍

繁殖地:英屬印度洋領地、科科斯(基林)群島、關島、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紐西蘭、帛琉、皮特凱恩、塞席爾、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留鳥: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孟加拉國、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葛摩、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吉里巴斯、馬爾地夫、馬約特島、墨西哥、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聖赫倫那,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吐瓦魯、美國、萬那杜和越南。
遊蕩(旅鳥):百慕達。
遊蕩(非繁殖地):聖誕島和巴拿馬。
原產地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法屬南部領土、馬達加斯加、菲律賓和東帝汶。
在中國屬極罕見的漂鳥,於澳門海域有過一次記錄,也見於中國南海的西沙群島。
白玄鷗分布圖白玄鷗分布圖

繁殖方式

白玄鷗在熱帶和亞熱帶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繁殖。繁殖期為5-9月。組或鬆散的家庭,一對配偶在一起保持幾個繁殖季,每年回到同一個巢址。在繁殖季節開始時,成對在空中飛行追逐,用食物求愛,雄鳥會給雌鳥帶來獵物,並在樹枝上棲息。營巢于海島或海岸懸岩岩石和高出地面20米的樹杈上。通常不築巢,用腳爪和喙造一個淺淺的凹陷。卵直接產於裸露岩石地面凹處或樹杈間。雌性在這個容易受到強風的影響的不穩定的地方通常每窩只產1枚卵。卵的形狀為闊卵圓形。顏色為灰白色,粉紅灰色,皮黃色或暗黃色。有時被有稀疏的黑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6-45毫米×28-32毫米。
孵化持續約36天,由親鳥雙方共同分擔,每位父母在巢上孵卵48-72小時。當被捕食者打擾時,白玄鷗會盤旋,顫動並發出嗡嗡聲。
白色的雛鳥在樹杈上孵化後,會用鋒利的爪子緊緊抓住樹枝。父母雙方每隔3小時餵一次小魚或魷魚。48日齡的幼鳥,可以在巢址的周邊區域活動,它們會時時返回其巢穴。父母雙方在2個月內仍然進行餵養。幼鳥在約3-5年內達到性成熟。該物種每年可成功養育2-3個雛鳥。

亞種分化

白玄鷗(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Gygis alba alba
Sparrman, 1786
2
Gygis alba candida
Gmelin, 1789
3
Gygis alba leucopes
H. Saunders, 1876

保護現狀

白玄鷗總體物種數量趨勢穩定,2006年估計數量為150000-1100000隻。
白玄鷗受到入侵物種的影響,其中有大鼠褐家鼠尤為猖獗。已經觀察到家貓更早登入(1912年)威脅並消滅了克利珀頓島上的繁殖種群(Pitman et al. 2005年)。它們會捕食雛鳥和築巢的成鳥。這些入侵物種存在於白玄鷗分布範圍內的許多地區,包括拉烏爾島豪勳爵島,對塞席爾的阿里德島(Aride Island)也施加了巨大的捕食壓力,但這些使白玄鷗受到巨大損失的因素已經受制於控制計畫(Gochfield等,2018)。人類生活和開發在某些地區也存在問題,羅德里格斯(Rodrigues)腐敗監獄長的極端例子是通過殺死成鳥和收集鳥卵而導致島上白玄鷗物種的瀕臨滅絕和崩潰(Gochfield等人,201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